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伊勢神宮

奉天照大御神為祭神的神社、神宮。

三種神器之一的「八咫鏡」也被安置於此,作為御神体。

在明治時代的社格制度中,由於伊勢神宮位於神道頂點,性質特殊,並不屬於任何一階。

雖然一般通稱為「伊勢神宮」,但正確稱呼只有「神宮」兩字。

神社本廳(囊括日本全國約八萬座神社的宗教法人)將伊勢神宮奉為日本所有神社的本宗,

在這層意義上,其名稱也象徵它是最重要且唯一的神宮。

垂仁天皇二十六年(約西元前四十三年)時,皇女「倭姬命」出外旅行尋求祭祀天照大神的適當地點,

她在伊勢國五十鈴川畔建立了一座五十鈴宮,奉請天照大神鎮座於此,據說這就是伊勢神宮的起源。

建築物由內宮(皇大神宮)與外宮(豐受大神宮)構成,兩者之間也有明顯的空間區隔。

內宮祭祀著天照大神,外宮則祭祀豐受大神。

內宮、外宮都各自設有神楽殿,接受參拜者祈禱許願,或是舉辦御饌(みけ、以食物供養神明)

神楽等除災求福、祝詞(神道的祈禱)、上奏天神的各種儀式。

伊勢神宮最有名的式典當屬式年遷宮吧。

式年遷宮指每隔二十年便拆除本殿、重新蓋起建築物的儀式,到現在已持續一千三百多年,

最近的一次是在平成五年。目前神宮正在籌劃各種祭典及事項,

準備迎接第六十二回的神宮式年遷宮(平成二十五年)。

自篤信國家神道的明治時代起直到現在,內閣總理大臣在一月四日開始新一年的工作之前,

仍會仿傚過往習俗到伊勢神宮參拜。

此外,據說戰前的外交官等官員要到外地赴任時,出發之前也必定會到伊勢神宮參拜。

祭祀天照的神社通稱為「神明神社」,遍布日本各地且數量繁多。

畢竟天照是農耕時不可或缺的太陽神兼皇祖神,所以信徒及神社數量龐大,範圍也很廣泛。

即使扣除一般稱為「お伊勢さん」、由伊勢神宮直接管轄的一百二十五座宮社,

據說神明神社的數量仍然超過五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