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民國二十年,中華慈幼協濟會提議將四月四日定為。其理由為「時當春令,氣候相宜,又與往日之三三、五五、九九及今日之十十等節名互相輝映。」行政院同意後,在《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 》第五條中規定,四月四日兒童節,有關機關、團體、學校舉行慶祝活動。

兒童節是屬於兒童的節日。話說在《道德經》將嬰兒看做得道的理想之境: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衆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衆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以上這幾章,全都是《道德經》描述的理想的人生狀態:回歸嬰兒。

嬰兒有什麼突出的優點嗎?《道德經》告訴我們:「含『德』深厚的人,比得上初生的嬰兒。毒蟲不刺傷他,猛獸不傷害他, 凶鳥不搏擊他。他筋骨柔弱,拳頭卻握得很牢固;他還不知道男女性交結合,但小生殖器卻自動勃起,這是精氣充足的緣故。他整天號哭,但是他的喉嚨卻不會沙啞,這是元氣淳和的緣故。」


自古以來對於這段經文有諸種說明解釋,其中一種主張這是呼吸法的「修煉」的狀態。如東漢的道教先賢發展出一種胎息理論,說「氣」分兩種,一種是天道自然之氣,一種是陰陽消息之氣。前者是人在胎兒狀態時的呼吸之氣,是為内氣;後者是人在出生之後的呼吸之氣,是為外氣。按照《道德經》所言「反者道之動」的原則,人如果在成年之後能夠返回呼吸内氣的狀態,心如嬰兒,就可以修得長生。(《太平經》) 

如此一來,這可謂是一種道家修行的神祕經驗,即皆由靜坐而達到極境狀態而與道(母)合一,即可「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回到嬰兒狀態,入道母之玄牝,而胎息(呼吸内氣),則綿綿若存,用之不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