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慎終追遠


今天四月五日乃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曆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 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物候:桐始華。田鼠化為鴽,牡丹華;鴽音如,鵪鶉屬,鼠陰類。陽氣盛則鼠化為鴽,陰氣盛則鴽復化為鼠。虹始見。虹,音洪,陰陽交會之氣,純陰純陽則無,若雲薄漏日,日穿雨影,則虹見。
到了清明,中國黃河中下游及以南地區平均溫度在10度以上;中國大部分地區氣候溫暖、草木萌茂,改變了冬季寒冷枯黃的景象。

「清明」也是中華文化圈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傳統寒食節、上巳節、清明節相距甚近,為了方便,往往連續假期,唐代時寒食與清明已並稱,寒食節主要節俗為掃墓、踏青、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已備好的熟食、冷食,故有此名。掃墓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倣傚,由於日期接近,宋代之後,寒食掃墓之俗漸移到清明。據說宋代朝廷規定,各地祭墳掃墓,以清明節為主。由於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節附近進行掃墓、祭祖、郊遊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華傳統節日,中華民國即將「清明節」定為民族掃墓節, 於此日祭祀「先祖慎終追遠、感念祖先。」
依中國神話而言,我中華民族之祖乃始母神「女媧」。

河北省涉縣,有華夏祖廟之稱的媧皇聖母廟,即於清明節舉行「女媧祭典」。

話說回來,女媧以大地上的川水與黃土來創造人類,也就是以中華大地之大地母神(后土聖母)的身體一部分來產生人類,因此,地母神也可說是華夏之母祖,山西省榮河汾陰后土祠也是華夏祖廟,台灣各地地母廟所祭祀的虛空地母至尊皆是汾陰后土祠的后土聖母之分靈。以此思考,人類的身體來自「地母」;生命與靈魂來自「女媧」,女女創生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