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鬘經》具有女人的淨土
《勝鬘經》中的淨土思想理念,是佛教中淨土思想理念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大乘佛教中非常有特色的一個淨土思想理論模型。此經第一章〈如來真實義功德章〉,記載佛陀給勝鬘夫人的成佛授記,其中的內容所體現的即是《勝鬘經》的淨土思想理念。這段經文如下:
爾時,勝鬘及諸眷屬,頭面禮佛,佛於眾中即為授記:「汝歎如來真實功德,以此善根,當於無量阿僧祇劫天人之中為自在王;一切生處,常得見我,現前讚歎,如今無異;當復供養無量阿僧祇佛;過二萬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普光如來、應、正遍知。彼佛國土,無諸惡趣、老病衰惱、不適意苦,亦無不善惡業道名;彼國眾生色力壽命、五欲眾具,皆悉快樂,勝於他化自在諸天;彼諸眾生純一大乘;諸有修習善根眾生皆集於彼。」在唐代菩提流志所譯《大寶積經》中的〈勝鬘夫人會〉,關於佛陀對於勝鬘夫人的這段著名授記,譯文如下:
說此偈已,即於會中授勝鬘夫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汝今稱歎如來殊勝功德,以此善根,當於無量阿僧祇劫天人之中為自在王,諸所受用皆悉具足,所生之處常得遇我,現前稱歎如今無異。復當供養無量無數諸佛世尊,過二萬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曰普光如來、應、正等覺。彼佛國土無諸惡趣、衰老病苦,亦無不善惡業道名。其中眾生形色端嚴,具五妙境,純受快樂,蔽於他化自在諸天。彼諸眾生皆趣大乘,諸有如是學大乘者悉來生彼。」
根據以上兩種漢譯,並參考Alex Wayman教授等根據此經藏文譯本所作的研究,我們清楚地了解:這段佛陀授記的內容包括了兩個方面:(一)關於勝鬘夫人將於未來世代個人成佛的授記,(二)關於勝鬘未來成為普光如來後其國土的授記。我們正是把其中國土授記的這部分內容,稱為「勝鬘淨土」,或嚴格而言,應該稱為「普光淨土」。
這個勝鬘淨土或普光淨土具有下述特質:(一)在這個淨土上沒有什麼?經文告訴我們:這個淨土沒有諸種惡趣,這個淨土沒有老、病及其他不適意的諸苦,這個淨土甚至沒有十種不善業道的名稱,當然也不可能有十種不善業道的行為。(二)此淨土眾生之生活有什麼特點?經中說在此淨土生活的眾生,形體、顏色都莊嚴、殊勝;他們享受五欲之境;他們只有快樂的感受;他們的幸福程度甚至超過了欲界最高天神,即他化自在天神的幸福指數。(三)此淨土流行的佛法是怎樣的?經中說此淨土只有純粹的大乘佛法流行。(四)具有什麼樣品德的眾生可以托生到此淨土中?根據宋譯本及藏文譯本,修習善根的眾生可以托生到此一佛土;而根據唐譯本,則只有修習大乘的眾生可以托生到此佛土。
這個「勝鬘淨土」的理念,一方面與其他大乘佛教經典中的淨土理念相同或相通,如他們都強調沒有諸種惡趣,沒有不善業事,淨土中人都過著幸福的生活等等。但是「勝鬘淨土」與其他大乘經典的淨土理念相比,也有自己的特殊之處,如:(一)這部經典高度強調了該淨土中流傳的佛教只有大乘佛教這唯一形式;(二)這部經典強調該淨土中生活的人們沒有老病、不適宜等苦,但似乎沒有突出強調生育之苦,因此可以推測:勝鬘淨土中的眾生仍有生育的行為,只是其生育活動安易、舒適,不會使人體感到任何不適;(三)一般淨土都強調淨土中「沒有女人」,但是這部經典卻沒有提到「沒有女人」或「轉女成男」這些通常淨土理論模式的標配特徵。所以可以推測:勝鬘淨土是存在男性、女性這些人類性別的,這一淨土理論顯然不容能夠引起性別歧視之見的任何意識。綜合以上這些特徵,我們應該說《勝鬘經》的淨土思想理念一方面與人類的現實生活高度地契合,一方面又以大乘自度度他、成就無上正等菩提的偉大理想統率這一淨土的理論與實踐。如果說佛教的國土思想及淨土理念,本來就是反映和體現佛教社會思想中有關理想社會的觀念,那麼《勝鬘經》淨土思想理念所反映和體現的佛教理想社會思想,可以說是更加強調大乘佛教社會理想的合理性及務實性,更加強調大乘精神的崇高性、卓越性,以及把人類的實際生活與大乘佛法高尚關懷予以深度結合的的精神。
又從《勝鬘經》中佛陀對勝鬘以女身授記為普光如來,闡述女性以女身成佛的價值。
《勝鬘經》的四個特點
美國女性佛學者Diana paul認為,《勝鬘獅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Śrīmālādevī Siṃhanāda ekayāna mahopāya vaipulya Sūtra)有四個與其他佛經不同的特點,顯示了《勝鬘經》中女人上位的趨勢;首先,勝鬘夫人說法的對象全是其國中的所有在家眾,當中無一出家眾;勝鬘夫人是全經的中心人物,重要性尤勝於佛陀,這是其他女菩薩經典中所未有見過;第三,全經一直以"善男子善女人"為攝受正法及勘能荷負四種重任的對象,彼此無分高下;而最不尋常的,是勝鬘說法之後,皈依大乘的,先是城中七歲以上的女人,然後是勝鬘的丈夫友稱王,然後才是七歲以上的男子。因此paul認為經文充分表現勝鬘作為法母(Dharma mother)。
《勝鬘經》是如來藏系的首部經典
中國大陸的佛教學者程恭讓主張如來藏(Tathāgatagarbha)的概念是由《勝鬘經》率先提出的,藏(garbha)在梵文中有子宮和胚胎之義,也即孕育如來的場所—眾生即是孕育如來的場所,人類就是如來的胚胎。傳統佛教往往過度強調生命是無明煩惱的產物,而勝鬘夫人以女性獨特的視角和對於生命傳承意義的細膩感知而提出的“如來藏(Tathāgatagarbha)”概念,表現出對於生命基本價值和意義的極大尊重,扭轉了學佛人對於生命價值的負面認知。
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