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女正月

 

正月十五日稱為「小正月」,「小正月」又稱「女正月」是慰勞女性,女性休息的日子。這一天的早晨日本有食小豆粥以祓穢之習俗,所謂小豆就是我們臺灣所稱的紅豆,以紅豆拿來熬成紅豆粥,進食祈禱一家人健健康康。往昔還會用粥來做「粥占」,占卜當年農作物會不會豐收。而在平安時代至今還有個名為「粥杖(かゆづえ)」的有趣習俗,由男人手持由煮粥的材薪所削出來的「粥杖(かゆづえ)」,去拍打女孩子的臀部,據說被粥杖拍打到臀部的女性,一定會產下健康的孩子。這是因為小正月裡用紅豆等米穀熬成的粥中蘊含了五穀豐收、子孫繁榮的寓義。

 

平安時代清少納言的《枕草子》亦有記載此習俗之趣事:「十五日為望粥之節日(舊曆正月十五為望日,食小豆粥稱望月之粥)。既進粥於主上(中宮定子),大夥兒偷偷藏著煮粥的薪木,家中無論公主或年輕女官,人人伺機(這說明女子亦可拿粥杖,來拍打女性臀部),又提防後頭挨打,小心翼翼的樣子,挺有意思。不知怎的,打著人的,高興得笑聲連連,熱鬧極了;那挨了打的,則嬌聲埋怨,便也難怪她們。」

 

這天也是「左義長」日,要燒掉在元旦期間裝飾的注連繩或門松、書き初め等等,因此又稱為「どんど焼き(爆竹燒)」,為一種消災除厄的「火祭り」。據說「年神」會隨燃煙升天,而燒火時用竹子串著麻糬、芋頭、糰子烤熟吃,一整年都可以無病息災。另一方面日本各地也流傳不同相貌的神靈會在小正月來訪的習俗,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男鹿半島流傳的生剝鬼節。 這是山神來訪而披簑戴笠覆鬼面化身為田神(稱為なまはげ,漢字寫成生剥)來到村莊,挨家挨戶詢問「這裡有愛哭的小孩嗎(泣ぐ子は居ねがー)」或「這裡有不乖的壞小孩(悪い子は居ねがー)」,

(生剝:「悪い人は居ねがー」有歹毒的壞人嗎?)
如果被生剝抓到的話就會被懲罰,剝光衣服用火烤來吃(如下圖,開放萊豬荼毒人民的菜誤導,就被生剝抓起來。

家中的主人則是準備酒菜款待生剝,主人會告訴生剝家中的小孩也懂事不愛哭,請生剝放過他們吧,生剝也因此變得心平氣和, 但也告誡主人,雖然他們只會留在村庄四五天,但是手下一年到頭都在,如果家中有不乖、為非作歹的人, 只要告訴他們就會立刻把他們帶走懲罰,剝光衣服用火烤來吃,生剝鬼節習俗因此具有相當濃厚的道德教訓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