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政大後山・樟山寺參拜


新春恭賀新禧,政大後山・樟山寺參拜「觀世音菩薩」并「千手觀世音菩薩」。

樟山寺緣起:樟山寺初建於民國二十年供奉觀世音菩薩為主神,迄今年民國一一二年適届九十二寒暑。
緣起清初乾隆年間,先賢渡海來台,墾拓木柵地區開闢卓萃 地靈人傑。至嘉慶年間來者日眾,升殖益繁,逐漸向山區發展,傍山築屋定居,按各處地形、地物以定地名。於民國十九年,住樟湖附近居民,在山坡地發現肖似觀世音菩薩石像乙尊,遂以圓石塊為案,置香火恭奉。並供附近居民及來往行人膜拜,凡祈福平安者甚為靈驗,乃築小宇以避風雨日曬。至民國二十二年由兩位張信耆老許願斥資修建成寺,按現地名故曰:《樟山寺》。

此尊觀世音菩薩之石像,了法真實義而言,實為蓮華部之女尊──觀音母白衣觀世音(梵語:pāṇḍara-vāsinī,亦譯:白處尊),華人圈之佛教即奉蓮華部母白衣觀音為諸觀音之本尊(本地法身)也。唐密傳至日本而由日密教僧所撰《覺禪抄》記:「《大日經》一云:『近聖者多羅,住於白處尊(梵語:pāṇḍara-vāsinī)。髮冠襲帛,鉢曇摩花(梵語:Padma)手。』《疏》五云:『多羅之右,置半拏囉嚩悉寧(pāṇḍara-vāsinī)),譯云白處,戴天髮髻冠(梵語:jaṭā makuṭa),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圖揭次頁」即如下圖:

從圖中也可見,觀音母白衣觀音之髮冠有如意寶珠,代表大悲胎藏生曼圖羅之蓮華部之增益法,白衣觀音亦以髮冠如意寶珠生出阿彌陀如來,彰顯自身乃出生無量壽如來(觀自在王如來)的佛母之德。真言:oṃ śvete śvete pāṇḍara vāsinī svāh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