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七夕送り

  • 七夕習俗:

日本的七夕起源為日本農村的みそぎ為7/15的収穫祭作準備。

傳說在7/7日棚機女(たなばた姫),

巫女會降臨至水邊進行「禊ぎ」儀式,為村民除厄,

後來才與中國的織女牛郎故事習合。

在江戶時代更出現還出現笹飾及短冊許願的做法。

其習俗為

・短冊---赤、青、黄、白、浅黄五色的短冊短籤在上頭寫上心願,如天之川飄流,滿滿的掛上去。

(五色是因為受到中國五行思想影響)

・吹き流し(風幡)---如織女縫織之布絲。
 
・紙衣---如陰陽道用的人型,前後二人對稱為原則像徵重逢的織姬與彥星(日本稱牛郎星為彥星),作為祈願使用。

-----------------------

這些七夕裝飾佈置,傳統上是在前一日的六日晚上進行,七日夜晚之後即拆除丟棄。

另在昔日,有叫送七夕(七夕送り)的習俗,即是在八日的一早,

把七夕的裝飾佈置物丟到河川或海裏使流去,

也就是意謂身上的不祥 、穢氣隨之流去之意。

「たなばたさま」日本童謠

ささの葉さらさら のきばにゆれる
竹葉在窗台邊迎風搖曳
お星さまきらきら きんぎん砂子
星星閃亮的如金沙銀沙

五しきのたんざく わたしがかいた
我在五色短籤上寫上的心願
お星さまきらきら 空からみてる
天上閃亮的星都看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