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佛刀舎之佛畫師「Rib:y(uhki)師」所造之「水天」

佛刀舎之佛畫師「Rib:y(uhki)師」所造之「水天像」,由於京都蓮華王院三十三間堂之水天的形象為「雷神」,因此「Rib:y(uhki)師」所造的水天像即為雷神之姿。「水天」的梵語為「Varuṇa」乃源自動詞詞根vṛ(包容、包圍、遍攝、覆蓋、束縛)加上後綴「-uṇa-」 衍生而來的,指包覆世界的「蒼空之神」、圍繞世界的「宇宙海洋、河流」,規範整個宇宙之法則「Ṛta」。「水天」的一切能力來源,也就是性力(Śakti)即為「水天后(Vāruṇī)」,她也是不死甘露之女神。

在吠陀神話世界中,最具神力之神,就是天界的「Varuṇa」,乃是吠陀時代的最高神,他與Mitrá同為無縛女神Aditi之子而被稱為「Aditya」, 並且也被視為Asura(阿修羅)神族之一員,在祆教(瑣羅亞斯德教教)稱為「Varûn」乃瑣羅亞斯德教教之最高神「阿胡拉·馬茲達(Ahura Mazdā)」的別名。
根據《梨俱吠陀》Varuṇa是創世神,制定了「Ṛta」,決定宇宙運行的法則,統轄與維護三界(天、空、地)的秩序,梵語「Ṛta」是動詞詞根「ṛ(移動)」加上過去分詞的後綴「ta」,原是指「物體依序進行」,故轉而具有「真理」、「正義」、「相應」等義,又梵語「Ṛta」與所對應的阿維斯陀語之「aṣ̌a」皆源自原始印度-伊朗語 *Hr̥tás ,意思是「真理」。依據《梨俱吠陀》中的用例,梵語「Ṛta」之使用的範圍極廣,例如奔馳不絕的河流,晨朝的曉光微現,黑牛之乳常白,人類有秩序的行動等等,都以「Ṛta」一語表現。簡言之,自然界之秩序或人類社會之秩序是同一的「Ṛta」的不同作用,可以說「自然律」等於「道德律」,頗似道家之「道法自然」。若破壞其秩序,即相當於破壞自然之秩序,故嚴重警戒不可造作與「Ṛta」相違反的「Anṛta(不秩序、不真理、不相應)」。在執行祭儀時,此一觀念更是顯著表現,如法舉行祭儀,即是「Ṛta」,「規律保護者( Ṛtasya gopā)」的神意若能契合,則天地運行順調,反之,若惹神怒,必有不祥。進而到了梵書時代,則將正確舉行祭儀視為即是維持大宇宙之秩序,將祭壇視為大宇宙之代表。
這個形同真理的宇宙規範之「Ṛta」即是由「Varuṇa」身上所奠定的,《梨俱吠陀》的讚歌闡述了身為創世神的Varuṇa既創造了物質世界, 又創造了精神世界意識(Manas)」,『彼以摩耶(Māyā),揭示宇宙。 既攝黑夜,又施黎明; 順隨彼意,三時俱祭。』Varuṇa以「摩耶(Māyā)」分開天地,即借由「神變(Māyā)」來變現而創造三界,即揭示宇宙,在此,這種宇宙學上的「神變(Māyā)」和規律(Ṛta)意義相當,也就是說「Varuṇa」以「神變(Māyā)」制定規律(Ṛta),舉凡含有規律(Ṛta)的晝夜輪替、太陽運行、降雨以及其他現象,都是源於創造性的「神變(Māyā)」。Varuṇa在揭示宇宙之後,具體作了下列的事: 1.創立四維,即創立宇宙方位-東南西北、上下四維。 2.因為Varuṇa分開了天地,所以測量了天地二界。 3.將牛奶放到母牛體內,將智慧放到心靈裡,把火放到水裡,把太陽放到高山上。 4.規定了日月星辰位置與運行、河流的流向等萬物法則。 5.坐鎮水天宮並被水女神包圍著,監視三界眾生的一切善惡行為。
Varuṇa以天為其座所(《梨俱吠陀》),著金色衣《梨俱吠陀》),以火神Agni為顏面(《梨俱吠陀》),以日神 Sūrya為眼(《梨俱吠陀》),風神Vāyu為呼吸(《梨俱吠陀》),明星為其使者(《阿闥婆吠陀》),駕乘馬車驅迴天空(《梨俱吠陀》)。雖然如此,相較於形相,此神之性格是朝向偉大且支配性的運作發揮。詩人對此讚曰:「彼偉力之範圍乃空飛之鳥或流竄之河流所不能及」(《梨俱吠陀》),所謂空飛之鳥恐是指太陽,流竄之河流是指含擁天地的天河(Rasā)。其全知之力能知海行之船道、空翔之鳥道與天上拂風之道 (《梨俱吠陀》),熟諳各人之瞬數及洞見隱微之內心(《阿闥婆吠陀》),以及立者、行者、彷徨者、歸者 突進者、兩人相座而語等,大王Varuṇa無所不知(《阿闥婆吠陀》)。具有如是智慧與神力而成為「宇宙大王 (samrāj)」,成為「規律之保護者(Ṛtasya gopā)」,在自然界方面,能支撐天空地,司掌四時與晝夜之運行,『大地是Varuṇa的領域, 廣闊無邊的天也是祂的。 Varuṇa的腰部就是兩個大洋,但是一滴水就可容納祂的身體。 ... 惡人雖然逃逸到很遠之地,但不能逃脫Varuṇa的注意, 祂的偵騎自天而下,以其千萬眼巡視著大地。 ... 所有存在於天地間及天地外的事物, 都為Varuṇa察覺; 甚至人眼的閃動, 也被祂數著。』(《阿闥婆吠陀》);在人類社會方面,以裁決定奪祭事與維持道德為其主要作用。從而其命令(vratāni)極其峻嚴,膽敢違背其命令,破壞其規律,將以繩索(paśa)縛之(《阿闥婆吠陀》),以病(主要是水腫病)以死處罰之,毫無寬待。但對於行為真實而能悔罪而歸依者,縱使其罪乃祖先所犯,亦能予以赦免(《阿闥婆吠陀》),賜予長壽與福德(《阿闥婆吠陀》),亦即能給予莫大之恩惠。剋實而言,此神乃是古代印度民族道德最高理想之表現, 是遍於天地的道德律,遵奉之,得幸福;背戾之,則獲災禍。

在《梨俱吠陀》中也記載了Varuṇa降下宇宙之水,讓水獲得釋放,祂置身於水中,讓河道和海洋為水所充盈。司掌雨水的Varuṇa後來也同化為龍/蛇(Ahi),在《阿闥婆吠陀》裡,Varuṇa被稱為「蝮蛇」,特別是在《摩訶婆羅多》,Varuṇa被等同為蛇,在那裏,Varuṇa被稱為「海中之王」,因此唐代密教的《大日經疏》記載「Varuṇa」是龍王(Nāgarāja),又記載於水中而得自在而名「水主」,身為大海龍王亦即「海中之王」。
Varuṇa是釋放水的龍神,在吠陀神話中則有阻塞水的邪龍Vṛtra,《梨具吠陀》也稱「Vṛtra」為「Ahi」,梵語「Ahi」是蛇的意思,「弗栗多」即為「烏黑的巨蛇」。在《梨具吠陀》中對於「Ahi(蛇)」,總的來說是被視為邪惡的,雖然如此,至少仍認為其可懼的威力超越人類,在此我將「Ahi」譯為邪龍。

在《梨具吠陀》中邪龍Vṛtra與的最高神Varuṇa同樣擁有「Māyā」而稱為「Māyin(魔力之主、幻力之主)」,然而最高神Varuṇa的「Māyā」是造化宇宙與制定規律(Ṛta)的神變,邪龍Vṛtra的「Māyā」則是「惡意的變化」是違反規律(Ṛta)的魔法,Vṛtra即以此來堰水斷流,令雲隱而雨不降,不僅阻止雨從雲降,亦能困水於山,使眾生受困於無水之苦。
有趣的是,Varuṇa與邪龍Vṛtra之梵名皆源自動詞詞根vṛ(包容、包圍、遍攝、覆蓋、束縛),然而Varuṇa是善神而弗栗多是惡魔,宗教史學家默西亞・伊里亞德(Mircea Eliade,1907-1986)認為可以合理認為「Vṛtra」與Varuṇa之名皆與「太初的汪洋(原始之海)」有關,特別是「Vṛtra為堰阻降雨流水而《梨具吠陀》說「偉大的Varuṇa把海藏起來」(在《梨具吠陀》的某些章節表示Varuṇa本身是隱藏的、潛在的、永恆的,因此把海藏起來,即自身隱藏自身),以及Varuṇa代表夜(Mitrá代表晝)而「Vṛtra」代表黑暗,不僅如此,在印度神話中,Varuṇa最終終同化為蛇神(Ahi)以及Vṛtra,在《阿闥婆吠陀》裡,Varuṇa被稱為「蝮蛇」,特別是在《摩訶婆羅多》,Varuṇa被等同為蛇,在那裏,Varuṇa被稱為「海中之王」,「Nāgarāja」而海洋是Nāga一族所居住的地方。梵語「Nāga」原本意思是「蛇」等同「Ahi」,然而漢譯佛經將其譯為龍,又漢譯佛經將「Varuṇa」意譯為「水天」。
水天
在印度教史詩時代以後Varuṇa為守護西方的護世神(Lokpāla),這就是漢傳密教將西方成為「水天方」、「龍方」的由來,並且由於Varuṇa乃是Ṛta(法則、規律、真理、正義)之神,在金剛頂瑜伽密教的蓮華部配屬水天方(西方)亦名「法部」正是與「Ṛta(法則、規律、真理、正義)相應」。水天的一切能力來源,也就是性力(Śakti)即為「水天后(Vāruṇī)」,她也是不死甘露( amṛta)之女神,形象為騎乘「摩竭魚(Makara)」,手持代表Ṛta(法則、規律、真理、正義)的繩索(paśa)。

「水天后(Vāruṇī)」的坐騎「摩竭魚(Makara)」代表魚水之歡的「愛慾」,在金剛頂瑜伽密教之蓮華部即為「大愛染慈悲」,「水天后(Vāruṇī)」手持繩索(paśa)代表Ṛta(法則、規律、真理、正義),金剛頂瑜伽密教之蓮華部即為證悟菩提之「法」也正是「悲憫繩」,正是金剛頂瑜伽密教之蓮華部母「法波羅蜜」亦名「悲愍金剛(女)」、「愛金剛(女)」之「摩竭魚幢」與「愛念繩」。《理趣經》云:「愛縛(Snehabandhana)清淨句是菩薩位(對異性的愛與激烈的擁抱,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如《理趣經釋》所云:「愛縛清淨句是菩薩位者,由修愛縛金剛瑜伽三摩地,得愛縛清淨句。是故獲得愛金剛菩薩位」以及《金剛薩埵等一十七聖大曼荼羅義述》所云:「所謂悲愍金剛菩薩,以悲愍故,以愛念繩,普縛眾生未至菩提,終不放捨,亦如摩竭大魚吞啗所遇,一入口已更無免者,所以持此摩竭魚幢,而現其愛縛捨離俱幻平等智身」。
她也代表《理趣經》所云:「愛(Tṛṣṇā)清淨句是菩薩位(男女之愛情,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如《理趣經釋》所云:「愛清淨句是菩薩位者,由修貪金剛瑜伽三摩地,得愛清淨句,是故獲得貪金剛菩薩位 」以及《金剛薩埵等一十七聖大曼荼羅義述》所云:「所謂金剛貪菩薩,即貪愛而得清淨故,遂能以貪而積集一切功德智慧,疾證菩提,由住貪愛性故,所以持悲愍之契,而現其三昧之身」。

金剛愛女菩薩三摩地行,即為大慈悲。又所謂悲愍金剛菩薩,以悲愍故,以愛念繩(paśa),普縛眾生未至菩提,終不放捨,亦如摩竭大魚(Makara)吞啗所遇,一入口已更無免者,所以持此摩竭魚幢,而現其愛縛捨離俱幻平等智身,即以魔竭魚吞噬即隱喻女性以女陰吞噬陽具,唯有對方達到高潮後,才吐出陽具,以女性對男性之愛來表示「慈悲救度」,令對方證得菩提。
水輪
《大日經》的偈誦:「我即同心位,一切處自在,普遍於種種,有情及非情。(A)字第一命,(Va)字名為水,(Ra)字名為火,(ha)字名為風,(kha)字名為空。」 在日本密教中水大亦即水輪(水曼荼羅)的種子字為「(Va)」乃以用表示「語言」的「Vāc」或者水天之梵名「Varuṇa」之梵文頭文字,如此代表「一切諸法離言說」的「水大」。
額外一提,「Vāc」也是言語、知識與水的女神「Sarasvatī」之別名,「Mahā-Śvetā」也是她的別名。梵語「Śvetā」是「白色」、「鮮白」、「乳白」、「淨白」、「潔白」的意思,乃密教的五色之一,如《大日經疏》和《NāṭyaŚāstra》所言「月光」、「白雲」、「乳奶」、「星光」、「恆河」、「雪山」皆為此「白色(Śvetā)」。

(Va)」表示離言說,在此所謂的「言說」指的是「戲論」也就是違背真理、錯誤無意義之言論,因此「離言說」指的是「遠離一切謬論戲言」而得到「究竟真理」。又所謂真金不怕火煉,「真理」不受一切謬論所能折服,「真理」乃是究竟圓滿智慧所證,因此在《大日經》中代表究般若波蘿蜜多之金剛部以「(Va)」為種子字。
金剛界曼荼羅之大日如來以梵字『(Va)』加上大空點『(ṃ)』或是加上代表菩提的『(aṃ)』』即成『(vaṃ)』為種子字,代表能證「法界體性六大(地、水、火、風、空、識)真理」之「法界體性智」。
法界體性智包含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真言密教高祖弘法大師以瀰漫遍一切處的『水()』來比喻「法界體性智」並且闡述其包含之四智:『水的性質透明澄澈而平靜, 一切顏色和姿態都能投影其上,被比喻為「大圓鏡智」; 而雖然一切姿態投影其上,水面始終平靜無波,無高低之分,被喻為「平等性智」; 水面能夠清楚地呈現一切顏色形態,被喻為「妙觀察智; 一切生物依靠水才能維持生命成長,被喻為「成所作智」」。』所謂「大圓鏡智」是如同水面能夠投影一切形色的智慧; 但雖投影一切, 水面卻無高低之分、平等映照,喻為「平等性智」。 這意思是說,雖然這世界上有許多不同的東西存在, 但在其中還能找到共同的智慧。 又水面雖平等映照一切形色,但所投影的形色各不相同,這就喻為「妙觀察智」, 意味著能夠明白辨別各種東西差異的智慧。 至於「平等性智」是如同「有這麼多不同的人,但都是屬於人類」般尋找共通性的智慧; 而「妙觀察智」是如同「某人為貧乳、某人為巨乳、某人羅莉、某人御姊」 般尋找不同性質的差異之智慧。 水不僅具有前面所說的性格,她也可以成為培育萬物之行動力量, 就是會引起活動之力量, 這比喻為「成所作智」,表示與行動有關的智慧。 將以上這些智慧遍滿一切,就稱為「法界體性智」。

水輪的形色為「圓形」,代表「女性豐滿渾圓的乳房」,女人雙乳能分泌雪乳哺育孩子,顏色為白色乃「息災寂滅色」,如母乳之白色亦是大悲色,水輪即為「息災吉祥曼荼羅」,如潔白之雪乳,以『大悲乳水』決定一切,菩提成就。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佛母院即代表水大,同時也正是佛母院。

在《大日經》系統中觀音母即蓮華部母「白衣觀音(亦名白處尊)」代表「水輪」而顏色為雪白,她與息災吉祥曼荼羅相應,在日本密教就以觀音母「白衣觀音」為息災法之本尊而稱為「息災吉祥主」。蓮華部之母白衣觀音屬於「水大」,乳白色代表「廣大普遍慈悲」以大悲乳水潤生一切眾生,觀音母白衣觀音遍觀於世間眾生受難於焦灼苦惱狀態,以乳水利益受苦眾生,觀音母流出白如雪乳的大慈悲水,給予他們飲用或是觸摸、除去一切苦患,令眾生必定成就無上菩提,此大慈悲乳水現同於『甘露(amṛta)』。 在印度的《森林奧義書》和《歌者奧義書》皆以「水」為最高之存在,萬物源自於「水」。《百道梵書》明白揭出「原水」是第一原理,原水的子宮就是「金胎(Hiranyagarbha)」而產生世界即產生了「存有(sat)」,在《大日經》與《大日經疏》中以「水」作為慈悲的象徵,並以慈悲為根本孕育胎藏而出生曼荼羅且於印度文化中以蓮華隱喻女陰子宮,在《大日經疏》也以蓮華象徵胎藏,「蓮華」又名「水生」。 在密教中「水」代表「大悲」而孕育「蓮華胎藏」,「蓮華部母白衣觀音(Pāndara vāsinī)」即代表「大悲水孕育胎藏之母」的「諸法之母(Sarvadharmamātṛkā)」,從她的「胎藏子宮」出生「宇宙萬有曼荼羅世界」即「大悲胎藏生大曼荼羅」,也就是宇宙萬法發生的根本原理,在日本密教稱為「理法界」即宇宙的理體。
依《大日經疏》之<悉地出現品>的記載,「阿(A)、嚩(Va)、囉(Ra)、訶(Ha)、佉(Kha)」五字門分別加持人的身躰之五個部位:『阿(A)』為地輪,加持『生殖器』;『嚩(Va)』為水輪,加持『臍』;『囉(Ra)』為火輪,加持『心』;『訶(Ha)』為風輪,加持『眉間』;『佉(Kha)』為空輪,加持『頂』。《大日經疏》之<祕密漫荼羅品>云:「住於瑜伽而觀自身,從臍以下當作金剛輪,其色黃而堅;次從臍以上至心,當作水輪其色白,次從心以上至咽,當作火輪其色赤;次從咽以上至頂,當作風輪其色黑;復次地輪,正方;水輪圓,火輪三角。風輪半月形;最上虛空作一點,其種種色,在於頂十字縫上置也。」《大日經義釋》云:「凡行者欲修觀時,先當住瑜伽座以阿、嚩、囉、賀、佉五字加持自體。」如此以生殖器至臍為「地輪」;臍至雙乳為「水輪」;雙乳間的心至喉為「火輪」;喉上至眉間為風輪;眉上至頂為「空輪」。

在金剛頂瑜伽密教中,如《一切秘密最上名義大教王儀軌》的記載:「西方水天為水大...水天白色壇相圓,作息災法應如教」水壇即水輪,乃如女性乳房渾圓與奶乳之白色,作為息災法之曼荼羅即《大日經疏》所言水輪為息災吉祥曼荼羅。《一切秘密最上名義大教王儀軌》也記載:「摩摩枳尊為水大」摩摩枳尊即是金剛母Māmakī,她代表法界六大之一的「水大」,金剛母Māmakī名為「眾母」,從她所生即成為「不死」,因此又名「甘露生」。在金剛頂瑜伽密教中,金剛母Māmakī是東方阿閦如來的一切能力來源,也就是「性力(Śakti)」。

金剛母Māmakī乃金剛部主阿閦如來的一切能力的來源,即「性力(Śakti)」,梵語「Śakti是能力的意思,阿閦如來有如金剛杵摧碎稠林煩惱之能力即是來自金剛母Māmakī,若無金剛母Māmakī,則阿閦如來僅是「無能為力(Aśkti)」,又阿閦如來的東方佛土妙喜世界(Abhirati),其實就是金剛母Māmakī的胎內世界。東方阿閦如來的體色為藍色,金剛母Māmakī的膚色亦為藍色,如《一切秘密最上名義大教王儀軌》的記載:「次想成就事業智,是智等於虛空界,虛空金剛中出現,最上妙月曼拏羅中想諸佛影像已,次想摩摩枳聖尊,淨目修廣面端嚴,青優鉢羅華色相,身諸相分皆圓滿,虛空幻化最上尊,手持青優鉢羅華,普令三界悉歸命。」金剛母Māmakī之膚色為青優鉢羅華色,也就是藍睡蓮色。
水天宮
日本神道之水天宮,從其名而言,應是祭祀密教十二天之一的「水天(Varuṇa)」,也就是水主與諸龍之王,然而事實上祭神是安德天皇,根據《平家物語》,當時年僅八歲的安德天皇在壇之浦大戰,平家戰敗後,外祖母二位尼將天從雲劍插在身上,將神璽(八咫瓊玉)掛在安德天皇的脖子上,抱著安德天皇,告訴他「波濤之下也有帝都」(「波の下にも都がございます」),投海自盡。從此記載,波濤之下也有帝都,不就是龍宮嗎?有趣的是《平家物語》也記載「安德天皇」是「八岐大蛇」的轉世──「從前素戔鳴尊在出雲國的簸川上游砍殺的那條大蛇, 非常喜愛那柄寶劍, 因此,按其八首八尾的八字顯示其神驗, 在人皇八十代之後化為八歲的天皇,令其取回寶劍,沉於海底了。」如此,年僅八歲的安德天皇與伊吹童子一樣乃八岐大蛇的轉世,「八岐大蛇」也視為龍(Nāga),則可知「水天宮信仰」本來是將安德天皇與「水天(Varuṇa)」習合,「水天(Varuṇa)」亦為「龍王(Nāga-rāja)」。

又如前述Vṛtra是阻塞水源帶來乾旱的邪龍,八岐大蛇則是帶來氾濫的龍蛇,「水天(Varuṇa)」則是介於前二者,帶來適當雨水即符合「Ṛta」之龍

佛刀舎之佛畫師「Rib:y(uhki)師」所造之「水天」乃是性感美麗的女雷神姿,這是依據都蓮華王院三十三間堂之水天的形象為雷神。水天之種子字為「(Va)」即「遠離一切謬論戲言」而得到「究竟真理」,真言:「oṃ varuṇāya svāh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