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化學與量子物理學課本出現的Oppenheimer


(薄伽梵毗濕奴的一切能力來源—— Mahālakṣmī )
近日克里斯多福·諾蘭編劇和執導的電影《奧本海默》(Oppenheimer)上映,奧本海默知名於所參與的曼哈頓計劃——最終研發出原子彈,因此被譽為「原子彈之父」。
 不過我對Oppenheimer的第一印象還是《物理化學》、《量子化學》所教授的Born–Oppenheimer approximation,使電子之波函數與原子核之波函數得以相互獨立,繼而得以使用分子軌域理論(Molecular)。  (Ira N.Levine 《Quantum Chemistry》)
固態物理的能帶理論(Energy band theory)也會用到Born–Oppenheimer approximation使電子和Ion corn,彼此的波函數相互獨立,就可只關注於晶體的電子波函數,而將Ion corn之週期性排列以Periodic potential approximation處理....。不過,我手頭上的ASHCROFT的《SOLID STATE PHYSICS》是以adiabatic approximation來稱呼Born–Oppenheimer approximation,至於這個名稱的含意,在物理系的「量子物理學」所用的教科書David J. Griffiths《Introduction to quantum mechanics》之第十章The adiabatic approximation就有說明。

關於Born–Oppenheimer approximation被稱為adiabatic approximation,
如我在https://avalokitesvari.blogspot.com/2021/08/08.html所推導的可逆絕熱過程(話說,我才發現我當時少寫了"絕熱")
這其實就是Quasistatic process(準靜態過程),Born–Oppenheimer approximation的底層邏輯即是準靜態過程)因此被稱為adiabatic approximation(絕熱近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