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萌え仏】地天


由繪師In-sine所造的「地天」像,在漢譯佛經中「地天」又名「堅牢地神」、「堅牢神」、「持地神」,她的梵名是「Pṛthivī」並且擁有「 Bhūmi」、「Vasundharā/Vasudharā」、「Puṣṭi」、「Sthāvarā」、「Dhātṛ」、「Kṣiti」、「Dharaṇī」等之別名。
她的名字Pṛthivī源自字根prath意為延伸,她具有偉大、堅定、光輝等屬性,她承載群山、支撐樹木而稱為『Kṣiti』,大地母神Pṛthvī有一個形象為裸體,雙腿朝上,從女陰胎藏處長出不死草支持整個世界,稱為『Śākambharī(養育草木的女神)』,她生育萬物豐饒生命而名為『Bhūmī』亦名『Sītā』。
她是大地之女神,尊為大地之母(Pṛthivīmātar),在《梨具吠陀 》中她與代表天的男性神Dyaus(天空)成對出現,合稱為「」即是「天地」的意思,乃為眾神的父母。《梨具吠陀 》天父地母神之讚歌:「 天地之神,仁慈布天下, 秩序的維繫者,聰穎無比的神聖者。 在兩雙聖腕間,生產了光輝的太陽, 依據固有的律令運轉。 遼闊無垠的天與地,偉大,無與倫比, 父親與母親庇護著一切生靈。 天父與地母雙神的兒子,是那聖潔的火神。 火神施幻力,淨化所有的生靈。 為了他的光亮,他從多產的公牛 和斑點的母牛,無盡地吸吮著乳汁。高亢贊歌,偉大的父神和母神,請賜福我們。」Dyaus和Pṛthivī又分別以公牛和母牛為象徵, Prthivi還是因陀羅和阿耆尼等諸神的母親,後來天空之神Dyaus的重要性逐漸退化, 在佛教與印度教(包括婆羅門教)裡看不到他的身影,他的神性完全被梵天乃至毘濕奴所取代。不過Dyaus失勢之後,Pṛthivī的大地母神地位依然完好如初。

地母神(Pṛthivī)在《阿闥婆吠陀》被視為最高神,第十二卷第一詩第一頌曰:「崇高(bṛhat) 之真理(satya) 、嚴格(ugra) 之規律 (ṛta )、聖式(dīkṣā) 、苦行(tapas)、祈禱(brahman)、祭祀(yajiña) 乃地母(Pṛthivī) 所支持。過去 (bhūta) 與未來 (bhavya)之主(patnī) 的地母,為吾等令吾等得廣大(uru)之境界(loka)。」日本密教祖師弘法大師(空海)於《秘密曼荼羅十住心論》中,揭出印度教諸宗派之教說,其文曰:「或言地為萬物之因。以一切眾 生萬物依地得生故.....而生是見以為供養地者當得解脫」可說就是此理。

地母神(Pṛthivī・Bhūmi)))與蓮華女神(Śrī・Lakṣmī)融為一躰
地母神(Pṛthivī)在《往事書》被稱為「 Bhūmi」和「Vasundharā」。梵語「 Bhūmi」的意思就是「地」,瑜伽行唯識學根本經典《解深密經》八品之第七品名為「地波羅蜜多」,梵語為「 Bhūmi-pāramitā」,地的梵語就是「 Bhūmi」,隋代淨影寺慧遠所作之《大乘義章》解釋地(Bhūmi)而說明:「能說曰地(Bhūmi)。」玄奘三藏所譯的《佛地經論(Buddhabhūmyupadeśa)》說明:地(Bhūmi)是所依、所行、所攝。在大乘佛教菩薩修行的十個階位稱為十地(daśa-bhūmi),地(bhūmi))就是住處、住持、生成的意思,即是住其位為家,並在其位持法、育法、生果之意,十地依序為歡喜地(Pramuditā-bhūmi)離垢地(Vimalā-bhūmi) 、發光地(Prabhākarī-bhūmi) 、焰慧地(Arciṣmatī-bhūmi) 、難勝地(Sudurjayā-bhūmi) 、現前地(Abhimukhī-bhūmi) 、遠行地 (Dūraṃgamā-bhūmi)、不動地(Acalā-bhūmi) 、善慧地(Sādhumatī-bhūmi) 、法雲地(Dharmameghā-bhūmi)。

在《華嚴經》<入法界品>中以十女尊來代表菩薩十地,依序為春和女主夜神(Vāsantī)代表「歡喜地」;普德淨光女主夜神(śrī-vimala-prabhā)代表「離垢地 」; 喜目觀察衆生女主夜神(pramudita-nayana-jagad-virocanā)代表「發光地」;普救衆生妙德女主夜神(samanta-sattva-trāṇojaḥ-śrī)代表「焰慧地」; 寂靜音海女主夜神(praśānta-ruta-sāgaravatī)代表「難勝地」;守護一切衆生妙德女主夜神(sarva-nagara-rakṣā-saṃbhava-tejaḥ-śrī)代表「現前地」;開敷一切樹華女主夜神(sarva-vṛkṣa-praphullana-sukha-saṃvāsā)代表「遠行地」;大願精進力救護衆生光明女夜神(sarva-jagad-rakṣā-praṇidhāna-vīrya-prabhā)代表「不動地」;妙德圓滿女神(sutejo-maṇḍala-rati-śrī)代表「善慧地」; 釋迦瞿波女(gopā)代表「法雲地」。
其中釋迦瞿波女(gopā)就是悉達多的妻子耶輸陀羅,耶輸陀羅為梵語「Yaśodharā」的音譯,意譯則為『持譽』、『名聞』、『華色』。她在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中列為觀音院,乃諸觀音尊之一而名「耶輸陀羅觀音菩薩」。唐密祖師善無謂阿闍黎在《大日經疏》註解耶輸陀羅觀音菩薩云:「明妃耶輸陀羅,譯云持名稱者,身真金色,以諸瓔珞莊嚴令極端嚴,如女天之像,右手持鮮白妙花枝,果葉相間長條茂好,其花或有初疱,或有欲開或有正開敷者,若五若十乃至數十,左手持鉢胤遇,亦是西方勝上之花」並且註解說明『耶輸陀羅觀音菩薩主宰含藏出生一切眾生菩提種子的種種功德』,她的密號為「示現金剛」,「示現」的梵語為prātihāya也就神變的意思。

唐密祖師不空阿闍黎所翻譯的密續《蕤呬耶經(Guhya-tantra)》中將耶輸陀羅觀音菩薩視為『蓮花部之部母』,又稱她為『吉祥部母(Śrī )』,這是因為耶輸陀羅被視為「吉祥女神(Śrī・Lakṣmī)」的示現而為釋迦族王子悉達多(Siddhārtha)之妃子,在《大日經》中悉達多(Siddhārtha)王子被稱為Mahāsthāmaprāpta,意譯則為『大勢至』、『得大勢』,唐密祖師善無謂阿闍黎在《大日經疏》解釋:「如世國王大臣威勢自在名為大勢,言此聖者 ,以至得如是大悲自在之位故以為名」又「得大勢菩薩」為蓮花部之持明王,「耶輸陀羅觀音菩薩」就是持明王「得大勢菩薩」的明妃(rājñī),如同耶輸陀羅是釋迦族王子悉達多(Siddhārtha)之妃子。
如前述耶輸陀羅也就是釋迦瞿波女(gopā)乃代表「法雲地(dharmameghā-bhūmi)」之女性菩薩,而可說耶輸陀羅觀音菩薩等同「法雲地(dharmameghā-bhūmi)」並視同為「吉祥女神(Śrī・Lakṣmī)」。有趣的是在印度宗教《往事書》中「 Bhūmi」是「地母神(Pṛthivī)」的別名,並且與毘濕奴(Viṣṇu)的愛妻「吉祥女神(Śrī・Lakṣmī)」融為一體,在印度女神教(Shaktism)中等同「吉祥女神(Śrī・Lakṣmī)」的「Bhūmi」即是毘濕奴之野豬化身「Varāha」的一切能力的來源,即是性力(Śakti))而等同「Vārāhī」。

印度神話史詩《羅摩衍那》中英雄羅摩是毘濕奴的化身,羅摩的愛妻Sītā是地母神Bhūmi的女兒,Sītā也正是「吉祥女神(Śrī・Lakṣmī)」的化身,如前述「 Bhūmi」是「地母神(Pṛthivī)」的別名,並且與毘濕奴(Viṣṇu)的愛妻「吉祥女神(Śrī・Lakṣmī)」融為一體,因此在印度教圖像學的轉換中,大地母神Pṛthvī主要以女神Sītā的形象出現,並且同時擁有「Puṣṭi」之別名,梵語Puṣṭi是增長、增益、繁榮的意思,大地母神滋養增長眾生,密教中增益法之梵語即是「Puṣṭika」並且與地大以及地輪代表的黃色相應就是這個道理,又密教《大日經疏》說明「蓮華部」主增益法,也是因為地母神Bhūmi與「吉祥女神(Śrī・Lakṣmī)」融為一體,而「吉祥女神(Śrī・Lakṣmī)」亦是蓮華女神Kamalā,大悲胎藏曼荼羅的蓮華手院(觀音院)也配屬密教六大之地大。

佛教傳說故事中,悉達多在菩提樹下將證入佛地(buddha-bhūmi)成等正覺,這時天魔來擾亂,質問悉達多說有誰能證明你已證等正覺,悉達多回答:「以此為證」即以右手觸地,地母神(Pṛthivī)出現為悉達多已入佛地(buddha-bhūmi)成等正覺,號釋迦牟尼如來做證,並以此降伏諸魔。因此,釋迦牟尼右手觸地名觸地印又名降魔印。有趣的是,在印度毗濕奴教中釋迦牟尼如來乃毗濕奴的第九化身,地母神(Pṛthivī)即是Bhūmi與毗濕奴的愛妻吉祥女神(Śrī・Lakṣmī)為同體。

地母神(Pṛthivī)在《華嚴經》中亦名為「Sthāvarā 」,此梵語的意思是「不動」,漢譯名為「安住地神」、「自性不動地神」。她的法門名為「不可壞智慧藏解脫門(jñāna-dur-yodhana-garbho bodhisattva-vi-mokṣaḥ)」能持一切如來法,入如來甚深智慧,她常以此法具足圓滿成熟眾生,即是將人們隱藏於心地的福德寶藏,外顯為物質寶藏,令自在受用。
在《金光明最勝王經》之〈堅牢地神品〉中說明地母神(Pṛthivī)除了護持正法外,能夠增長利益五穀豐收丶色力具足丶國泰民安,並使眾生資糧淨財具足丶降伏怨敵等。在中國佛教的《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說明地母神(Pṛthivī)具有大神力,如釋迦牟尼佛對地母神(Pṛthivī)說:「像妳這樣大的神通力量, 其他的諸神很少能比得上。什麼緣故呢?南閻浮提世界的土地,都是蒙妳保護,乃至於一切的草、 木、沙、石、稻、麻、竹、葦、穀、米,以及一切的寶貝。總而言之,凡是地上所有的東西,都是因妳的保護力而生長」。
地藏菩薩與持地菩薩皆源於地母神
梵語「Kṣiti」也是地母神(Pṛthivī)的別名,梵語「Kṣiti」具有「大地」、「棲息地」、「住所」等意思,眾生就是棲息於地母神(Pṛthivī),地母神(Pṛthivī)孕育萬物也名為「大地的子宮(Kṣitigarbha)」,佛教的「地藏(Kṣitigarbha)」菩薩即是源於地母神(Pṛthivī)。

她是堅忍不拔(即大地)・孕育萬物(即子宮)的大地之母,地上所有的一切等皆來自Pṛthvī, 凡是地上所有的生命,也都是因Pṛthvī的保護力而生長,《地藏十輪經》記載了地藏菩薩:「能令大地一切草木、根鬚、芽莖、枝葉、花果,皆悉生長。」 這就是地母神(Pṛthivī)的自性(svabhāva)。

地母神(Pṛthivī)還有另一個別名「Vasundharā/Vasudharā」。梵語Vasundharā是大地的意思,也可以寫為Vasudharā,其中「Vasu」是「寶藏」,「dharā」則是「擁有」的意思,大地蘊藏無盡寶藏,因此稱為「Vasudharā/Vasudharā」。

漢傳佛教中將梵語Vasudharā譯名為「持世」,持世菩薩也正是源於地母神(Pṛthivī)的菩薩,她能住持世間安穩豐饒,因此名為持世, 她能雨下無量財寶,因此名雨寶菩薩,誦持她的真言雨寶陀羅尼,更能獲致無量財寶,積聚如山高。

《白寶口抄》中說,持世者,有眾生一切災禍、疾病者,悉皆消滅之。為貧匱者, 即雨一切種種珍寶、穀麥等,受諸快樂,安穩豐饒;能護持世間,故名持世菩薩也。 又云,能持財寶,滿世人願,故云持世也。
密教的地天

在密教中地母神(Pṛthivī)為護世十二天之一的地天。《大日經疏》說明地天(Pṛthvī)為守護大地的女尊又說她修殊勝行,淨治諸地淨滿諸度及餘種種功德,她能持萬物,一切萬物依她生長,她為一切成正覺的佛陀證明已証無上菩提而降伏魔軍。她就是「大日如來心地(Mahāvairocana-citta-bhūmi))」,大母神(Pṛthivī)的別名「Dhātṛ」即是「護持」、「支撐」的意思,她是大日如來護持一切眾生心地三昧。

她的另一個別名「Dharaṇī」,音譯為「陀羅尼」,意譯為「總持」、「能持」,大地能持萬物,所以又名為「Dharaṇī」,《大日經疏》說明:「地能持萬物,一切萬物依之生長,當知即是佛心」。
地大
《大日經》以大地譬喻一切智智而說明,譬如大地一切眾生依,如是一切智智,天人阿修羅依者,如世間百穀眾藥卉木叢林,隨其性分無量差別,皆從大地而生根牙,乃至莖葉花果次第成就,為一切眾生作依止處,而養育之。亦不作是念,我今荷負一切世間,不念恩德無有勞倦,增之不喜減之不憂,深廣難測不可傾動,一切智地亦復如是。大悲漫荼羅一切種子之所出生,即此諸乘無量事業所依止處,於生死涅槃其心平等,世間八風不能動搖....」地大即表示「一切萬物所依的一切智智」,乃是超越一切對立,而包容一切本來不生不滅之絕對躰也,如此作為法界體性六大之地大,其種子字為「(A)」表「本不生義」,是阿耨多羅之梵語Anuttara(意思是無上)的字首,表現包容一切本來不生不滅之絕對躰。

在地、水、火、風、空之五輪中,「地輪(pruṭhavī-maṇḍala)」又名「金剛輪(Vajra-maṇḍala)」,堅固不壞而能持一切法,形狀為方壇,顏色為黃,其種子字「(A)」也代表不生不滅金剛不壞的金剛心地,《大日經疏》云:「為欲建立內心毘盧遮那大漫荼羅會故,若不先建金剛心地,則不能安立也。阿字是金剛輪,為欲昇金剛座故,先觀阿字為始,還以金剛而持金剛也,觀此字當作方形,然此字形體亦方也,觀此字正方而作金剛之色,遍滿行者內身,由如身之地大無所不遍也。」

「地輪(pruṭhavī-maṇḍala)」也是「增益蓮華金剛曼荼羅」加持「女性生殖器」,如「女性生殖器」能孕育、生產,「地輪」的顏色為「極黃色」乃與「增益」相應,《大日經疏》解釋觀音菩薩對應「蓮華三昧門」而為「增益方便」,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中的「觀音院(蓮華手院)」即相應「地輪」,顏色為「黃」。《大日經疏》也說明「黃是增益色,蓮花部義」。在印度宗教文化中「蓮華」也隱喻為「女陰」,蓮華是梵文女性陰道的同義詞, 女性陰道柔軟,呈粉紅色且有開口,蓮華也代表「原始胎藏」、「母親的子宮」。 在印度教與佛教經文中蓮華被性隱喻為神聖子宮、陰道。

《大日經》主張黃金色的「地輪」加持生殖器,並且與蓮華相應而為增益蓮華金剛曼荼羅,所包含的部位從「陰部」乃至肚臍之下的腹部,也就是「女性的子宮位置」,正是源自吠陀神話之『金胎(Hiraṇyagarbha)』乃「女性生殖崇拜信仰」,金胎(Hiraṇyagarbha)也就是孕育「宇宙萬有(Viśva)」的「黃金子宮(Hiraṇyagarbha)」,這樣的思想也反映在《時輪密續(Kālacakra-tantra)》中,膚色為黃色代表地大的時輪佛母「一切母(Viśvamāta)」,她的子宮就是孕育一切法(sarva-dharma)的「金胎(Hiraṇyagarbha)」,也是「如來藏(Tathāgatagarbha)」,在金剛頂瑜伽密教的《一切秘密最上名義大教王儀軌》以「佛眼佛母」代表地大,佛眼佛母也是寶部之佛母。

在《大日經》中佛眼佛母也是釋迦牟尼之佛母,名為能寂母,如《大日經疏》所云:「次於世尊北邊,安置佛眼,亦是釋迦牟尼佛母,此方譯為能寂母也。當作世間樂見端嚴無比之身,通身皆有圓光喜悅微笑,此是如來,出生隨類生形三昧。此三昧,正以大慈普眼為體,觀察應度眾生而導利之,慈眼之光無所不遍。故云遍體圓淨光也。」

由繪師In-sine所造的「地天」像具有泰國特色,泰國佛教傳說,「地天」見證是悉達多於菩提樹下成正覺,她將挽起的頭髮放下,擰髮頓時出現一道大洪水,將魔軍衝散走而降伏天魔。地天種子字為「(Pṛ)」,真言:「namaḥ samanta-buddhānāṃ pṛthiviye svāhā」以Pṛthivī之名作真言,誦持修習,可得如來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