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七五三


今天是日本的七五三,乃是日本全國家長帶著三歲的女孩與男孩、五歲的男孩以及七歲的女孩前往神社參拜之日。 選在十一月十五日(原為舊曆)這一天之由來, 一說源於天和元年11月15日祈禱江戸幕府第五代將軍徳川綱吉之長男徳川徳松的健康; 又一說根據陰陽道,舊暦十五日為二十八宿之鬼宿日-「鬼不外出」而為吉日;而於神道來說舊曆十一月為神楽月,氏子於此月感謝收成而舉行祭典・神楽而有此名, 在感謝氏神賜與豐收的同時,也是向神靈感謝孩子健康茁壯並祈求加護。

至於男兒是三歲、五歲,女兒是三歲、七歲的理由,基於往昔無論男兒女兒, 在孩子三歲時都會舉行「髮置」儀式,就是剃掉出生後長出的頭髮,戴上綿花帽子, 祈求孩子重新長出的新頭髮可以維持到白髮蒼蒼的年齡。


女兒在七歲進行的儀式是「帯解」,因為女兒在七歲前穿的和服腰帶都是縫在衣服上的, 七歲後才開始用腰帶綁和服.而腰帶亦有將靈魂繫在體內,不使靈魂離開身體(鎮魂)而能健康長大的象徵。

這些習俗是在江戶後期才確立下來的,而江戶後期也把七五三定在十一月十五日舉行。 七五三的儀式之所以普遍開來,關鍵在於「七歳祝/七つ子祝い」這項習俗。 從前醫療設備不像現代如此完備,醫療也落後許多,加上天災、饑饉,孩子往往會早夭, 因此古人認為不到七歲的孩子都是神的孩子,因此不管做什麼事都不會受罰,屬於「かくれたること(幽事/神事)」, 但相反地,要是夭折了也不正式辦理殯葬,因為回歸本屬的「かくりよ(幽世/神世)」。

若孩子平安活過了七歲,則帶孩子參拜氏神(當地居民共同祭祀之守護神),慶祝孩子健康長大, 渡過從幽世至顯世(うつしよ)的轉換階段,與此同時,社會也開始承認這個孩子的存在,正式成為「氏子」, 成為社會共同體的一員而為顕事(あらはなること)因此七歳祝是很重要的儀式。 令魂能安定於肉體,活於顯世健康茁壯,即是「御巫(みかんなぎ)祭神八座」之首座「神產巢日神(かみむすひ)」之御稜威,所謂神結び,在出雲國尊她為生命的主宰,因為她就是生命的大母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