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觀世音菩薩的身世──《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


中國民間流傳的觀世音菩薩之身世乃是妙善公主傳說,傳說公主出生時就非同一般於常人:
「往昔過去劫,有王名妙莊嚴王,夫人寶德,無生太子,惟有三女,長曰妙顏,次曰 妙音,小曰妙善。始孕妙善,夫人夢吞月,及誕之夕,大地震動,異香天華遍及內外,國人駭異。既生,不浴而鮮潔,梵相端嚴,五色雲覆蓋其身,國人曰:聖人出世之征也......」
後來妙善公主逐漸長大,她的出世之志日漸顯露,「常服垢衣,不華飾,日止一食,不茹葷辛,」後其父母逼其婚嫁,妙善堅決不從,兩相爭執不下,經過一番波折,妙善毅然出家修行,父女決裂。後來「不重三寶」的莊王染上了一種怪病,「竭國妙醫,不能救療」,經僧人指點,只有用無嗔人手眼配成藥方方可治愈,妙善為了救父王,毫不 猶豫地獻出了自己的手和眼,病愈後的莊王率妻女宮族前往香山致謝,發現所謂的「無 嗔人」竟然是自己的女兒妙善,「抱持大哭,哀慟天地」。忽然間已無手眼的妙善公主霎時便俱足千手千眼,即為千手千眼的大悲觀音......
妙善公主的傳說產生,據說最早源自是唐代高僧道宣(596-667)聽天神所講,由《編年通論》卷十記載:
「(唐)南山道宣律師嘗問天神:『觀音大師緣起?』天神對曰:『往昔過去劫,有王曰莊嚴,夫人曰寶應。生三女,長曰妙顏,仲曰妙音,季曰妙善,乃至千手千眼像。按妙善公主,即後之觀音也。』」
周秋良在《論中國化觀音本生故事的形成》一文即考證:「在隋唐以前就已經有妙善故事流傳了,只是沒有文字記載下來,或者雖有文字記錄,今天無從查考。」呂宗力在《中國民間諸神》一書裡則主張:「妙善傳說成爲中國千手觀音的身世,其中,妙善是妙莊王之女,似乎於隋以前,就已在中國流傳,如《文選》李善注引《靈寶經》,載有妙音的故事,這雖爲道教所撰,卻成爲佛教妙善觀音身世的藍本。《隋書》與《北史》裡,已有稱隋獨孤皇后爲妙善菩薩之說,這是否指爲妙莊王之女,或尙難確定,但可知妙善傳說的部分情節,已在隋以前,即開始流傳。」
前述天神向道宣律師講述妙善公主的故事,釋道宣令其弟子釋義常載錄此故事,傳刻於河南汝州香山上的香山寺中,到了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通義大夫同知樞密院蔣之奇(1031-1104)聽聞香山寺方丈懷晝所述, 將此妙善公主故事潤色撰文作《香山大悲菩薩傳》,由書法名家蔡京(1046-1126)書寫,刻於石碑之上, 這就是河南汝州香山寺所立『香山大悲菩薩傳』碑的由來。蔣之奇在石碑上自述香山大悲菩薩傳的來歷云:
「元符二年(1099)仲冬晦日,余出守汝州(今河南汝州),而香山實在境內。主持沙門懷晝,遣侍僧命予至山。安於正寢,備蔬膳,禮貌嚴謹。乘閑,從容而曰:『此月之吉,有比丘入山,風貌甚古,三衣襤褸。』問之,云居長安終南山。聞香山有大悲菩薩,故來瞻禮。乃延館之。是夕,僧繞塔行道達旦已,乃造方丈,謂晝曰:『貧道昔在南山靈感寺古屋經堆中,得一卷書,題曰《香山大悲菩薩傳》,乃唐南山道宣律師問天神所 傳靈應神妙之語,敘菩薩應化之跡。藏之積年。晚聞京西汝州香山,即菩薩成道之地。 故跋涉而來,冀獲瞻禮,果有靈跡在焉。』遂出傳示晝。晝自念主持於此久矣,欲求其傳而未之得。今是僧實攜以來,豈非緣契?遂錄傳之。翌日,既而。欲命僧話,卒無得處?乃曰:『日已夕矣,彼僧何詣?』命追之,莫知所止。晝亦不知其凡耶?聖耶?因以其傳為示予。讀之,本末甚詳,但其語或俚俗。豈義常者少文而失天神本語耶? 然至菩薩之言,皆卓然奇特,入理之極談。 予以菩薩之顯化香山若此,而未有碑記此者,偶獲本傳,豈非菩薩付囑,欲予撰著乎?遂為倫次,刊滅俚辭,采菩薩實語著於篇。噫!天神所謂:『後三百年重興』者,豈在是哉!豈在是哉!」
可知香山大悲菩薩傳碑是蔣之奇據香山寺方丈懷畫所示的古書《香山大悲菩薩傳》所作,據方丈所稱,這是來自陝西長安城外終南山的一位朝山儈人參訪香山寺時帶來的;而根據這位不知名的朝聖者所言,原作者乃同樣來自終南山的著名律師道宣(596-667),他因天神告知而寫下這個故事(由弟子釋義常載錄此故事)。 西元1100年5月,蔣之奇批評其文粗鄙,應懷晝之請同意潤飾重作。同年,宰相書法家蔡京抄寫此文並刻於碑上。
與蔣之奇基本同時的朱牟,在他的《曲洧舊聞》中就曾記載了此事:「蔣穎叔守汝日,應香山僧懷晝之請,取唐律師弟子儀常所書天神言大悲之事。潤色為傳。」可以想見,在北宋時由翰林學士蔣之奇撰文,大書法家蔡京書寫的《香山大悲菩薩傳》碑,隆重地樹立在汝州香山寺內,在當時無疑是一件佛教盛事,定會轟動於一時,遠近聞名。尤其在佛教信徒中必然廣泛流傳,影響深遠。
蔣之奇在汝州香山寺樹立起《香山大悲菩薩傳》碑之後的四年,即崇寧三年(1104),蔣之奇遷知杭州,杭州上天竺寺歷來被看作是觀音菩薩顯化之地,是專以供奉「靈感觀音菩薩聖像」著稱的寺廟,蔣之奇來到此地,同時帶來了那篇由他本人撰文,蔡京手書的《香山大悲菩薩傳》,而且又在上天竺寺中將此文勒石立碑,名曰「香山大悲成道碑」。不獨如此,天竺寺普明禪師還根據此碑文內容發揮演繹,寫成更適宜流行《香山寶卷》。宋末元初之時,趙孟頫的夫人管道升又著成《觀世音菩薩傳略》一書,將妙善的故事有進一步具體化,後人又在觀音戲觀音俗講中對此進行層層演繹,如將妙莊王附會為楚莊王等,妙善公主的故事遂廣為流傳,以致盡人皆知。女性菩薩觀音世音菩薩的身世──妙善公主故事就此奠定在華人心靈。又,千手觀音別名為大悲菩薩,此名得自於千手觀音的《大悲咒》(Mahā Karuṇā Dhāranī)

《香山大悲菩薩傳》碑
《香山大悲菩薩傳》碑位於大悲觀音大士塔第一層券洞內。該碑碑身現高2.6米,寬1.46米,碑身上部被損壞,後將其修整為半圓形,部分碑文缺失。幸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有此碑的完整拓片,使我們能夠一窺它的全。 該碑初刻於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九月,全碑48行,滿行91字,碑面4185字。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七月重立,重立時增碑文2行86字。碑文記述唐代佛教律宗高僧道宣律師在終南山靈感寺行道時與天神的對話,並由其弟子義常記錄,完整地記載了觀世音菩薩證道前的家庭背景、出家緣由、修行經過、成道正果的故事。這是目前國內已知的最早的漢化觀世音菩薩的傳說故事,碑文以道宣律師與天神的對話引出“嵩岳之南,二百餘里,有三山並列,其中為香山者即菩薩成道之地”,因此,香山寺是國內外佛教界公認的「觀音祖庭」。

《汝州香山大悲菩薩傳碑》全文
通義大夫、同知樞密院事、弋陽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食實封三百戶蔣之奇撰。 翰林學士承旨、中大夫、知制誥兼侍讀、修國史、上柱國,食邑一千二百戶,食實封二百戶蔡京書。
如是我聞:道宣律師在長安終南山靈感寺行道。律師宿植德本凈修梵行,感致天神給侍左右。師一日問天神曰:我聞觀音大士於此土有緣,不審靈蹤顯發何地最勝?天神曰:“觀音示現無方,而肉身降跡惟香山因緣最為勝妙。”師曰:“香山今在何所?天神曰:嵩岳之南二百余里,三山並列,中為香山,即菩薩成道之地,山之東北,乃往過去有國王名荘王,有夫人名寶德,王心信邪,不重三寶。王無太子,惟有三女,大者妙顏,次者妙音,小者妙善。三女之中,二女已嫁,惟第三者資稟絕異,方娠之夕,夫人夢吞明月,及將誕育,六種震動,異香滿宮,光照內外,國人駭異,謂宮中有火,是夕降生,不洗而凈,梵相端嚴,五色祥雲覆蓋其上。國人皆曰:我國殆有聖人出世乎!父王奇之,名曰妙善。及長,進止容儀,超然拔俗,植性柔懿,宅心慈惠,常服垢衣,不事華飾。日止一食,不茹葷辛,非時不言,言必勸戒,多談因果,無常幻妄,宮中號為佛心,從其訓者,皆獲遷善,齊潔修行,靡有退志。王聞之,謂夫人曰:“小女好善,在宮中教我嬪禦皆修道行,不事華飾,頗近怪妄,為之奈何!夫人曰:大王何憂,輿嫁之,令自擇婿。王聞語已,即謂女曰:“汝今已長,當遵吾教,毋在後宮惑亂嬪嬙。汝父有國,不喜此事,我與汝母為汝納婿,汝自今已往,當疑正道,勿學邪法,壞吾國風。妙善聞父王敕,微笑答曰:“父王見愛河浪闊,苦海波深,富貴不能長久,榮華殆如泡電,無常勿至,無以支捂,豈貪一世之樂,而沈萬劫之苦,兒念此事,深生厭離,志求出家,修行學道,成佛菩提,報父母恩,拔眾生苦,若令下嫁,兒不敢從,願垂哀察。”父王聞語,謂夫人曰:“小女不聽吾言。夫人曰:王尚自寬,即召女,免諭之女曰:母何苦令兒出適,若能免三種患者,當從母命。”母曰:“何謂三患?”女曰:“一者世人少時面如珂月,及老且至,鬢白面皺,行住坐臥,百不如少;二者世人支體康強,步武若飛,及一病至臥於床褥,四大不遂,無一可喜;三者世人姻戚集會,骨肉滿前,一旦無常且至,雖父子至親,不能相代,此三種患,婿能為免,兒即嫁之,若不能者,兒誓不嫁,兒湣世人墮於此苦,若欲免者,除有佛門志願出家,冀修行得果,為一切人免此過患,是故發心,□從兒願!夫人聞己,遂以女言聞王。王愈益怒,擯女後園茅茨之下,絕其膳飲,宮中嬪禦不令親近,母夫人哀思,乃密令宮人饋致飲食,王曰:“吾兒貶在後園,猶不畏死遂不食可攜妙顏妙音二姊往視之,且勸其回心,即父子相見,不然即從餓死,夫人乃與二女即宮嬪禦侍住至後園,見彼妙善,疑然端坐,不顧其母,夫人前抱持大哭曰:“自汝離宮,我兩目將枯,肝腸碎裂,令母如此,汝覆何安?汝父在宮,為汝憂擾,累日不朝,國事不治,令我與妙顏、妙音俱來勸汝,汝念汝父回思□□,在家出家,如此修行,豈非善事?女曰:“兒在此無苦,父母何至如此!一切世間恩情纏縛,無有出期,骨肉會合,要必離散,借使父母相守百歲,無常且至,要必一別,母尚自寬,幸有二姊虔侍,須兒何益?母自歸宮,兒無退意,妙顏、妙音覆前謂曰:我妹居此,甘忍艱辛,欲求作佛,汝觀今出家人作比丘尼者,誰能放光動地,成佛作祖,上報親恩,下度一切?豈如以禮從人,成其家室,乃令父母憂惱如此。”妙善聞語,謂二姊曰:“汝自貪著榮華恩愛纏縛,趣目前之樂,不知樂是苦因,無常一到,地獄門開,從誰可免!不可恃親,辭之不去,當此之時,雖有夫婿,能代汝乎?二姊汝等各人有一生死,且自省顧,勿深勸我,業證見前,空悔無益,汝勸夫人還宮,為奏父王,虛空有盡,我願無盡,死生一決,惟父王裁之。妙顏、妙音歸告其母曰:“妹不可勸,不若方便奏父,聽其出家。”
夫人還,具奏於王,王益加怒。爾時,有比丘尼號曰惠真者,王即召至,謂曰:“朕小女妙善,不循義禮,堅祈出家,無乃汝等謀誘我女,朕將季女權寓汝舍,期以七日,諭勸吾女從吾教者,朕當為汝完飾精舍,廣度尼眾,不然將火汝居室,滅汝徒眾,靡有孑遺。乃遣使將尼俱至後園,令女隨尼往居尼舍,尼眾五百迎女以入,對像焚香。翌日,尼眾謂妙善曰:“妙善生長王宮,何苦自求寂寞,不如還歸宮禁,猶勝靜處伽藍。妙善聞語微笑曰:“我本難離出家,巡師訪道,學修梵行,望證佛果,救度一切眾生,今見汝輩如此智識,令人輕賤,汝是佛門弟子,尚發此語,何況俗士。怪我父王憎惡汝等,不肯令我出家,抑有由然。豈不知圓頂方袍,本為何事?夫出家者厭離榮華,解脫情愛,毀其形體,壞其服色,深惟病本,自覺覺他,方於出家,有少分相應,我佛世尊,明有遺戒:出家之人,當自摩頂,以舍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如何汝輩,皆事華靡,舉止夭冶,服飾華鮮,濫入佛門,公破凈戒,空受信施,虛度光陰。名曰出家,身心染俗,故我父王不敬三寶,皆由汝等出家,心不合道之所致也。尼眾為妙善訶責,噤不能對。爾時惠真憂慮告妙善曰:”適尼眾諫妙善者,稟王命也,即敘王誡敕如前所陳。控告妙善,早為回心,救此尼眾免貽佛門禍難。”妙善曰:“汝豈不聞,釋迦因地為法忘軀,□舍全身而求豐偈,薩埵太子投崖飼虎,證無生果,屍毗王割肉救鴿,得超彼岸,汝等即求出家,當親幻軀無常可厭,四大假合本來非有,念念離於輪回,心心求於解脫,何得怖死愛生,猶戀革囊腥穢,豈不知障人出家,萬劫受苦、安□佛門利益,甘受三途業報,只願王心冀脫一死,汝但自安,我得證果,救汝輪回,勿用憂心。尼眾聞言,乃相與議曰:”妙善生於宮中,不知外之艱難,意謂出家快樂,宜以勞辱苦之,使之悔懼。”言已乃謂妙善曰:“既欲出家,須辨得出家務辛苦,妙善曰:諾二時齊共服務,先登庖廚作務,他人不能者,皆躬親之。尼曰蔬圃無菜,汝當供之,計時必足,不管闕供。妙善入圃,見菜蔬甚少,乃念明日如何供眾得足,方發念次,伽藍龍神助以神力。及旦,園蔬露靡,供用有余。尼眾又謂妙善曰:供庖無水,去寺一二里,取水甚勞,奈何?妙善神化於廚之左湧出一泉,味甚甘美。惠真知其不凡,能感神龍之助,乃以奏王。爾時,王父乃大震怒,謂左右曰:”朕之季女,長習邪法,斥置尼舍,又為妖妄,惑亂於眾,辱朕何多!急□使臣,擒住郊外,斷頭以來,使臣既至;妙善聽命,即謂尼眾,汝等速避,吾當受誅。妙善乃出就死,將嬰刃次。龍山山神知妙善大權菩薩,將證道果,救度眾生。無道父王,誤將斬首,以神通力,天大暗冥,暴風雷電,攝取妙善置於山下,使臣既失妙善所在,馳奔奏王。王覆□怒,驅五百軍,盡斬尼眾,悉焚舍宇。夫人王族莫不慟哭,謂女已死,欲救無及。王謂夫人曰:“汝勿哀哭,此少女者,非我眷屬,當是魔怪來生我家,朕得除去妖魔,甚可為喜。”妙善既以神力攝至龍山之下,環視無人,即徐步登山。忽聞腥穢,又念山林幽寂,安有斯氣?山神化為老人,見妙善曰:“仁者欲往何所?”妙善答曰:“我欲入此山修道。”老人曰:“此山之中乃鱗介羽毛所居,非仁者修行之地。”妙善曰:“此名何山?”曰:“龍山也。龍居此山,故以名之,此去西嶺若何?曰:亦龍所居,是故為之小龍山。惟二山之中有一小嶺,號曰香山,此處清凈,乃仁者修行之地。”妙善曰:“汝是何人?指吾居處。”老人曰:“弟子非人也,乃此山神,仁者將證道果,弟子誓當守護。”言訖不見。
妙善乃入香山,登頂四望,具無人蹤,即自念言:此處是吾化緣之地。故就山頂葺宇修行,草衣木食,人莫知之,已三年矣。爾時,父王以是罪業,故感迦摩羅疾,遍於膚體,寢息無安,竭國妙醫不能救療,夫人王族夙夜憂念。一日,有異僧立於內前,曰:“吾有神方,可療王病,左右聞語,急以奏王。王聞,召僧入內。僧奏:“貧道有藥救王疾病。”王曰:“汝有何藥可治吾病。”僧曰:“貧道有方,應用兩種大藥。”王曰:“何如?”僧曰:“用無瞋人手眼可成此藥。”王曰:“汝勿戲論,取人手眼,寧不瞋乎?”僧曰:“王國有之。”王曰:“今在何處?”僧曰:“王國西南有山,號曰:香山,絕頂有仙人修行功著,人無知者,此人無瞋。”王曰:“如何可得其手眼?”僧曰:“他人莫求,惟王可得。此仙人者過去與王有大因緣,得其手眼,王之此疾立愈無疑。”王聞之乃焚香禱告曰:“朕之大病果獲痊平,願此仙人施我手眼,無所吝惜。”禱已,即令使臣持香入山。使臣至,已見茅庵中有一仙人,身相端嚴,趺坐而坐,即焚妙香,宣王敕命曰:“國王為患迦摩羅疾,及今三年,竭國神醫妙藥,莫能治者,有僧進方,用無瞋人手眼,乃可成藥,今者竊聞仙人修行功著,諒必無□,敢高(告)仙人,求其手眼,救王之病,使臣再拜。”妙善思念:我之父王,不敬三寶,毀滅佛法,焚燒剎宇,誅斬尼眾,招此疾報,吾將手眼以救王厄,既致念已,謂使臣曰:“汝之國王膺此惡疾,當是不信三寶所致,吾將手眼以充王藥,惟願藥病相應,除王惡疾,王當發心歸向三寶,乃得痊愈。”言訖,以刀自抉雙眼,覆令使臣斷其兩手。爾時,遍山震動,虛空有聲,讚曰:希有!希有!能救眾生,行此世間難行之事,使臣大怖,仙人曰:“勿怖!勿怖!持我手眼還報於王,記吾所言。”使臣受之,還以奏王。王得手眼深生慚愧,令僧合藥,王乃服之,未及旬日,王病悉愈,王及夫人、戚里臣庶、下逮國人,皆生歡喜,王乃召僧供養,謝曰:“朕之大病,非師莫救。”僧曰:“非貧道之力,王無仙人手眼,豈得愈乎?王當入山供謝仙人。”言訖不見,王大驚,合掌曰:朕之薄緣,乃感聖僧來救。遂□左右,朕以翌日往詣香山,供謝仙人。明日,王與夫人、二女、宮族,嚴駕出城,來入香山,至仙人庵所,廣陳妙供。王焚香致謝曰:“朕嬰此惡疾,非仙人手眼難以痊除,故朕今日親攜骨肉,來詣山中供謝仙人,王與夫人宮嬪,皆前瞻□,仙人無有手眼,深生哀念,以仙人身不完具,由王所致,夫人審問瞻相,謂王曰:“觀仙人形相,頗類我女。言訖,不覺哽咽,涕淚悲泣。仙人忽言曰:阿母夫人勿憶妙善,我身是也,父王惡疾兒奉手眼上報王恩。”王與夫人聞是語已,抱持大哭,哀慟天地,曰:朕之無道,乃令吾女手眼不全,受茲痛楚,朕將以舌舐兒兩眼,續兒兩手。願天地神靈,令兒枯眼重生,斷臂覆完,王發願已,口未至眼,忽失妙善所在。爾時,天地震動,光明照耀,祥雲周覆,天鼓發響,乃見千手千眼大悲觀音身相端嚴,光明晃耀,巍巍堂堂,如星中月,王與夫人、宮嬪睹菩薩形相,舉身自僕,撫膺號慟,揚聲懺悔,弟子肉眼不識聖人,惡業障心,願垂救護,以免前懲。弟子從今已往,回向三寶,重興佛剎,願菩薩慈悲,還覆本體,令我供養。須臾,仙人覆還本身,手眼完具,□坐合掌,儼然而化,如入禪定,王與夫人焚香發願,弟子供辦香薪,阇維聖體,還宮造塔,永永供養。王發願已,乃以種種凈香圍繞靈軀,投火燃之,香薪已盡,靈軀屹然,舉之不動。王又發願,必是菩薩不肯離於此地,欲令一切眾生見聞供養。如是言已,與夫人異之,即時清舉,王乃恭置寶龕內,菩薩真身外營寶塔,莊嚴葬於山頂庵基之下,與宮眷在山守護,夙夜不寢。久乃歸國,重建梵宇,增度僧尼,敬奉三寶,出內庫財於香山建塔十三層,以覆菩薩真身。弟子蒙師問及靈蹤,略述大旨,若夫菩薩微密應化,非弟子所知,律師又問香山寶塔,今覆如何?天神曰:“塔已久廢,今但土浮屠而已,人無知者,聖人示跡,興廢有時,後三百年當重興爾。律師聞已,合掌讚曰:觀音大士神力如是,非菩薩悲願廣大,莫能願其 □;非彼土眾生緣熟,不能感其應。巍巍乎功德無量,不可得而思議。乃命弟子義常志之,庶傳之不朽云耳。
讚曰:香山千手眼大悲菩薩及觀音化身,異哉!元符二年仲冬晦日,余出守汝州,而香山實在境內。主持沙門懷書,遣寺僧命予至山,安於正寢,備蔬膳,禮貌嚴謹,乘閑從容而言,此月之吉,有比丘入山,風貌甚古,三衣藍縷。問之雲:居於長安終南山,聞香山有大悲菩薩,故來瞻禮,乃延館之,是夕,僧繞塔行,道達旦已,乃造方丈,謂書曰:“貧道昔在南山靈感寺古屋經堆中,尋得一卷書,題曰:《香山大悲菩薩傳》,乃唐南山道宣律師問天神所傳靈應神妙之語,敘菩薩應化之跡,藏之積年,晚聞京西汝州香山即菩薩成道之地,故跋涉而來,冀獲瞻禮,果有靈蹤在焉。遂出傳示書,書自念住持於此久矣,欲求其傳而未之得,今是僧實攜以來,豈非緣契,遂錄傳之。翌日,既而欲命僧話,卒無得處。乃曰日已夕矣,彼僧何詣?命追之,莫知所止,書亦不知其凡耶?聖耶?因以其傳為示。予讀之,本末甚詳,但其語或俚俗,豈義常者少文而失天神本語耶?然至菩薩之言,皆卓然奇特入理之極談。予以菩薩之願化香山若此,而未有碑記。此者偶獲本傳,豈非菩薩囑咐,欲予撰著乎!遂為綸次,刊滅俚辭,采菩薩實語著於篇,噫!天神所謂後三百年重興者,豈在是哉!豈在是哉?元符三年歲次庚辰九月朔書。
住持嗣祖沙門福滿作偈,以紀其意雲稽首大悲心願力無窮已,舊碑風雨殘,故重刊於此,謹識。
至大元年歲次戊申秋七月上吉日 香山十方大普門禪寺眾知事等 洛陽閻孝卿書額 洛陽張□寧 □台魏伯□重刊

這即是中過往為流傳的千手觀音來歷之傳說,《八瓊室金石補正》即依道宣律師的<大悲成道傳>說明:「觀音名妙善,妙善以手、眼療父王疾,隨即天地震動,乃見千手千眼大悲觀音。」《圖書集成神異典》引《汝洲志》說明:「觀音為楚莊王第三女,以手、眼合藥療癒王病,受封作大悲菩薩,建香山寺,塑千手千眼。」汝州平頂山民間流傳最廣的一個版本是:「妙善圓寂後,楚莊王為紀念愛女,令工匠塑一尊「全手全眼」的觀世音像,結果,工匠錯將「全手全眼」誤聽為「千手千眼」,於是塑出了一尊千手千眼的觀世音(妙善)像。」
《香山大悲菩薩傳》碑所載觀世音菩薩妙善出生在擂鼓台、出家在白雀寺、得道正果於香山寺這一佛緣史實,確立了香山寺作為中國化女性菩薩觀音原生地之佛教史上的地位。所以說,觀音文化的「根」在平頂山,寶豐也被譽為「妙善公主故里,千手觀音故鄉」

大悲心陀羅尼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也被稱為大悲菩薩、千手千眼大悲菩薩,乃是依據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心陀羅尼(Mahākaruṇācitta-Dhāraṇī),此大悲心陀羅尼出自唐伽梵達摩所翻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以及不空三藏所翻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經》,這二種譯本乃華人廣為受持大悲咒經本。

稽首觀音大悲主,願力洪深相好身;千臂莊嚴普護持,千眼光明遍觀照;
真實語中宣密語,無為心內起悲心;速令滿足諸希求,永使滅除諸罪業;   
龍天眾聖同慈護,百千三昧頓熏修;受持身是光明幢,受持心是神通藏;   
洗滌塵勞願濟海,超證菩提方便門;我今稱誦誓歸依,所願從心悉圓滿;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智慧眼;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度一切眾;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善方便;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乘般若船;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越苦海;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得戒定道;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登涅槃山;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會無為舍;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同法性身。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打; 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消滅; 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枯竭;我若向餓鬼,餓鬼自飽滿;我若向修羅,惡心自調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神妙章句陀羅尼曰:
南無喝囉怛娜哆囉夜㖿(此是觀世音菩薩本身。大須慈悲用心讀誦。勿高聲神性急。一)南無阿唎㖿(此是如意輪菩薩本身。到此須存心。二)婆盧羯帝爍鉢囉㖿(此是持鉢觀世音菩薩本身。若欲取舍利骨。誦此存想菩薩持鉢。三)菩提薩埵婆㖿(此是不空羂索菩薩。押大兵。四)摩訶薩埵婆㖿(此是菩薩種子。自誦呪之本身也。五)摩訶迦盧尼迦㖿(此是馬鳴菩薩本身。手把鈸折羅即是。六)唵(此唵是諸鬼神合掌聽誦呪也。七)薩皤囉罰曳(此四大天王之本身。降魔。八)數怛那怛寫(此是四大天王部落鬼神名字也。九)南無悉吉栗埵伊蒙阿唎㖿(此是龍樹菩薩本身。大須用心誦此勿疎失菩薩性急。十)婆盧吉帝室佛羅㘄馱婆(此是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十一)南無那囉謹墀(此是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本身。大須用心。十二)醯唎摩訶皤哆沙咩(羊鳴。此是羊頭神王。共諸天魔為眷屬。十三)薩婆阿他豆輸朋(此是甘露菩薩。亦是觀世音菩薩部落以為眷屬也。十四)阿逝孕(此是飛騰夜叉天王巡歷四方察其是非也。十五)薩婆薩哆那摩婆伽(此是婆加帝神王。其形黑大。以豹皮為裩。手把鐵刃。十六)摩罰恃豆(此是軍吒利菩薩本身。把鐵輪并把索。而有三眼是也。十七)怛姪他(此是劍語。十八)唵阿婆盧醯(十九)盧迦帝(此是大梵天王本身也。神仙為部落。二十)迦羅帝(此是帝神長大黑色也。二十一)夷醯唎(此是三十三天。是摩醯首羅天神領天兵青色。二十二)摩訶菩提薩埵(此是實心更無雜亂心。即名薩埵。二十三)薩婆薩婆(此是香積菩薩。押五方鬼兵以為侍從不可思議。二十四)摩羅摩羅(此是菩薩相罰語即為齊也。二十五)摩醯摩醯唎馱孕(同前。二十六)俱盧俱盧羯懞(此是空身菩薩。押天大將軍領二十萬億天兵也。二十七)度盧度盧罰闍耶帝(此是嚴峻菩薩。押孔雀王蠻兵也。二十八)摩訶罰闍耶帝(同前。二十九)陀羅陀羅(此是觀世音菩薩。大丈夫身即是也。三十)地唎尼(此是師子王。兵驗讀誦。三十一)室佛羅娜(此是霹靂菩薩。降伏諸魔眷屬。三十二)遮囉遮囉(此是摧碎菩薩本身。手把金輪。三十三)摩摩(某甲受持)罰摩囉(此是大降魔金剛本身。把金輪。三十四)穆帝𭌚(此是諸佛合掌聽誦真言。三十五)伊醯伊醯(此是魔醯首羅天王。三十六)室那室那(同前。三十七)阿囉嘇佛囉舍利(此是觀世音菩薩。把脾弩弓箭也。三十八)罰沙罰嘇(同前。三十九)佛囉舍耶(此是阿彌陀佛本身。觀世音菩薩師主。四十)呼盧呼盧摩羅(此是八部鬼神王。四十一)呼盧呼盧醯唎(同前。四十二)娑囉娑囉(此是五濁惡世也。四十三)悉唎悉唎(此是觀世音菩薩。利益一切眾生。不可思議。四十四)蘇嚧蘇嚧(此是諸佛樹葉落[7]□。四十五)菩提夜菩提夜(此是觀世音菩薩。結緣眾生。四十六)菩馱夜菩馱.夜(此是阿難本身也。四十七)彌帝唎夜(此是大車菩薩。手把金刀。四十八)那囉謹墀(此是龍樹菩薩手把金刀之處。四十九)[A1]地唎瑟尼那(此是寶幢菩薩手持鐵叉是也。五十)波夜摩那(此是寶金光幢菩薩鉢折羅杵。五十一)娑婆訶(去聲。五十二)悉陀夜(此是達一切法門。五十三)娑婆訶(去聲。五十四)摩訶悉陀夜(此是放光菩薩手把赤幡。五十五)娑婆訶(去聲。五十六)悉陀喻藝(此諸天菩薩盡悉以集。手把金刀。五十七)室皤囉夜(是安息香也。五十八)娑婆訶(去聲。五十九)那羅謹墀(山海惠菩薩本身。手把金劍。六十)娑婆訶(去聲。六十一)摩羅那羅(此是寶即王菩薩手把金斧。六十二)娑婆訶(去聲。六十三)悉囉僧阿穆佉耶(此是藥王菩薩本身。行療諸病。六十四)娑婆訶(去聲。六十五)[2]娑婆摩訶[3]阿悉陀㖿(此是藥上菩薩本身。行療諸病。六十六)娑婆訶(去聲。六十七)者吉囉阿悉陀夜(同聲。六十八)娑婆訶(去聲。六十九)波陀摩羯悉哆夜(同聲。七十)娑婆訶(去聲。七十一)那囉謹墀皤伽囉㖿(七十二)娑婆訶(七十三)摩婆利勝羯囉夜(七十四)娑婆訶(七十五)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七十六)南無阿唎㖿(七十七)婆盧吉帝(七十八)爍皤囉夜(七十九)娑婆訶(八十)悉殿都(八十一)漫哆羅(八十二)跋馱耶(八十三)娑婆訶(八十四)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說明大悲心陀羅尼之形貌狀相是「大慈悲心」、「平等心、無為心」、「無染著心」、「空觀心」、「恭敬心」、「卑下心」、「無雜亂心」、「無見取心」「、無上菩提心」。

皈命如來寶、妙法寶、和合眾寶 禮敬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這位偉大的有情,圓具大慈悲者 祈請給予歡喜的濟度。現前皈命禮敬這尊,安住清境香山(補怛洛迦山,此翻為小花樹山。謂此山中多有小白花樹,其花甚香,香氣遠及也。)的聖觀世音菩薩。皈命妙善正法心髓的廣大光明能使一切覺有情具足蓮華愛染的莊嚴清淨,更能清淨一切生命的存有之道,因此如實宣說大悲心陀羅尼(Mahākaruṇācitta-Dhāraṇī):


誦持此陀羅尼者,當知其人即是佛身藏,九十九億恆河沙諸佛所愛惜故;當知其人是光明藏,一切如來光明照故; 當知其人是慈悲藏,恆以陀羅尼救眾生故; 當知其人是妙法藏,普攝一切陀羅尼門故; 當知其人是禪定藏,百千三昧常現前故; 當知其人是虛空藏,常以空慧觀眾生故; 當知其人是無畏藏,龍、天、善神常護持故; 當知其人是妙語藏,口中陀羅尼音無斷絕故; 當知其人是常住藏,三災惡劫不能壞故; 當知其人是解脫藏,天魔、外道不能羈留故; 當知其人是藥王藏,常以陀羅尼療眾生病故; 當知其人是神通藏,遊諸佛國得自在故;其人功德讚不可盡。
大悲懺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在華人眼裡,即為妙善公主,她具有凡人屬性,實由女人修道而成的聖女。馮漢鏞統計了觀音本生之資料,說明中國千手千眼觀音乃融合<大悲咒>  和「妙善傳說」而來。<大悲咒>  經典自唐代傳入中國後,到了宋代,天台宗的四明知禮依唐伽梵達摩所翻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不空三藏所翻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經》並參考天台智顗的《法華三昧懺儀》撰寫出《千手千眼大悲懺法》,給予信徒禮拜千手千眼觀音(妙善)的方式,藉由千手千眼觀音的救度,能消除罪業,以及觀想自身與千手千眼觀音合而為一,即可修善發慧。

天台宗的四明知禮將天台宗之思想,「心具色具」、「理毒心惡」之色(物質)與心(精神)、眾生與佛陀、無明與法性,皆為不二一如,諸法相即互具蘊含在所撰寫的《千手千眼大悲懺法》裡頭,所謂「當念一切三寶及法界眾生,與我身心,無二無別。」、「現前一心本具千法,皆有神力及以智明,上等佛心,下同含識」此即「無明無始無終」之當體即實相而令「九界與佛界體一」之天台思想。
又,四明知禮發揚智顗的性具善惡說而言「法界無礙,無染而染,即理性之毒」,理毒指天台圓教人以「不斷斷」而伏斷「無染而染」之無明三惑,三障本具,煩惱依他,煩惱即是真如理性,此則名為理毒,理毒固為法性本具的染惡法門,亦即所謂「理毒即性惡」,以此來解讀宋代施護所翻譯之《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的清淨諸煩惱三昧偈:『譬如妙色蓮,處泥常清淨, 貪瞋癡本性,無染亦如是。所有一切法,應如是觀察,諸法本清淨,當滅諸煩惱。 常在諸三昧,成佛一切智,證如是法已,是名觀自在。』則「諸法本清淨」則如知禮在《觀音玄義記》所言:「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 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既不可破立,自絕言想,則與河沙煩惱本不相應,故曰清淨,觀音證此而為本體。」

四明知禮更以「能造之心」、「圓談性惡」來解讀觀音之「觀」:如他在《觀音義疏記》以性惡論觀音救難之機:「故遍法界救諸苦難,皆令得住六種本際。斯是觀音證惡法性予惡自在,方能任運遍赴諸難」;又以性具之義解「普門」,所謂「菩薩修慈,只於一念,遍觀十界,修得善惡皆性具。」
四明知禮並且以《大乘起信論》的本覺與始覺不二一如的本覺一元論來解讀觀音,《觀音玄義記》云:「靈智者,始覺也。法身者,本覺也。同是一覺,何所論合?但為本迷覺成不覺,圓名字位尋名覺本,功非伏斷,合義未成。五品頓伏,得名觀合。六根似合,分真證合。今觀世音隣極之合,全本為始,實非二體,以有不覺故約伏斷而論於合。本覺軌持,生始覺解,故名為法。自然集聚三千妙德,故名為身。始覺元明,故名為靈。今能斷證,故名為智。本始不二,是所詮體。」《觀音義疏記》云:「法身靈智,即始本二覺分合之真身也。望於眾生即能觀智,乃以此知冥應拔苦。即此境智而為因緣亦名感應,以此因緣名觀世音。」

這也相應於往昔某和尚問汝洲風穴延昭禪師:「何為法身?」禪師回答:「金沙灘馬郎婦。」此即蓮華本染不為垢所染的魚籃觀世音菩薩也。
日本密教與神佛習合
在日本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位在虛空藏院,乃蓮華部(或稱觀音部,金剛界曼荼羅五部之一, 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三部之一)果德之尊,因此又名蓮華王,日本京都俗稱三十三間堂的「蓮華王院本堂」之名即是因本尊「千手觀音」稱「蓮華王」而來,蓮華部皆以大悲為本誓,但以此尊為蓮華王,故特以大悲金剛為密號。種子字為「(hrīḥ)」這個字可分解成「ha 、ra 、ī、aḥ」, 而代表「慾、垢、法、智」本來清淨的意思, 此即《佛說最上根本不空三昧大教王經》所云:「譬如妙色蓮,處泥常清淨,貪瞋癡本性,無染亦如是。 所有一切法,應如是觀察,諸法本清淨,當滅諸煩惱。常在諸三昧,成佛一切智,證如是法已,是名觀自在。」

依《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祕密法經》她代表金胎二界五部如來,並擁有共有二十五名:「千光眼尊、代苦觀自在、 與智觀自在、施滿觀自在、除戟觀自在、除愚觀自在、 進道觀自在、觀正觀自在、施無畏觀自在、施光觀自在、 與甘露觀自在、見天觀自在、施妙觀自在、見樂觀自在、 降魔觀自在、靜慮觀自在、作文觀自在、見禪觀自在 、愍定觀自在、調直觀自在、空慧觀自在、護聖觀自在、 清淨觀自在、正法觀自在、離欲觀自在、不動觀自在」。「二十五之名」乘以「四十手」而得千手。

千手觀音的四十手,持各種法器而有種種利益:1.白蓮花手:持白蓮花,能成就種種功德。2.寶戟手:持戟,代表能驅使鬼神護法。3.寶劍手:持寶劍,象徵降服一切鬼神,斷除煩惱。 4.寶弓手:持弓,代表能使求官位的信仰者如其所願。 5.寶鏡手:持寶鏡,能令信仰者開慧眼,成就大智慧。 6.寶瓶手:代表能調和家眷,使親情和睦,沒有紛爭。 7.寶篋手:持寶篋,聰明多學,廣得知識。8.首骨寶杖手:役使一切鬼神。 9.寶箭手:令善友早相遇。10.軍持手:淨化一切煩惱塵垢。11.楊枝手:除種種病難。12.白拂手:除一切惡障。13.盾牌手:辟一切惡獸。14.鉞斧手:除一切王難。15.化佛手:得究竟菩提。16.數珠手:憶念法門不忘。17.寶劍手:斬除一切戲論,得正知見。18.金剛杵手:降伏一切怨敵。19.鉤攝手:鉤召一切護法善神前來護佑。20.錫杖手:慈悲覆護一切眾生。21.青蓮花手:開智慧眼。22.紅蓮花手:戀愛成就,夫婦和樂。23.寶印手:成就大辯才。24.五色雲手:即身成佛。27.寶螺手:號召諸天善神。28.如意寶珠手:滿足心願。29.羂索手:化種種不安為安穩。30.寶缽手:飲食飽足。31.玉環手:求生男得生男,求生女得生女。32.寶鐸手:令得妙音聲。33.化宮殿手:得大富貴。34.金剛輪手:得摧破一切無明煩惱的大智慧。35.蒲桃手:果蔬穀類豐收。36.施無畏手:除一切眾生怖畏。37.持日精摩尼手:救眼失明者。38.持月精摩尼手:令熱惱者得清涼。39.合掌手:雙手合掌,表示禮敬眾生,能令一切人和鬼神、眾生敬重。40.雙掌結法界定印:大悲胎藏生三昧,眾生與如來一如不二。

日本熊野信仰將大自然與生命之女神「熊野牟須美大神」與「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視為同女尊。她的神名夫須美(くまのふすみ)=產巢日(むすひ),具有孕育生命與成長的「產靈」以及「男女結合(むすび)」的意涵,乃孕育大自然萬物的產靈母神。

熊野三山信仰,熊野牟須美大神是救度現世眾生的大母神而與「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習合為同女尊。

印度女神教
千手(Sahasrabhujā)・千眼(Sahasralocanā)皆是女神教(Shaktism)之大自在女神「難近母」(Durgā)的別名,密教的千手觀音可說是源自於她。

本初最高性力(Adī-Parāśakti)女神的最聖自在之相,千眼遍觀一切,千手遍攝一切,普遍一切自在無礙。

宇宙萬物皆在女神的大能之下,由於本初最高性力(Adī-Parāśakti),宇宙才能運作。她是一切存在與解脫的原因,她便是一切,她是不生不滅的本初,她能給予人們永恆的救贖。

參考書目
周秋良,《論中國化觀音本生故事的形成》,《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侯昆宏,《流動的女神-觀音與媽祖》,佛光
聖嚴等,《觀世音菩薩與現代社會-第五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中文論文集》, 法鼓文化
徐一智,《明代觀音信仰之研究》,法鼓文化
霎哈嘉瑜伽士譯,《女神的榮光(Devi Mahatmya)》,明師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