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野山真言宗「齋藤仁鐵阿闍梨(筆名為『蝉丸P』)」所策劃的佛像女体化(即『波羅蜜多形』)的『仏像これくしょん(仏これ)』,由繪師望生ゆう所造的『他化自在天』像,他化自在天乃主宰「慾界(kāmadhātu)」之天主,位居慾界最高天即慾界之第六天,慾界第六天名為「他化自在天(Paranirmitavaśavartin)」,又稱「魔天(Māra/Māradeva)」,在《大日經疏》即稱此天主為『魔天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之梵語為「Paranirmitavaśavartin」,由「para(他者)」+「nirmita(提供)」+「vaśavartin(自在)」即「自在享受他人提供的快樂」,漢傳經典即譯名為「他化自在」。此外在女神教(Shaktism)中「vaśavartin」指為男性對女性的「服從」,女神教(Shaktism)即主張大自在天濕婆(śiva)是「服從(vaśavartin)」於他的愛妻Pārvatī,因此男人皆該服從於妻子(這也與閩南語所謂聽某喙,大富貴,聽老婆的話,可以大富大貴相應)。在日本密教的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中「他化自在天」位於最外院之西北方,身呈肉色,右手持箭,左手持弓,因此,繪師望生ゆう所造的『他化自在天』像,也是右手持箭,左手持弓的形象。
「他化自在天(Paranirmitavaśavartin)」持弓箭的形象來自慾望之神『Kāma-deva(慾神/慾天)』所持的樂慾之弓箭,代表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慾樂或是或是色受想行識之五蘊之慾樂,其中以男女相媾高潮的慾樂為最主要的象徵。金剛頂瑜伽密教之金剛部的金剛魔羅(vajra-māra)菩薩的形象也源自此尊而手持「花器杖」弓,又名『金剛愛(Vajra-rāga)菩薩』又名『金剛弓(又名花器仗,蓮花裝飾之弓)菩薩』, 所射之箭矢為『蓮華愛染智印』即以愛慾來救濟眾生,偈云:『奇哉自性淨,隨愛染慾自然;情慾清淨故,以愛染而調伏』即 『一切如來的染愛智是清淨無穢,又能以愛染智使眾生產生厭離染污之心,並施予一切安樂』,下圖為金剛愛菩薩的「波蘿蜜形」,即「女性之金剛愛菩薩」梵語稱為「Vajra-rāgā」或是「rāga-vajrī」,代表「一切如來之心祕密」與「愛染智」。
此女尊又名金剛妻,日本密教祖師弘法大師(即空海)在《五部陀羅尼問答偈讃宗祕論 》回答『誰是金剛妻?』返答『調染金剛妻』即「愛染金剛女」為妻,表大愛染慈悲為妻,以大愛染慈悲開敷蓮華部,「蓮華部」亦名「法部」於金剛頂瑜伽密教代表「愛染」,得此法而得妙喜大樂,是以《維摩詰所說經》說「法喜(dharma-Prīti)以為妻,慈悲心為女」。眾生自性雖然本性清淨但非究竟,必須藉由男女愛情才能得到究竟清淨解脫,這是不可思議的解脫,也是密教的般若波羅蜜多理趣。不曉得此法者將男女結為夫妻的愛情視為煩惱,通曉人生真理者,將夫妻之愛視為菩提。
金剛愛菩薩的三昧耶密語:「Oṃ ahoḥ sukha(皈命 妙哉 安樂啊)」
「Sukha」就是「妙空穴」也是指「女陰」而為「樂」亦即般若波羅蜜多,因此《理趣經》說男女夫妻性愛之十七清淨句為「大樂」,般若波蘿蜜多清淨,而不是如顯教將女性視為汙穢。
1.所謂妙適清淨句是菩薩位:男女交合絕妙恍惚之際,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2.欲箭清淨句是菩薩位:慾望如飛矢般訊速激烈地作用,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3.觸清淨句是菩薩位:男女的相互撫摸,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4.愛縛清淨句是菩薩位:對異性的愛與激烈的擁抱,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5.一切自在主清淨句是菩薩位:男女相擁而滿足,自世間的一切解脫,成為自由的主體,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6.見清淨句是菩薩位:心存慾望觀看異性,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7.適悅清淨句是菩薩位:男女交合吟詠玩味舒適的快感,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8.愛清淨句是菩薩位:男女之愛情,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9.慢清淨句是菩薩位:以身接受上述一切,因而生出自傲之心,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10.莊嚴清淨句是菩薩位:裝飾也是清淨菩薩境界。
11.意滋澤清淨句是菩薩位:男女彼此縱情思慾之喜悅,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12.光明清淨句是菩薩位:心滿意足而閃耀光芒,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13.身樂清淨句是菩薩位:身體的快樂,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14.色清淨句是菩薩位 :現實世界的萬物,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15.聲清淨句是菩薩位:現實世界的聲音,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16.香清淨句是菩薩位:現實世界的香氣,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17.味清淨句是菩薩位:現實世界的滋味,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理趣經》也就是金剛頂瑜伽密教的第六會『安樂不空三昧耶真實瑜伽』,正是大日如來在「他化自在天」的天王宮之說會,如上述「他化自在天」乃慾界最高天,滿足一切慾望的天界,《理趣經》即是肯定慾望並以慾望的滿足昇華成為大樂的智慧之道。
他化自在天的種子為『(pa)』,表「愛染本清淨乃第一義諦」。真言:『oṃ paranitmaratibhyaḥ svāh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