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FGO】愛慾女神迦摩與那羅延天


寫做「女神」,訓讀為「わたし(日文的第一人稱代名詞)」,身心靈都已然成為女性的「愛慾女神迦摩」。
延續前一篇文章:【FGO】愛慾女神迦摩與魔竭魚
迦摩與摩羅

在印度宗教神話文獻中,「迦摩」具有眾多別名,其中一個別名,就是「Māra」,音譯為「摩羅」、「魔」,梵語「Māra」的意思為「阻礙」、「殺者」、「破滅」,同時還有「慾望」、「愛」、「激情」的意思,在印度佛教之顯教(小乘&大乘)經典視「愛慾」為阻礙解脫生死輪迴之阻礙,然而在印度佛教之密教,如金剛頂十八會瑜伽,則以「愛慾」」產生「愛染智」來得到遠離一切客塵煩惱,得到大樂,也就是究竟解脫得到菩提果,這就是金剛界曼荼羅之金剛部四菩薩之「金剛愛(Vajra-rāga)」亦名「摩羅大菩薩(Māra-BohdhisattvaMahāsattva)」的三昧耶(根本誓願),這也是蓮華部「大愛染慈悲」的基礎,額外一提,在在密教之金剛頂十八會瑜伽的初會一切如來真實大乘現證大教王之降三世大品中,金剛愛即名為「金剛迦摩(Vajra-kāma)」。
在佛教的世界觀中,有所謂的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之最高天即欲界第六天,此天界名「他化自在天(Paranirmitavaśavartin)」,即以「他人的快樂化作自己的快樂」,因此,他化自在天之天主的快樂就是奠基在「欲界眾生能夠享受現實世界的快樂」,然而佛教卻主張現實世界是「假有」,本質是「痛苦」,因此稱他化自在天之天主為「魔(Māra)」亦即魔王(Mārarāja)。在日本密教的大悲胎藏生曼荼羅的他化自在天之天主的形象與印度神話的「迦摩」同樣,基本上,可將他化自在天之天主與「迦摩」視為同神,只是在密教有另一說,欲界第六天之天主乃色界主「大自在天(Maheśvara)」之變化身「伊舍那天(Īśāna)」。

話說,FGO的第六天魔王信長,她的形象比較接近拿著骷髏頭碗盛飲六道輪迴眾生血的「伊舍那天」,又其實「伊舍那天(Īśāna)」與「大自在天」皆源自「濕婆神(Śiva)」,所以,FGO的織田信長也算是濕婆系,好在,織田信長是"女子",愛慾女神迦摩感冒的是「濕婆系男子」而非是「濕婆系女子(笑)」。
話說回來,在歧視女人的佛教之顯教中,主張女人有五障,五障之一就是女人不能成為魔王(Mārarāja),密教則無此教條,FGO也打破了顯教歧視女人的教條,讓女人成為了魔王(Mārarāja),這值得讚嘆!
迦摩與那羅延天
那羅延天(Nārāyaṇa)」就是「毘溼奴(Viṣṇu)」,在佛教的世界觀中色界之第三禪天,第三禪天之主乃「遍照天主(Subhakiṇṇā-devarāja)」也就是「毘溼奴(Viṣṇu)」。在印度毘濕奴教的Gauḍīya Vaiṣṇavism傳統中,主張「毘溼奴(Viṣṇu)」是印度北方的毘濕奴教聖地Vṛndāvana的原始「迦摩神」,因此當印度神話的迦摩神被濕婆的第三隻眼燒毀而轉生為Kṛṣṇa(Viṣṇu之化身)的孩子,而繼承身為原始「迦摩神」的毘濕奴的性質,也視為原始「迦摩神」所分離而出的個體靈魂(jīva-tattvas)。
其實早在《毘濕奴往世書 》中就將迦摩神視為毘濕奴的權化形象之一,即迦摩神等同毘濕奴,根據《毘濕奴往世書 》之描述,毘濕奴在閻浮提洲中之計都鬘(Ketumāla)國就顯現迦摩神之形象。

在印度宗教神話中毘濕奴手持「輪寶」,古昔,印度人憧憬此世界應有一位理想的統領者,而以「轉輪王(Cakravāla/Cakravartin)」作為統一世界的理想王者之名稱,成為轉輪王的資格之一就是獲得代表「毘濕奴(Viṣṇu)」的輪寶,依此輪寶之威力,得以和平的統一世界,此轉輪王的傳說與悉達多的故事結合在一起,根據佛教的悉達多傳記,悉達多的太子時代就是成長於企盼成為轉輪王的氛圍中,悉達多不僅無能成為統一世界的轉輪王,面對於自己的家族釋迦族遭琉璃王滅國也無能為力。根據佛經,悉達多在菩提樹下成道而為佛陀,將自身置於宗教中的轉輪王而有法界輪王之自覺,以正法統治世界的意願,正如同轉輪王,因此,將自身說法視為「轉法輪(Dharma-cakra-pravatrana)」。又對於歧視女人的佛教之顯教中,主張女人有五障,五障之一就是女人不能成為轉輪王,密教則無此教條。

在密教依《理趣經釋》大日如來所轉之輪有四種,所謂「金剛輪、寶輪、法輪、羯磨輪」,依《補陀落海會軌》中大日如來之自性身即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亦名「轉法輪」,她的形象是「妙女身」,右手托輪,右手持慢印,自在轉此「四輪」。

又此「四輪」攝於「二輪」即「正法輪」與「教令輪」之中,所謂「正法輪」即是「金剛輪、法輪、羯磨輪」,「教令輪」即是金剛頂十八會瑜伽的初會<一切如來真實大乘現證大教王>之降三世品之十種曼荼羅,屬於「寶輪」,在《理趣經釋》中「教令輪」亦名「般若波羅蜜多理趣忿怒輪」。
對於密教而言,與印度古老傳說的世界之理想統領者「轉輪王(Cakravāla/Cakravartin)」對應者,就是《理趣經》所言的「一切三界主如來」,也就是「虛空藏菩薩」之別名,乃統領三界的「三界自在主」,虛空藏菩薩以無垠無盡之「虛空(Ākāśa)」也就是「宇宙空間(Space)」為「胎藏(Garbha)」,其中蘊孕無盡寶藏,能滿足眾生一切希求心願,如《理趣經》所云:「時薄伽梵一切三界主如來,復說一切如來灌頂智藏般若理趣。所謂以灌頂施故,能得三界法王位;義利施故,得一切意願滿足;以法施故,得圓滿一切法;資生施故,得身口意一切安樂。時虛空藏大菩薩,欲重顯明此義故,熈怡微笑,以金剛寶鬘自繫其首,說一切灌頂三摩耶寶心。」

在日本密教的法界體性之六大中,空大也就是「虛空(Ākāśa)」,顏色為「藍色」,FGO的愛慾女神迦摩,她的夏之魔王的藍色膚型態也與密教之「空大」相應,又她以輪作為武器,也令人聯想她與印度毘濕奴教中的「毘溼奴(Viṣṇu)」與「迦摩」之一如不二有關,愛慾女神迦摩的身體為「虛空」也就是,又她平等的愛一切人,即與「一切三界主如來」之「虛空藏菩薩」的寶部智(平等性智)相應,當然,現在的她唯獨只想愛著御主一人而已,換言之,遍法界虛空的平等之愛,僅灌注御主一人,只能說是「不思議、難思義」了。(先寫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