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刀舎之佛畫師「fzwrAym師」所造之「燄摩天像」,燄摩天為密教的十二天和護世八方天之一,護守南方。
燄摩為梵語「Yama」之音譯,「Yama」的字義為「孿生、俱生、雙生」的意思,乃源自「Yama」與妹妹「Yamī」為孿生兄妹。Yama與Yamī為太陽神Vivasvat與Saraṇyū所生,乃是人間最初出生的第一對兄妹與夫妻,也是人類的祖先。出自《梨具吠陀》的Yama與Yamī在字源上是和波斯古經《阿維斯特》的Yima和Yimeh同源,此外,北歐神話的霜巨人Ymir一說與Yama同語源,被認為是兩性具有的扶她那裏而為巨人之祖。
在《梨具吠陀》中Yamī不顧傳統道德籓籬,堅持婚姻自主,戀愛自由,發誓非哥哥不嫁。
因為彼此心靈相通又相連,她希望能與Yama結合,而且她們在母胎中就已經註定成為夫婦,這是由陀斯多神、太陽神、生主所決定。如《梨具吠陀》記載Yamī對Yama說:「我,Yamī,屬Yama的愛欲所擁有,我與他同床共寢。作為妻子我一切依從丈夫,將身體奉獻給他,如車之二輪般共寢歡樂。」Yamī希望兩人不僅要在「心靈」上交流,在肉體上也要像夫妻一樣緊密結合 或說像輪子般「轉動」,她的話語表現出急與Yama結婚做愛的激情,Yamī:「我,強烈的愛,一言難盡。靠近些,緊緊地擁抱我。」後來兄妹結合成為人類之祖,這是兄妹始祖的神話類型之一。 然而作為人類之祖的Yama也是人類最先死亡的人,其妹則成為聖河女神「Yamunā」。
'
Yama為以後的亡者探索歸宿的道路,並建造「燄摩天國(Yamaṃ vaivasvataṃ)」,乃吠陀時代人們最憧憬而視為理想的樂園天國(svarga),由於人們的祖先早已前往該地,因此塵世之人即祖先之後的出生者,最後也會走向祖先們所走過通往「燄摩天國(Yamaṃ vaivasvataṃ)」的道路,《梨具吠陀》描述亡靈追循先祖所經之路,到達充滿不滅光明之天國,亦即到達不死不壞之世界;《阿闥婆吠陀》描述亡者以微細身(sūkṣma-śarīra)乘天車,遂至天國,恢復舊體。即在前往「燄摩天國(Yamaṃ vaivasvataṃ)」的道途中是以微細身之形,抵達天國時,是假借生前遺體而成為另一有情,因此《阿闥婆吠陀》即有「於天上俱會的先祖能令遺棄於遠處的汝之肢體,歸於風界(氣界)的汝之氣息(asu),順次復歸於汝」之記載。如是,得完全之體,與安住「燄摩天國(Yamaṃ vaivasvataṃ)」之祖先相會之狀態,名為「歸鄉(punar astam ehi)」;獲得Yama的認可,給予「樂所(avasānam)」時,就成為完全的未來生活的人。依據《梨具吠陀》與《阿闥婆吠陀》之記載,「燄摩天國(Yamaṃ vaivasvataṃ)」之所在,是在最高之天(parame vyoman),有無限光明,有急流之水,是被稱為「最高光明界」之處,一般的亡者一旦進入此處,則如同其祖先,一切願望滿足(iṣṭāpūrtena),捨棄老衰之苦,疾病與不具都只留於現世,重新獲得完整無缺之身體,無貴賤貧富之差別,享受同樣的安樂(sukha)。在「燄摩天國(Yamaṃ vaivasvataṃ)」中有美妙的音樂歌唱,有父母親子團聚之樂,食物豐饒,有能滿足一切欲求的「如意乳牝(Kāmadughā)」,以諸神為中心,常在葉茂的樹蔭下,舉辦大宴會等,宛如是大宴樂之場所,佛教的極樂世界(Sukhāvatī)的思想亦源自於此。
然而隨著歲月的演進,人們開始認為天國是對善行的報償,而不是接納大多數死者的地方,《阿闥婆吠陀》後期將「Yama」一分為二,「燄摩天國(Yamaṃ vaivasvataṃ)」的天主「燄摩天(Yama)」與地界的「閻摩羅王(Yamarāja)」。這便是認為人死之後,分為生天落地兩途之故。並將將閻摩羅王(Yamarāja)的住所轉稱為「Yama-pura」,負責審判亡者是否有進入天國的資格。閻摩羅王(Yamarāja對死者生前的行為(karma)是根據「真理(dharma)」進行審判的,凡是作惡的或者信仰薄弱的人,一律會被送到陰暗之國,於是負責審判的閻摩羅王(Yamarāja)亦成了陰闇之國-地獄之王。
《阿闥婆吠陀》說亡者的靈,將隨生前善惡,生於三界-天界、空界、地界。 天界即是天國,然而天國有三十三,以閻摩天國為最高、最完美,閻摩天國即稱最高光明界,故亡靈雖具善業,若業不大(善業的業力),則亦不一定能進燄摩天國。相對於「燄摩天國(Yamaṃ vaivasvataṃ)」之天界,陰暗的地下世界被稱為「那落(Nārakaṃ lokaṃ)」,也就是地獄,閻摩羅王(Yamarāja)即為地獄之主。
到了史詩《摩訶婆羅多》閻摩羅王(Yamarāja)已經成了穿著血紅色衣服,頭戴王冠,騎水牛,一手持棍棒,一手執索之可怕模樣。此時代之Yama具有兩種性格,一即所謂之死神(Mṛtyu),率領諸多使者奪人之生命,故當時稱「死」為往閻摩宮,稱「殺」為送閻摩宮;另一則為「死者之王(Preta-rāja)」、法王(Dharma-rāja),住於南方地下,為祖先世界(Pitā-loka)之支配者,這般可怕的Yama形象在佛教更加發展,成為現在的「閻摩羅王(Yamarāja)」,這名佛教中的地獄之王教人生懼,雄踞在位於地下閻魔界(Yama-loka)的氣派閻魔王宮中。另一方面,「燄摩天(Yama)」的「燄摩天國(Yamaṃ vaivasvataṃ)」則成為佛教宇宙觀的欲界(kāma-dhātu)第三層天名為「燄摩天(Yāma)」乃為空居天的最初層,此天界的光明遍照十方,生於此天界之天人,都是身體輕盈潔淨,彼此相親相愛,享受各種歡樂。密教的「燄摩天(Yama)」同時是「欲界第三天燄摩天(Yāma)之天主」也是「地獄之主閻摩羅王(Yamarāja)」,妻子是其妹「Yamī」而為「燄摩后」。
佛刀舎之佛畫師「fzwrAym師」所造之「燄摩天像」為胸乳豐滿的少女,右手仰掌施與願印,左手執塔形人頭仗,騎乘水牛,種子字為「(vai)」、「(yaṃ)」,真言:「namaḥ samanta-buddhānāṃ vaivasvatāya svāhā」,燄摩天在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中位於罪外苑之南方。又「fzwrAym師」設計燄摩天的頭上有牛角則是與密教的大威德明王(Yamāntaka)有關。
在藏密中大威德明王亦有水牛頭的形象,而大威德明王的梵名為「Yamāntaka」,即「降伏地獄之主死神Yama」的意思,在密教中大威德明王與燄摩天同樣是騎乘水牛,如密教降伏濕婆的不動明王源自於濕婆本身,「降伏地獄之主死神Yama」的「大威德明王」亦源自Yama本身,這就是「fzwrAym師」的設計構思由來,在日本密教中大威德明王為「阿彌陀如來」、「文殊菩薩」的教令輪身。
Yama作為死神(Mṛtyu)與壽命有關而別名為「Kāla」,Kāla有「時」與「黑」的意思,在密教的《初會金剛頂經》的<降三世會>中燄摩天(Yama)受灌頂名為「Vajra-Kāla(金剛時)」,「Kāla」也是「大自在天」的別名而稱「大黑天(Mahākāla)」,因此在大日經中七母天為燄摩天(Yama)的眷屬,在金剛頂經則為「大黑天(Mahākāla)」之眷屬,又所謂七母天依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最外院的「七母天」列有「怒女神(Cāmuṇḍā)」、「遍入女神(Vaiṣṇavī)」、「自在女神(Raudrī)」、「夜摩女神(Yamī)」、「梵女神(Brāhmī)」、「童女神(Kaumārī)」、「帝釋女神(Indrī)」,又「俱肥羅女(Kauverī)」有時也被列為七母天之一,在金剛頂瑜伽密教的《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則列有「八母天(Aśṭa-Mātṝkās)」依序如下:「自在女神(Raudrī)」、「梵女神(Brāhmī)」、「遍入女神(Vaiṣṇavī)」、「童女神(Kaumārī)」、「白女神(Gaurī)」、「大時母(Mahākālī)」、「多聞女神(Vaiśravaṇī)」、「夜叉女(Yakṣī)」,其中「俱肥羅女(Kauverī)」與「多聞女神(Vaiśravaṇī)」為同一女神,「怒女神(Cāmuṇḍā)」與「大時母(Mahākālī)」則也有視為同一女神之一說,在金剛頂瑜伽密教初會《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降三世品>中「怒女神(Cāmuṇḍā)」受灌頂名為「金剛時母(Vajra-kālī)」。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在印度稱冥王星(pluto)為「Yama」。
然而在印度古代星曜學中,死神「Yama」則為「土曜(Śani/Śanaiśchara)」的守護神。另外在《大日經疏》以五曜持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五院:「土曜持中胎藏(中台蓮華八葉院),水曜持右方蓮花眷屬(北方之觀音院),金曜持左方金剛眷屬(南方之金剛手院),木曜持上方如來果德(東方之佛母院),火曜持下方大力諸明(西方持明院)。復次如是五執,即持五色蘇多羅 ,土為信,木為進,金為念,水為定,火為慧。」
(毀滅與再生的水手土星)
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