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二十年,中華慈幼協濟會提議將四月四日定為。其理由為「時當春令,氣候相宜,又與往日之三三、五五、九九及今日之十十等節名互相輝映。」行政院同意後,在《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 》第五條中規定,四月四日兒童節,有關機關、團體、學校舉行慶祝活動。
兒童節是屬於兒童的節日。話說在《道德經》將嬰兒看做得道的理想之境: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衆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衆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以上這幾章,全都是《道德經》描述的理想的人生狀態:回歸嬰兒。
嬰兒有什麼突出的優點嗎?《道德經》告訴我們:「含『德』深厚的人,比得上初生的嬰兒。毒蟲不刺傷他,猛獸不傷害他, 凶鳥不搏擊他。他筋骨柔弱,拳頭卻握得很牢固;他還不知道男女性交結合,但小生殖器卻自動勃起,這是精氣充足的緣故。他整天號哭,但是他的喉嚨卻不會沙啞,這是元氣淳和的緣故。」
自古以來對於這段經文有諸種說明解釋,其中一種主張這是呼吸法的「修煉」的狀態。如東漢的道教先賢發展出一種胎息理論,說「氣」分兩種,一種是天道自然之氣,一種是陰陽消息之氣。前者是人在胎兒狀態時的呼吸之氣,是為内氣;後者是人在出生之後的呼吸之氣,是為外氣。按照《道德經》所言「反者道之動」的原則,人如果在成年之後能夠返回呼吸内氣的狀態,心如嬰兒,就可以修得長生。(《太平經》)
如此一來,這可謂是一種道家修行的神祕經驗,即皆由靜坐而達到極境狀態而與道(母)合一,即可「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回到嬰兒狀態,入道母之玄牝,而胎息(呼吸内氣),則綿綿若存,用之不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