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清明・慎終追遠


今天四月五日乃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曆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 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物候:桐始華。田鼠化為鴽,牡丹華;鴽音如,鵪鶉屬,鼠陰類。陽氣盛則鼠化為鴽,陰氣盛則鴽復化為鼠。虹始見。虹,音洪,陰陽交會之氣,純陰純陽則無,若雲薄漏日,日穿雨影,則虹見。
到了清明,中國黃河中下游及以南地區平均溫度在10度以上;中國大部分地區氣候溫暖、草木萌茂,改變了冬季寒冷枯黃的景象。

「清明」也是中華文化圈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傳統寒食節、上巳節、清明節相距甚近,為了方便,往往連續假期,唐代時寒食與清明已並稱,寒食節主要節俗為掃墓、踏青、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已備好的熟食、冷食,故有此名。掃墓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倣傚,由於日期接近,宋代之後,寒食掃墓之俗漸移到清明。據說宋代朝廷規定,各地祭墳掃墓,以清明節為主。由於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節附近進行掃墓、祭祖、郊遊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華傳統節日,中華民國即將「清明節」定為民族掃墓節, 於此日祭祀「先祖慎終追遠、感念祖先。」
依中國神話而言,我中華民族之祖乃始母神「女媧」。

河北省涉縣,有華夏祖廟之稱的媧皇聖母廟,即於清明節舉行「女媧祭典」。

話說回來,女媧以大地上的川水與黃土來創造人類,也就是以中華大地之大地母神(后土聖母)的身體一部分來產生人類,因此,地母神也可說是華夏之母祖,山西省榮河汾陰后土祠也是華夏祖廟,台灣各地地母廟所祭祀的虛空地母至尊皆是汾陰后土祠的后土聖母之分靈。以此思考,人類的身體來自「地母」;生命與靈魂來自「女媧」,女女創生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