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固有的七月祭祀
在日本,自古以來都在農曆正月與七月祭祀祖先,其原因在於收穫完成的時候,人們比較安心沉著。於此時期,他們則是透過這樣的祭祀行為來感謝農耕神,也就是「祖霊」。正月時感謝稻米收穫,七月時則感謝複作作物,也就是小麥的收成。又中國的佛教在飛鳥時代傳入日本之後,根據《日本書紀》記載,推古天皇下昭「發揚佛教」,佛寺成為祭祀祖先的場所,使得佛教在日本帶有「為報君恩以及親恩」的意義。所以,日本固有的七月祭祀與中國佛教當中的盂蘭盆節(目連救母)相結合,已無感謝收成的意義,而是供養祖先的祭祀儀式。
盂蘭盆會
「盂蘭盆會(うらぼんえ)」簡稱「お盆」,根據日本現行曆法,基本上是新曆的七月十五日,但是鄉下地方有的仍維持舊曆的七月十五日,更有的採折衷辦法,延後一個月於新曆八月十五左右舉行,此簡稱之為「旧盆」。在八月十五日前後祭祀祖先 ,一般的公司行號放假也大都在此時期。至於盂蘭盆會由來,據通說,是由西晉三藏竺法護所譯的「佛說盂蘭盆經」而來,但是根據日本學界的見解,因在梵語原典及西藏譯文中見不到該經,是此認為是偽經,即中國自創的經典。據日本文獻記載,中國的中元盂蘭盆會傳入日本,最早見於「日本書紀」第二十二卷:「推古天皇十四年:自是年初每寺、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設齋」,文中的設齋,即為供奉祖先,廣施餓鬼的盂蘭盆會。到了聖武天皇平定五年(七三三)以後,始成年中固定行事。
日本的「お盆」行事
日本的「お盆」最主要的行事是祭祖、供養去世的親人及祖先。祭祀活動,大約從八月十三日到十五日、或十六日,「お盆」,簡而言之,就是把祖靈或去世的親人之靈自「常世之國(とこよのくに)・根之國(ねのくに)」迎回家中供養奉祀之行事。 通常在十三日早上即開始準備,首先打掃家中供奉祖先或親人的佛壇, 然後擺設「盆棚」,亦稱「精霊棚」,即盂蘭盆祭祀的供壇、祭壇。 其佈置,往昔是先擺置一台子,然後鋪上菰草蓆,台子四角落各綁上青竹, 竹子上繫上草繩、注連繩,繩上吊些鬼燈花等中元普渡用的花卉即成。 但是今日尤其是都會,因材料取得不易,故已簡化,僅在供奉祖先的佛壇前擺一茶几, 茶几上鋪上簾子,然後擺上牌位、香爐、蠟燭台、素菜、蔬菜、水果、以及桔梗、鬼燈花等。
其中,習俗上會供奉胡瓜馬、茄子牛,就是用四支筷子插在胡瓜、及茄子上,當做四條腿 胡瓜即代表馬,茄子代表牛,以供奉祖靈並作為祖靈來去時的交通工具,胡瓜代表的馬是讓祖靈快快自「常世之國(とこよのくに)・根之國(ねのくに)」回返家中讓子孫供養,茄子是牛,讓陰魂慢慢從現世回返彼世「常世之國(とこよのくに)・根之國(ねのくに)」之意。
盆祭,習俗上相信祖先的靈魂於十三日傍晚歸來,因此在此時刻,於家門前, 有的地方則是到祖先的墓前生火,意謂照亮道路引導祖先。 燃料則是用麻梗、或是杉、松、白樺樹等的樹皮,此稱之為「迎え火」。 送祖先回去,習俗因地而異,有的是在十五日或是十六日傍晚。送祖先回去時,亦同樣要生火,其稱之為「送り火」,今日京都有名的「大文字燒」祭祀活動即其代表。 雖是如此,亦有地方習俗是在盂蘭盆會期間每天燃火。 又,十三日黃昏的迎祖儀式,除了在門口用麻梗等生火之外,屋簷外則懸掛燈籠。 此外,有的地方習俗還穿著整齊參墓,並用胡瓜作成的馬和茄子作成的牛擺在蓮葉上, 供於墓前,以載祖先回來。 十六日的「送盆」,即送祖先歸去,過去傳統習俗是把胡瓜馬、茄子牛以及其他的供品用菰草席包裹, 放流河川,隨河流流彼世「常世之國(とこよのくに)・根之國(ねのくに)」, 但是今日因河川環保問題,放流的習俗已難以復見。
又灯籠流し(水燈)也具有同的意義,讓祖靈隨著水燈的引導回到大海盡頭的彼岸「常世之國(とこよのくに)・根之國(ねのくに)」。話說往昔神佛習合時代,受觀音菩薩的補陀落(Potalaka)極樂淨土(Sukhāvatī)影響,也有將「常世之國(とこよのくに)・根之國(ねのくに)」與位於遙遠南方大海之彼岸的「觀音補陀落極樂淨土」視為相同。
日本愛知縣豐川市之治寶山淨泉寺的八月主題彩色御朱印
由治寶山淨泉寺的住持定譽法師所繪製的觀音菩薩彩色御朱印,八月的主題為「お盆」,對先祖與往生的親人表達「感謝」而藉由「お盆」的供養祭儀來「報恩」。然而,佛教與神道不同,先祖與過世親人不是住在理想樂園常世國(根之國),而是根據因果業報而轉世輪迴六道,因此先祖和過世親人有可能論落至三惡道(餓鬼、眾生、畜生),所以在此,治寶山淨泉寺的馬頭觀音,入穢國(即惡趣)載於三惡道受苦的先祖和過世親人出離解脫,接受親人供養而後度至人天善道。
如慈母的聖觀世音菩薩則乘茄子牛,將已受親人供養先祖和過世親人送往她的補陀落極樂淨土究竟解脫得到大安樂,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此世的親人過完一生後,來生也追隨先祖前往補陀落極樂淨土,享受父母親子團聚之樂,在此補陀落極樂淨土就如日本神道的妣國(母祖之國)常世之國・根之國。
Oṃ Maṇi Padme Hūṃ!
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