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蘭盆會
在日本一般簡稱為「お盆」,其最主要的行事是祭祖、供養死去的親人及祖先。
舉行日期,雖因地方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現在一般說來以陽曆的八月十五日為多,
稱之為「旧盆」,是一年之中僅次於元旦的重要節慶。
祭祀活動,大約從七月十三日到十五日、或十六日,過「旧盆」的地方亦同,僅是延後一個月。
「お盆」,簡而言之,就是把祖靈或是死去的親人之靈迎回家中供養奉祀之行事。
通常在十三日早上即開始準備,首先打掃家中供奉祖先或親人的佛壇,
然後擺設「盆棚」,亦稱「精霊棚」,即盂蘭盆祭祀的供壇、祭壇。
其佈置,往昔是先擺置一台子,然後鋪上菰草蓆,台子四角落各綁上青竹,
竹子上繫上草繩、注連繩,繩上吊些鬼燈花等中元普渡用的花卉即成。
但是今日尤其是都會,因材料取得不易,故已簡化,僅在供奉祖先的佛壇前擺一茶几,
茶几上鋪上簾子,然後擺上牌位、香爐、蠟燭台、素菜、蔬菜、水果、以及桔梗、鬼燈花等。
其中,習俗上會供奉胡瓜馬、茄子牛,就是用四支筷子插在胡瓜、及茄子上,當做四條腿
胡瓜即代表馬,茄子代表牛,以供奉祖靈並作為祖靈來去時的交通工具。
盆祭,習俗上相信祖先的靈魂於十三日傍晚歸來,因此在此時刻,於家門前,
有的地方則是到祖先的墓前生火,意謂照亮道路引導祖先。
燃料則是用麻梗、或是杉、松、白樺樹等的樹皮,此稱之為「迎え火」。
送祖先回去,習俗因地而異,有的是在十五日或是十六日傍晚。
送祖先回去時,亦同樣要生火,其稱之為「送り火」,今日京都有名的「大文字燒」祭祀活動即其代表。
雖是如此,亦有地方習俗是在盂蘭盆會期間每天燃火。
又,十三日黃昏的迎祖儀式,除了在門口用麻梗等生火之外,屋簷外則懸掛燈籠。
此外,有的地方習俗還穿著整齊參墓,並用胡瓜作成的馬和茄子作成的牛擺在蓮葉上,
供於墓前,以載祖先回來。
十六日的「送盆」,即送祖先歸去,傳統習俗是把胡瓜馬、茄子牛以及其他的供品用菰草席包裹,
放流河川,其意是說讓祖先騎馬回去,至於茄子牛則是替祖先駝運供品的工具,
但是今日因河川環保問題,放流的習俗已難以復見。
此外,有關中元盂蘭盆的信仰,在中國民間有七月為鬼月之說,在日本也同樣有此信仰,
所不同的是日本民間把地獄想像成一釜鍋狀,
七月一日地獄的釜蓋、即鍋蓋會開啟,眾鬼、眾亡魂會出來,
此期間在寺院多會舉行餓鬼施食法會,以祭拜供養無嗣之亡魂。
至於今日常見的盆舞(盆踊り),其起源本是慰藉祖靈、與祖靈交歡之意。
祭祀有三大原理:「請神、娛神、送神」。
盆舞即是娛神的一種,此外亦含有鎮魂、鎮撫孤魂野鬼、亡靈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