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佛刀舎之佛畫師「ヤマモトナオキ師」所造之「馬頭明王像」


佛刀舎之佛畫師「 ヤマモトナオキ師」所造之「馬頭明王像」。「馬頭明王」即「馬頭觀音」,乃大悲胎藏生曼荼羅觀音院(蓮華部院)的觀音尊之一如唐密祖師善無畏三藏所講述的《大日經疏》所記載「次於觀自在菩薩下,置何耶揭唎婆,譯云馬頭.......此是蓮花部忿怒持明王也,猶如轉輪王寶馬巡履四洲,於一切時一切處去心不息,諸菩薩大精進力,亦復如是,所以得如是威猛之勢,於生死重障中不顧身命,多所摧伏者。」馬頭觀音為馬頭明王乃「蓮花部忿怒持明王」。
唐密不空三藏翻譯的《攝無礙大悲心大陀羅尼經計一法中出無量義南方滿願補陀落海會五部諸尊等弘誓力方位及威儀形色執持三摩耶幖幟曼荼羅儀軌(補陀落海會軌)》則記載「馬頭觀音,無量壽佛忿怒,自性輪觀世音為主」馬頭觀音是「蓮華部主無量壽如來(觀自在王如來)之忿怒身」,則「無量壽如來(觀自在王如來)的自性輪身」以「觀世音」為主。此外《補陀落海會軌》也記載「六足尊,無量壽佛忿怒,自性輪文殊師利菩薩。」六足尊即「大威德明王」乃「蓮華部主無量壽如來(觀自在王如來)之忿怒身」,「無量壽如來(觀自在王如來)的自性輪身」則為「文殊菩薩」。因此可知「馬頭明王(馬頭觀音)」與「大威德明王」皆為「無量壽如來(觀自在王如來)」之忿怒身,乃金剛頂瑜伽五部之蓮華部的「明王」,「自性輪」則分別對應為「觀自在菩薩」與「文殊菩薩」。
所謂「明王(Vidyārāja)」是藉由修行三密瑜伽而得「妙成就(susiddhi)」即持明(Vidyādhara)的「夜叉王」,因此,擁有大威神力的男性明王皆與男性夜叉一樣醜陋,女性明王則與夜叉女(yakṣī)一樣美麗,如孔雀明王就是美麗的「女性明王(vidyā-rājñī)」。



夜叉與羅剎是不同的種族,但在印度神話中由於夜叉王俱吠囉(Kubera)與羅剎王羅婆那(Rāvaṇa)是同父異母的兄弟,皆為夜叉Viśrava的孩子,因此羅剎與夜叉成為一家。以下略提這段神話,夜叉王俱吠囉(Kubera)曾住在楞伽島(Lavkā-dvīpa,位於印度半島南端之錫蘭島)的宮殿中,這是「梵神(Brahmā,梵天)」以作為眾神的建築師「毘首羯磨(viśvakarman)」之形象時為「羅剎族(Rākṣasa)」建造的。羅剎們害怕「天神族(Deva)」的進攻,就放棄了這座宮殿,俱吠囉於是就搬了進去,當羅剎們想回來時,俱吠囉卻不願搬出,於是羅剎們就給俱吠囉的父親「Viśrava(註:此為俱吠囉的父親之名,而俱吠囉的別名Vaiśravaṇa,音譯為毘沙門,梵語源自viśravaṇa即Viśrava之子)」送了一位絕美的「羅剎女(Rākşasī )」引誘俱吠囉的父親,此羅剎女乃羅剎國的公主名為「Kaikasī」,於是俱吠囉的父親「Viśrava」就與羅剎國公主「Kaikasī」成婚,不久之後,「Kaikasī」生下了一名「Rāvaṇa」的兒子。因此,在佛教的《大乘入楞伽經》即將身為羅剎王的「羅婆那」也稱為「夜叉王」。這位羅剎王的「羅婆那」就是綁走羅摩愛妻「悉達(Sītā)」的大淫魔十首羅剎王羅婆那(笑)。

由於「羅剎」與「夜叉」一家親,因此在唐密祖師善無畏三藏 《大佛頂如來放光悉怛多般怛羅大神力都攝一切呪王陀羅尼經大威德最勝金輪三昧呪品》記載「觀世音菩薩」現本咒神形即「馬頭明王」為「馬頭羅剎身(Hayagrīva-Rākṣasa-kāya)」。羅剎的梵語為「Rākṣasa」有「迅速」的意思,因此如唐密祖師不空三藏所譯的《聖賀野紇哩縛大威怒王立成大神驗供養念誦儀軌法品》說:「賀野紇哩縛(馬頭明王),能摧諸魔障,以慈悲方便,現大忿怒形,成大威日輪,照曜無邊界,修行者暗暝,速得悉地故,流沃甘露水,洗滌藏識中,熏習雜種子,速集福智聚,獲圓淨法身,故我稽首禮。」能令修行者迅速修行成就,聚集福智而獲得法圓滿身,在密教中馬頭明王的密號即為「迅速金剛」。

在《大日經》中「涅哩底(Nirṛti)」是羅剎王,《大日經疏》云:「次泥哩底,是羅剎主,亦佛化身也,彼(指涅哩底羅剎主)常噉食眾生。如來亦爾,能食一切塵障之有情無有厭足也。」她是羅剎主,亦是大日如來之化身。她吞食「一切塵障之有情入腹」代表「觀一切垢障即是法界入於法界」而如前述羅剎(Rākṣasī)是速疾的意思,因此代表噉食一切塵垢,而速疾成就阿字本不生之一切智智境地。在《大日經疏》將羅剎的梵語「Rākṣasa」分析為表塵垢的「Ra」與噉食的「kṣa」以及代表堅固的「Sa」所組成,意思就是「食一切眾生塵垢而堅固不退轉」,同理馬頭明王即是咬碎一切業障、噉食一切煩惱塵垢的羅剎,令眾生速得清淨,因此在密教中馬頭明王除了「迅速金剛」之密號亦有密號「噉食金剛」。

在《理趣經》之<摧一切魔菩薩品>所云:「一切有情法性故,忿怒法性」即是蓮華部中馬頭忿怒觀自在三摩地,以此三摩地來調伏「自認為創世神的梵天」,令梵天受教化入於佛道。在印度神話中則是大自在天濕婆以「陪盧(Bhairava)」的形象砍掉「自稱自己為創世神的梵天」之第五個腦袋,又「陪盧(Bhairava)」也是蓮華部之大威德明王的別名──金剛怖畏(vajrabhairava)。

佛刀舎之佛畫師「 ヤマモトナオキ師」所造之「馬頭明王像」乃頭戴馬頭、胸乳圓潤,英姿凜凜的女尊,背後燃起日輪火炎除去昏暗無明,右手持金剛斧斬滅一切魔障,左手持代表菩提心未開敷蓮華,另有分別持金剛劍與棒杵之二手,摧破一切煩惱。她的別名是「大力持明王」、「馬頭大威怒王」,密號為「噉食金剛」、「迅速金剛」。她的種子字為『(Haṃ)』代表『行於大空』, 『行於大空』即『行般若波羅蜜多(Prajñāpāramitā)』破除無明黑闇,如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度一切苦厄。 馬頭觀音為救護一切有情,令一切作障難之魔障者皆悉壞斷,粉碎一切邪惡!! 真言:「Namaḥ samanta buddhānāṃ hūṃ khāda bhāda bhaṃja spāṭaya svāh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