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FGO】吉祥女神Lakṣmī的權化──悉多(Sītā)


『Fate/Grand Order Arcade』的女性從者「悉多」(梵語:Sītā),她的職階與丈夫羅摩相同乃為弓階,裝扮亦相似,以印度女神教之教義而言,這表現出「悉多」是羅摩的性力(Śakti),即一切能力的來源。

羅摩是毘濕奴的第七個化身,「悉多」就是毘濕奴的愛妻吉祥女神Lakṣmī的權化(avatāra)。「悉多」之梵語「Sītā」是「犁溝」的意思,依照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之記載「悉多」是從「犁溝」中誕生,女神Sītā正是象徵著大地(Pṛthivī)的女性生殖器,女神Sītā自身也被奉為農業的守護女神,在印度民間中對女神「悉多」之獨尊崇拜乃象徵著大地母神之懷抱,起源於印度古老對大地母神Pṛthivī的豐穰崇拜,在密教中六大之一的「地大」即是增益方便,又在《大日經》中蓮華部即屬於「地大」

在印度的圖像轉化中大地母神Pṛthivī主要以女神「悉多」(Sītā)的形象出現,她是賜予生命的女神,守護農業的女神。

雖然在《羅摩衍那》之敘述中「悉多」(Sītā)被視為大地母神Pṛthivī的女兒,勝義而言「悉多」(Sītā)與大地母神Pṛthivī可說是一如不二,就如同地母神(Pṛthivī・Bhūmi)與蓮華女神(Śrī・Lakṣmī)融為一躰。以下詳說之:地母神(Pṛthivī)在《往世書》被稱為「 Bhūmi」和「Vasundharā」,梵語「 Bhūmi」的意思就是「地」。 印度神話史詩《羅摩衍那》中英雄羅摩是毘濕奴的化身,羅摩的愛妻Sītā是地母神Bhūmi的女兒,Sītā也正是吉祥女神Śrī・Lakṣmī的化身,如前述「 Bhūmi」是地母神(Pṛthivī)的別名,並且與毘濕奴(Viṣṇu)的愛妻吉祥女神(Śrī・Lakṣmī融為一體,因此在印度教圖像學的轉換中,大地母神Pṛthvī主要以女神Sītā的形象出現,並且同時擁有「Puṣṭi」之別名,梵語Puṣṭi是增長、增益、繁榮的意思,大地母神滋養增長眾生,密教中增益法之梵語即是「Puṣṭika」並且與地大以及地輪代表的黃色相應就是這個道理,又密教《大日經疏》說明「蓮華部」主增益法,也是因為地母神Bhūmi與「吉祥女神(Śrī・Lakṣmī)」融為一體,而吉祥女神Śrī・Lakṣmī亦是蓮華女神Kamalā,大悲胎藏曼荼羅的蓮華手院(觀音院)也配屬密教六大之地大。

《羅摩衍那》
「悉多」(Sītā)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女主角,她是印度文化中理想的女性與賢淑妻子的典範。然而在仇女厭女的佛教(顯教)中,則將「悉多」(Sītā)視為紅顏禍水之一例,如四十卷《華嚴經》說:「五通仙人;由女色故,退失神通,為荷負者,天、阿脩羅常興戰伐;十頭羅剎焚燒南海楞伽大城或有諸王喪失國土,乃至兄弟自相殺害,造惡趣因,現世貧窮,甘為奴僕,不順師長,違背君親,如是一切皆由女人;我觀無數百千世界貪欲眾生,生死曠野輪轉無窮,苦業之中女為上首。」其中十頭羅剎焚燒南海楞伽大城就是去自《羅摩衍那》,楞伽島之十頭羅剎搶奪羅摩的愛妻「悉多」(Sītā),羅摩率眾渡南海至楞伽島征討十頭羅剎,並屠滅羅剎,焚毀楞伽大城,救回愛妻「悉多」(Sītā),這一切皆因十頭羅剎奪人愛妻,是十頭羅剎之罪孽,怎能如仇女的佛教(顯教)之《華嚴經》所說「如是一切皆由女人乃至苦業之中女為上首!!」

話說回來,《羅摩衍那》的羅摩也是渣男一個。
羅摩終於與長期分離的「悉多」(Sītā)重逢時。然而,羅摩卻向痛苦的悉多宣稱:既然妻子曾被好色的羅剎王囚禁過,他不能再接受她。悉多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無辜和忠貞不渝,投身到熊熊的烈火之中,以此自誓。火神阿耆尼卻對她毫發無傷,反而把她送回丈夫的懷抱。
在阿逾陀城,羅摩與悉多夫妻團圓。不久卻流言四起,說是悉多在囚禁期間並沒有守住自己的貞節。於是,盡管悉多已經懷孕,羅摩還是拋棄了她。在蟻垤仙人的凈修林中,她生下了雙胞胎兒子俱舍與羅婆 。這兩個孩子在仙人的看護下長大,而這位仙人在一首長史詩《羅摩衍那》中歌唱他們父親的事跡。
有一天,在羅摩舉行的祭祀宴會上,蟻垤仙人在兩位年輕歌手的陪同下唱誦了他的史詩。羅摩得知這兩位就是他自己的兒子,便接納了他們,並將悉多召回宮廷。悉多當著所有人的面證明了自己的貞潔,卻不願與羅摩繼續生活在一起,於是懇求大地母神將她召回。大地裂開了,悉多從渣男羅摩眼前永遠消失了。

『Fate/Grand Order』則解釋悉多與羅摩無法長相廝守是因為詛咒的原因:
即使是羅摩,也曾經有過一次致命的失策。 就是介入了猴國內戰,為了幫助猴王須羯哩婆, 而將其敵人波林以偷襲的方式殺死。 這是無法原諒的行為, 這樣說著的波林之妻對羅摩施加了詛咒。 “即使你能救回你的妻子, 你們也永遠無法共享這份喜悅。” ……這份詛咒,至今也依然束縛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