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始母神女媧」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始母神女媧」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清明・慎終追遠


今天四月五日乃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曆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 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物候:桐始華。田鼠化為鴽,牡丹華;鴽音如,鵪鶉屬,鼠陰類。陽氣盛則鼠化為鴽,陰氣盛則鴽復化為鼠。虹始見。虹,音洪,陰陽交會之氣,純陰純陽則無,若雲薄漏日,日穿雨影,則虹見。
到了清明,中國黃河中下游及以南地區平均溫度在10度以上;中國大部分地區氣候溫暖、草木萌茂,改變了冬季寒冷枯黃的景象。

「清明」也是中華文化圈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傳統寒食節、上巳節、清明節相距甚近,為了方便,往往連續假期,唐代時寒食與清明已並稱,寒食節主要節俗為掃墓、踏青、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已備好的熟食、冷食,故有此名。掃墓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倣傚,由於日期接近,宋代之後,寒食掃墓之俗漸移到清明。據說宋代朝廷規定,各地祭墳掃墓,以清明節為主。由於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節附近進行掃墓、祭祖、郊遊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華傳統節日,中華民國即將「清明節」定為民族掃墓節, 於此日祭祀「先祖慎終追遠、感念祖先。」
依中國神話而言,我中華民族之祖乃始母神「女媧」。

河北省涉縣,有華夏祖廟之稱的媧皇聖母廟,即於清明節舉行「女媧祭典」。

話說回來,女媧以大地上的川水與黃土來創造人類,也就是以中華大地之大地母神(后土聖母)的身體一部分來產生人類,因此,地母神也可說是華夏之母祖,山西省榮河汾陰后土祠也是華夏祖廟,台灣各地地母廟所祭祀的虛空地母至尊皆是汾陰后土祠的后土聖母之分靈。以此思考,人類的身體來自「地母」;生命與靈魂來自「女媧」,女女創生人類。

農曆三月三日「上巳・桃花節」


中華傳統曆法在二至二分的冬至以外的夏至、秋分、春分,各制定對應的陰曆節日,近於夏至之日的陰曆五月五日為端午節,標誌夏季正式到來;近於秋分之日的陰曆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標誌秋季正式到來;近於春分之日的陰曆三月三日為上巳節,亦名「桃花節」乃標誌著春天正式到來的日子。

農曆桃花是桃花綻放的花期,桃子結果的季節則在農曆五月至八月,中國道教神話中王母娘娘舉行蟠桃會的日子,選在桃華盛開的農曆三月三日,代表華必有果的圓滿之理,又農曆三月三日是愛情女神高媒的誕辰,他能保佑男女戀愛順利,因此可說是令男女戀情果成圓滿。

古昔「上巳節」乃是男女交歡之日,《周禮·地官·媒氏》:「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其中的「奔」便是指男女於戶外各自約會,在河邊的男女除了臨水沐浴,此時於聚會期間的自由戀愛、談情歡愛並不算違反常禮規範。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桃蘊含著圖生殖崇拜的原始信仰,有著生育、吉祥、長壽的民俗象徵意義,桃花象徵著春天、愛情、美顏與理想世界;枝木用於驅邪求吉,在民間巫術信仰中源自於萬物有靈觀念;桃果融入了中國的仙話中,隱含著長壽、健康、生育的寓意。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305篇詩歌,堪稱詩史。這部光輝的詩史裡面在《詩經·周南篇》中,有一首<桃夭>,也是中華民族最早桃文化的經典之作:"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茂盛桃樹嫩枝芽,開着鮮豔粉紅花。 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和順。 茂盛桃樹嫩枝芽,桃子結得肥又大。 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美滿。 茂盛桃樹嫩枝芽,葉子濃密有光華。 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人幸福。)這是迄今為止歌頌桃樹。喻人言情的第一首詩,詩中以桃樹的花.果實以及茂盛的樹葉,來比喻初嫁的美麗女子必能使其夫家子孫繁衍,興旺發達。

這也正是將桃與女人繁衍生命的能力結合在一起的生殖崇拜,桃的顏色與形狀也與女人的女陰乃至臀部、乳房相似,即桃子與生命根源之女性相擬,「喫桃」即如「食母」,如《道德經》所云:「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因此能「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 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如此,中國神仙故事中,桃為神仙吃的果實,而能長生不老永如赤子。

至於愛情女神高媒,一說即是西王母,七夕傳說拆散織女牛郎者其實是天帝而與王母娘娘無關;

另一說則是制定男女婚姻繁衍生命的大母神女媧。

初七人日──人類的誕生日


正月初七為「人日」乃「人類的誕生日」。傳說女媧創造蒼生,正月一日造雞,二日造狗,三日造羊, 四日造猪,五日造牛,六日造馬, 七日造人, 故此初七為人的生日而為人日。為了使人類有糧食過活,所以女媧在正月初八又創造了穀物。 正月九日天空破了一個大洞,洪水從天空灌下淹沒大地,於是女媧煉五色石補天,被女媧補好的「天」,宛如新生,因此初九為『天的生日』,在正月初十這一天,女媧動手將淹沒大地的洪水退去, 並將因洪水肆虐而滿目瘡痍的大地填平,正月初十因此成為『地的生日』。

在女媧修補天地之後,人類也因此得以繼續生存,為了讓人類幸福繁衍,女媧為人類制定了『婚姻制度』, 婚姻即由相互愛戀的一男和一女彼此結合,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女媧也因此成了人類最早的媒人,並被奉為「高禖神」即「婚姻女神」, 情投意合男女情侶在她的見證下彼此結合成為天作之合,愛情能夠天長地久;
結婚而未能有生育的夫妻也向祈求女媧能夠有子嗣,於是作為婚姻女神的女媧也成為註生娘娘之原初信仰了,這方面其實也是中國古老女性生殖信仰的緒餘,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學者小林太市郎在<女媧與觀音>主張女媧是唐宋以後中國觀音女神的信仰原型,尤其中國的送子觀音的女神信仰更追溯至作為生殖女神女媧信仰,可說中國觀音女神信仰就是古老女媧信仰"後來的化身"。

女媧是中華神話的大母神,從她創生人類的中國神話來說,可說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始祖女神,中華民族正是女媧的子民,對於這尊偉大的女神之崇敬的最好方式,就是進行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近日中國北京舉行冬季奧運,開幕式驚艷全世界,其主題是以和平、友誼和團結精神把世界凝聚在一起,說明中華民族的復興不是如西方盎格魯撒克遜民族崛起時的殖民掠奪以及分裂他國謀求自身利益乃至美國帝國主義的跋扈,而是團結全人類一起謀求整體人類的幸福!

【道】中華文化的『神』本為『女性』


中華文化的『神』本為『女性』 原文作者葉舒憲、孫康宜

根據筆者的分析,漢族文獻中所說的「神」這個關鍵概念,若從探本求源的意義上看,本來就指雌性之孕育能力,也就是生命再生之能力。參證迄今在遼寧、河北、陝西等地相繼出土的華夏文化中最早的一批神像皆為女 性 的事實 ’ 我們可以把史通默「上帝曾為女性」的命題延伸過來,重新構擬華父權文明到來以前的「神為女性」的時代 。
  「神」字從「示」從「申」,金文「申」寫作古代學者多解 釋 「申」為雷電之形,訛傳日久,積重難返。以域外的同類符號為參照,可測知「申」字表象代表生命循環不已之意,這在古代訓詁中有非常充份的證據。《尚書》、《詩經》、《荀子》的注文,《爾雅》、《廣韻》等辭書均訓 「申」為「重」,也就是今語所說的重複’即生命再生產的意思。《詩》「大雅」〈大明〉:「大任有身」。毛傳 : 「身,重也」。可知「申」與「身」 音 義兼通。甚麼是「重」的確切意指呢?漢儒鄭玄(127-200) 一語道破天機 : 「重謂懷孕也」。
懷孕又如何說是「重」內呢?唐人又不太明白了。於是孔穎達(574 - 648) 再用更通俗的說法疏解道:「以身中復有一身,故言重」。清代小學家郝懿行(1755- 1825) 在《爾雅義疏》中又舉出大量書證,確認申、身、神三字在古代「皆假借通用」。如果我們再加上與申、神的概念密切相關的「坤 」 這個《周易》中專用於大地母神之抽象概括的詞,「神本為女性」的命題就越發呼之欲出[註1]
紐曼(Erich Neumann , 1905 - 1960) 承繼分析心理學家容格( Carl Gustav Jung , 1875-1961) 的原型理論,將宗教史學上所稱的「原母神」 或「大母神」作為人類心理中普遍的女性原型之投射;並且根據神話、儀式 、 傳說和夢中的反復出現意象的系統分析,得出該原型的中心象徵系統,概括為「女性=軀 體=容 器=世界」的公式,結合各族神話中的地母形象加以討論和驗證。
  紐曼指出:在母權制的女性性 (the matriarchal feminine) 佔支配地位的地方,我們常常發現生育嬰兒的象徵,一種保存着未分化的特徵的陰陽 兩性兼於一身的象徵。即使生育之水被視為一種陰性存在,從地母容器深處 生育出的仍是兒子。這對於母權制境況來說,是典型的。兒子被原母神所支配 [註2] 。他還指出:「大地母親從自身中誕育出一切的生命,她理所當然地 是 所有植物的母親。全世界的豐殖儀式和神話都建立在這個原型背景之上。 構成這種植物象徵體系的核心是樹木」[註3] 。這使我們想起中國上古的大地母神被抽象化為「社」以後,社樹就成為祭拜的象徵物 。 既然「神」本為女性,可是漢族文獻中為何還要說「女神」和「神女 」 呢?正是因為父權制文明的偏見把「神」的聖化符號從女性那裏奪了過來 , 愈到後來愈是據為己有,「神」本來的生命再生產之意逐漸剝落和淡化。 這一個詞好像成了男性的專利,所以後人不得不用「女神」、「神女」來指 稱男神為主的神明世界中個別的女性存在  。這種情況正像「巫」本來專指女性,可是在父權文明日益強化之後變成性別不明的指稱,所以又產生出「 女巫」這樣疊床架屋的性別用語一樣。如果考慮到專指男性巫師的「親」字 是 在「巫」的概念之後才產生的,那麼不是可以想見一個祇有女性充當巫師 - 薩滿的遠古時代嗎 ?這樣,與「神本為女性」的命題相呼應,專門負責溝通神明與人類之關係,以通神和降神為職能的巫者為女性這樣的現象就不難理解了。
    瞭解了中國上古文化中「神」概念的性別轉換過程,再來看另外一個神聖崇拜的對象「帝」概念的起源和演化,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二者的類似 經 歷。古代文獻中講到「帝」兼有天神與人帝的雙重語義。《山海經》中 的 「帝俊」,〈天問〉中簡稱「帝」,與卜辭中常見的天神「帝」一脈相承,顯然要早於指人間稱帝的王者。人王稱「帝」不過是為了假借天帝之權威,證明君權神授之理。帝俊有妻子羲和,顯然已是男性天神。但是「帝」這個 字 形,甲骨寫作,金文寫作現代學者多以為是祭桌上供奉三 角 形之表象,而這種三角形則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徵。所以「帝」的概念由來為古人的女陰崇拜」[註4] 。這本來是屬於母神生育功能神聖化的產物。漢語中還有 一個代表大地母親之陰戶的「地」字,《說文解字》訓「也」字為「女 陰 也」。「地」與「帝」也是同音假借的關係,語義上的關聯也就可想而知, 馬衡(1881 -1955)便釋「帝」為「地」。
  根據甲骨和金文中「帝」字的造型,現代古文字學家們提出了一些相關 的解說。如王國維(1877- 1927) 、吳大澂(1835-1902) 等認為指「花蒂」,由植物的繁育象徵生命之本根。姜亮夫(1902-1990)則由花蒂而引申至人的胚胎,「帝是花蒂,猶人之始生曰胎」[註5] 。夏淥從花蒂說又引向母性與生殖崇拜説:
 帝為蒂初文,本有花蒂、瓜果蒂和植物根蒂的含義,連人的下部也叫「根蒂(女性器)」。 「帝」釋「后」也古籍中多稱「后帝」、「先后」,都是以其母性生育的德性得名的。[註6] 

 日本學者鐵井慶紀(1930- 1 989) 撰有〈「帝」字 についての一試論〉一文 提出的觀點與以上所述大體相類[註7] 。道家之哲人老子在《道德經》第四章提出「象帝」一名,給古今的注釋 家帶來頗多的爭議:
  道沖而用之有(又)弗盈也。淵呵似萬物之宗。挫其說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也,象帝之先。
  蕭兵(1933-) 引證《周禮》中的「象人」指用來送葬的草人,推論「象帝 」 就是一種帝像或神像,某種神秘崇高事物的模型或象徵 ──不管它是圖 騰 神、祖先神、自然神,抑或「生殖器」之神,其性質和作用都像後代的神 偶 或祖宗牌位。如果「帝」是生殖器、生殖神,或女祖先神,並且是「人形 」 或「人格化」的,那麼「象帝」大體上該是石器時代遺址發現的母神像那個樣子,有如遼寧紅山文化新石器時代祭祀遺址所見的裸體女神[註8] 。現在若以 歐洲考古學方面的符號研究相印證,那麼不論是代表帝之象的三角形,還是花蒂,顯然同屬於女神宗教的象徵語言中的常用語匯 。


吉巴塔絲所著《女神的語言》第 12章題為「女陰與生育」(Vulva and Birth) ,其中講到貫穿於舊石器時代後期的裸體女像通常突出表現的是陰部三角區(pubic triangles)或肥厚的女陰(swolle n vulvas) ’ 歷時之久,從 公 元前二萬五千年一直到公元前一萬年。在這漫長積累過程中,形形色色的 三 角形刻劃圖案及其變形已經成為不言自明的女性生殖力象徵。隨後在原始 農 業文化中產生的女陰中引出生物的刻劃母題也同樣不絕如縷地延續到文明 史 的前夕。「許多國家到這個世紀還因襲着古歐洲諸多文化群體在六千到五 千 年間的表現模式:刻劃在女陰之中的種子或植物。這些國家的農婦們朝着 生 長中的亞麻露出陰部,並且說道:『請長得和我的陰部一樣高吧!』馬爾他的民間信仰認為祇要放在水裏的乾枯植物 ( 西番蓮)開了花,母親便要產下她的孩子」 [註9] 。在此,「帝」字初形究竟代表的是女陰還是花蒂的爭論可告 一 段落。開花和生育在初民的信仰中是同一種母性生殖力作用的結果。生命 的 再生產觀念的神聖化,可以說既是古歐洲女神宗教的核心,也是古亞洲農耕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信仰基石 。
  「在蘇美爾人最早的文字出現之前數千年,古歐洲人用象徵刻劃和抽 象 符號來裝飾神廟、雕像、陶器、人形,和其他儀式用具。這些符號最初可能代表着實際物體,如用三角形和箭頭(↕)代表女陰,用彎曲的平行線代表流水」 [註10]  。假如這種推斷不錯的話,「神」和「帝」一類概念的出現就必然同前文字社會中流傳已久的神秘符號或神聖意象相關聯。父權制文明的建立和強化使這些符號和意象逐漸喪失本義和原有的威嚴,伴隨着母神崇拜祭儀 的 衰落和變形,以女性生殖力為核心信念的女神宗教難免要向崇奉男神與男性上帝的新宗教轉化。在巴比倫創世史詩《艾利什》(Enuma Elish) 中,原始母神被改造成與男性創世主為敵的混沌海怪;在古希臘神話中,象徵女陰和女性生殖能量的芭博(Baubo) 女神也被妖魔化,並屢遭變形,幾乎難以辨識其本來面目。
  反觀中國文化中的情況,我們看到,在父權制的人王確立社會政治制定之後,借用「帝」之名使自己的統治聖化,「帝」字與女性生殖力相聯繫的本來意義就逐漸被男性中心文化所遮蓋。由於人間帝王皆有后妃作為配偶 , 天神的「帝」們也就搭配上了帝后或帝妻。羲和之於帝俊,螺祖之於黃帝 , 女蝸之於伏羲,皆為此類實例。耳濡目染之下後人印象中的「帝」好像天經地義是男性了。我們從炎帝姜姓、黃帝姬姓的線索判斷,這兩個從「女」旁的字似乎足以暗示中華兩位民族始祖神皆為女性
  聞一多在三十年代著有〈五帝為女性說〉文稿,雖未刊行,但通過古史辨派的間接介紹,黃帝等遠古帝王曾為女性的觀點對於學界已不是很陌生。晚近學人不斷有相關的論述問世,如說「黃帝即是后土 ,...... 以土象徵母,所謂人生于土即是人生于母」 [註11]。又如說:黃帝即黃地今言黃土地,乃是對生養華夏文明的黃土生態的神化,證據是《史記》〈五帝本紀 〉 索隱所稱:「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稱黃帝」。還有學者從天文上尋找證據。 如 《史記》〈天官書〉說:「軒轅,黃龍體 ,前大星女主象」。「黃帝,主德,女主象也」。由此推論黃帝似為母系社會所崇拜的女性領袖 [註11] 。還有一種看法乾脆把始祖黃帝認同為大女陰,也是生殖崇拜的女英雄。理由是《大戴禮》〈帝系〉等古書中一再講到的「黃帝產玄囂」和「黃帝產昌意」等事蹟。《說文》釋「產」為「生」,今言生育[註12]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筆者以為,論證黃帝生育功能較為有力的說法出自《淮南子》〈說林訓〉的如下一段:
黃帝生陰陽,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媧所以七十化也 。
把黃帝在造人事業中的貢獻看成是大女神女媧的「七十化」化生工程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就較確鑿地說明了黃帝同女媧一樣以「生」為能事,而絕不像希伯來上帝之「造」。
  從以上的討論中可以看出,中國上古本來擁有源遠流長的女神崇拜 傳 統。在古代文獻中超自然存在的主要命名體系中,暗含着一個被遺忘已久的母性生育崇拜的象徵系統。由於漢字書寫條件的限制,關於女神的神話故 事 大多不見諸記載而失傳,倒是作為語言活化石的漢字表象中保留了較豐富的 女神信仰時代的信息,這有待於從多學科的角度去做進一步的發掘與重構 。

  • 註解:
  1. 參看葉舒憲,《高唐神女與維納斯》,第二章第四節,「申 ・ 坤 ・ 神 ・身 ── 從 地母象徵系統看『神』概念的發生」,頁 77-87 。
  2. Eri c Neumann , The Great Mother: A n Analysis of the A rchetype, translated from German by R. Manhei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5),p. 48.
  3. Eric Neumann, The Great Mother, pp.48-49.
  4. 後代文學想像中女神和神女數量大增,這與男性詩人白日夢幻想需求密切相關, 參看孫康宜《陳子龍柳如是詩詞情緣》(李奭學譯;臺北:允晨文化事業有限 公 司 ’1 992年)頁179 ;增訂版(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 998年),頁 120 ; Edward H. Schafer, The Divine Woman (Berkeley : Universit y of Californi a Press, 1973), pp.7-54.
  5.  郭沫若,〈釋祖妣〉,《郭沫若全集:考古編》(北京:科學出版社 1 982年)卷1,頁19-6 4 ;衛聚賢《古史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1 937年)’第2集上冊頁 143 。
  6. 姜亮夫,《古文字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頁82 。
  7. 夏淥,〈中華民族的根── 釋「帝」字的形義來源〉,《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1982年2期(1982年3 月)頁42-46 ,83。
  8. 鐡井慶紀 〈「帝」字 についての一試論〉收入池田末利編’《中國神話の文化 人類學的研究》(東京:平河出版社 ’1990年)頁208-226。
  9. 許抗生,《帛書老子注釋與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頁7 9 。
  10. 蕭兵、葉舒憲,《老子的文化解讀》(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4 年 ) 頁 618 。
  11. Marija Gimbutas, The Language of Goddesses, p. 102.
  12. Marija Gimbutas, The Living Goddesses, p. 44.
  13. 黨晴梵《先秦思想史論略》(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頁294 。
  14. 鄭慧生,《上古華夏婦女與婚姻》(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8 年),頁 71一76。
  15.  龔維英,〈由女陰崇拜探溯黃帝的原型〉 《江漢論壇》, 1988年 12期 ( 1988 年)頁58-62。

初七人日 ──向大母神『女媧』頂禮!


正月初七為「人日」乃「人類的生日」。傳說女媧創造蒼生,正月一日造雞,二日造狗,三日造羊, 四日造猪,五日造牛,六日造馬, 七日造人, 故此初七為人的生日而為人日。為了使人類有糧食過活,所以女媧在正月初八又創造了穀物。 正月九日由於天空破了一個大洞,洪水從天空灌下淹沒大地,於是女媧煉五色石補天,被女媧補好的「天」,宛如新生,因此初九為『天的生日』,在正月初十這一天,女媧動手將淹沒大地的洪水退去, 並將因洪水肆虐而滿目瘡痍的大地填平,正月初十因此成為『地的生日』。 在女媧修補天地之後,人類也因此得以繼續生存,為了讓人類幸福繁衍,女媧為人類制定了婚姻制度, 婚姻即由相互愛戀的一男和一女彼此結合,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
 
女媧也因此成了人類最早的媒人,並被奉為「高禖神」即「婚姻女神」, 情投意合男女情侶在她的見證下彼此結合成為天作之合,愛情能夠天長地久, 結婚而未能有生育的夫妻也向她祈求能夠有子嗣,於是做為婚姻女神的女媧也成為註生娘娘之原初信仰了。額外又有一說作為人類始祖的女媧乃是與自己的兄長(伏羲)兄妹結婚相媾繁衍後代類似的神話在印度則是有Yama與Yamī兄妹結婚而為人類始祖,Yamī作為人類之母而名為『Nāraynī』,「 Yamī」在印度女神教(shkatism)即為「七母神(Saptamātṝkā)」之一,她是「本初最高性力(Ādi Parāśakti)」作為「生命之母神」的形式。
 
在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解釋女媧為化萬物之女神,化即化生孕育的意思,女媧是宇宙原初之女神,具有化生萬物的能力,甚至整個世界都源自她的創生。女媧在中國神話的地位是比較神話學中的「大母神(the Great Mother)・大女神(the Great Goddess)」,乃父系社會出現以前人類所崇奉的至大神靈,她的產生比我們文明社會中所熟悉的天父神要早兩萬年左右。人類學家和宗教史學家認為,大母神是後世一切女神的終極原型,甚至可能是包括男女性別一切神靈的終極原型。換句話說,大母神是女神崇拜的最初型態,從這單一的母神原型中逐漸分化和派生出職能各異的眾女神及男性神。並且由大母神之原型信仰可知,世界最初是由無男性配偶情況下,由女神自身所創生,就如老子的《道德經》,名為『道』的母神,她不需男性配偶,由自己所擁有深邃玄妙的女性生殖器,,老子稱為『玄牝』,從『玄牝之門』,也就是道母的『陰道口』生出宇宙萬物。女媧有男性配偶也是伏羲的神話則屬於後來從母系社會進入父系社會的改寫。老子的《道德經》源自於遠古中國大母神信仰,如前文所述女媧既然是大母神,乃一切神的終極原型,所以《道德經》中為「天下母」與「萬物母」的『道』可說就是將『女媧』哲學化的講法,她是萬物之母,不但使萬物長育、成熟,並且滋養、修復,她也是維持宇宙存續的大女神,在初七人日,向大母神『女媧』頂禮!

大龍峒覺修宮『女媧』

昨日心血來潮搜尋台北有安奉華人之母神『女媧』的宮廟,找到了大龍峒覺修宮並前往參拜。。

台北大龍峒覺修宮之三樓安奉有『女媧元君』又稱女媧娘娘』、『媧皇』,

在覺修宮將女媧與台灣民間信仰五母之一的無極虛空地母至尊視為同一女神稱『地母娘娘』乃為大地母神,

她的法像與無極虛空地母天尊一樣左手持八卦即「天、地、水、火、雷、風、山、澤」皆為所司,

又有不同差異是她身穿金色葉衣來象徵身為原始之母神。女媧是華人之母祖,即根據中國神話人類源自女媧,

同時女媧為了人類能夠生生不息制定了男女婚姻制度而為『人理』。

又根據中國神話共工氏與祝融作戰,用頭將不周山觸崩,天柱折,地維缺,經女媧氏鍊五色石補天,

斷鰲(大龜)足,立四柱,聚蘆灰以止滔水(洪水),覺修宮即有左手持捕天石的女媧娘娘法像一手補天。

(女媧娘娘云:吾將一手回天)

關於女媧以下引述中國學者李濯凡的見解:『女陰是生命之源,中國神話的女始祖女媧之名正體現了女性崇拜的特徵。

《說文解字・女部 》:"媧,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从女咼聲。"「古之神聖女」說明了女媧的神聖地位。

"化萬物",即化育萬物,是指女媧無限的生殖功能。女媧,即生殖萬物的"神聖女"、天地萬物之母。

女媧之所以有此偉大的力量,是因為"媧"字體現的含義,劉毓慶在《神話與歷史論稿 》考察與"咼"字相關的鍋、堝、

渦、窩、蜗等字考察,得出從"咼"得聲的字,多與圓形或容器有關的結論,從而證明"媧"字本義為女性的生殖器官

除了"媧"的字義,許多民族始祖女神的名字本身也包含著女陰崇拜的涵義,如滿族的女始祖佛托,其意是女性生殖器,

鄂溫克族及西伯利亞各民族所崇拜的生育女神烏麥,其本意是子宮或巢穴。

希臘神話中眾神之母庫伯勒,其意義為洞穴,象徵大自然的子宮。波羅的語民族婚姻神皮濟奧,意思是女陰。

古埃及神話中的女神伊西斯,她的象徵物有時是依巨大女陰,據說古羅馬愛神維納斯原本也是。』

日本神道中的大母神「神產巢日神」之名即包含著神聖的女性生殖器的意思。

然而由於中國神話還有伏羲與女媧兄妹是人類之始祖,兄妹彼此結婚相媾繁衍後代,

所以在日本記紀神話中拿來與伏羲與女媧兄妹相類比的是伊邪那岐(イザナギ)與伊邪那美(イザナミ)兄妹。

有趣的是中國亦有傳說女媧為蛇身(即象徵女陰產道),

因此有日本學者如谷川健一就主張:「伊邪那美(イザナミ) 之名那美(ナミ)是來自梵語的nāgī(女蛇)而來」

這與主張伊邪那美(イザナミ) 之名是源自第六天他化自在天后『Īśānī(伊舍禰)』,同樣都是不足採信,

依日文解釋イザナギ與イザナミ之名是「誘う」+「ギ(男)/ミ(女)」, 因此イザナギ是「誘妹的兄神」,

イザナミ就是「誘兄之妹神」二神相媾產國產神。

不過在日本神佛習合思想中有將伊邪那美(イザナミ) 與他化自在天后『Īśānī(伊舍禰)』習合為同女尊,

額外一提,Īśānī就是大自在天后Umā的化身,也就是Pārvatī,作為萬物之母,她的象徵就是Yoni(女陰)。

大悲胎藏生曼荼羅的欲界第六天自在女主『Īśānī(伊舍禰)』:

始母神女媧

 

今天是農曆九月十五日乃大母神「女媧」的神誕日,以先前參拜的補天宮、鎮安宮、代天宮之照片作紀念。

女媧是最初的女神,具有產育化生創造萬物的能力,甚至整個世界都是她產生的。

因為女媧的化育,使得宇宙富含萬物而森羅萬象,她是「創生之主」,

諸神來自於她,人類也是由她而誕生,她制定了男女結合的婚姻,令宇宙生生不息,

男女婚姻的神聖性源於始母神女媧,高媒神與註生娘娘也是女媧之化身。

女媧既然有創生萬物的力量(以日本神道即むすひ,產巢日、產靈),自然也有修復天地的力量。

雄性神共工為了爭奪政治權力而引發戰爭,戰爭的結果是天折地絕,殃及無辜,

女媧因此大展造化之能修復天地,煉石補天。

 

大母神女媧無論是創生或修復,都是悲憫之情的表現,神話學大師Joseph Campbell如此說:

那些由偉大女神、宇宙、與人類母親所啟示的,則教導眾生慈悲。

由於慈悲,你也會開始欣賞大地本身的聖潔,因為她就是女神的自身。

基督宗教聖經的耶和華當他創造世界與人之時,耶和華本身並不在於他塑造的形體之中。

但女神是同時在內也是在外的。你的身體是由她的身體而來。

在這樣的神話裡,你會體認到一種宇宙的認同感。

中國的學者樂蘅軍對於女媧創生萬物也有類似的看法:

「女媧造化萬物,純粹取古老的自身變化為形的模式;

所謂『一日七十化』、『化萬物者』,是她自身的變化,女媧親身投入創造工作,

以自己的骨肉化成萬物生靈,『此腹化為此神』,正是宇宙中生命血族相連的原始神話思想。」

 

老子說:「有物混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養之覆之。」、「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

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爲主,可名予小。」、「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現代許多研究能顯示道家思想與古老宗教之女神崇拜有密切關係。

女媧既然是大母神,是一切神的終極原型,

所以道家思想中,為「天下母」與「萬物母」的『』可說是將女媧哲學化的講法;

她為萬物之母,非但使萬物長育、成熟,而且養之復之。

 農曆九月十五日也是一貫道的「無極老母」的神誕日,

為創生造育萬物的大母神即等同於「道」以及上述的始母神「女媧」,

她又被稱為「無生老母」即「阿字本不生」,依大日經可知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由不同的內因外緣和合生成的,

而這能生之內因外緣,又有別的因緣聚合而成, 但如此展轉從緣,最後的本原是什麼呢?

當這樣觀察的時候,就能認識到這個最後的本源就是不生之處,本初不生就是一切事物和現象的本原、本初,

也就是大悲胎藏生大日如來,因此無生老母也等同女形的「大日如來」

 又,台灣其他宗派則有「無極老母」等同於觀音媽,或是等同於瑤池金母、虛空地母而稱為「母娘」。

或是如密教將大日如來一分為五而將大母神分為五母:觀音媽、瑤池金母、虛空地母、斗母、九天玄母等等。

其中九天玄女(九天玄母),此女神乃「房中術」與「兵法」之女祖即『性愛與戰爭的女神』,

以希臘羅馬神話比擬則如性愛女神維納斯與戰爭女神雅典娜合一之女神。

人類之祖女媧制定「男女婚配之天理倫常」,作為性愛女神的玄女則教導男女性愛之歡愉養生的《玄素之道》。

作為戰女神之玄女與雅典娜同樣是英雄的守護神,經常以智略幫助自己中意的皇帝與英雄,

例如九天玄女就曾為黃帝,當黃帝戰蚩尤於涿鹿的時候,玄女曾降世, 並授黃帝兵符印劍等物,

傳授「六壬」「遁甲」與所著兵機兵法之《天書》、《陰符》授予黃帝,

還為黃帝製夔牛皮鼓八十面,遂破蚩尤,蚩尤兵敗被殺。

又如金庸武俠小說射鵰英雄中黃蓉暗指導意中人郭靖時,就以九天玄女自稱。

據說獲得九天玄女保佑,或是熟讀由她所寫的兵法書之人,將可在戰場上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