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蓮華部母・觀音母白衣觀世音(pāṇḍara-vāsinī)、觀音母白衣觀音即是妙法蓮華深密處──秘密妙法蓮華、持如意寶珠的蓮華母白衣觀世音
白衣觀世音又名白衣觀自在、白衣觀世音母、白身觀世音母、白身母、白處尊,所對應之梵名皆為Pāṇḍara-vāsinī,她是觀音母、蓮花部族之母,因此非日本密教之六觀音所攝,而是六觀音皆是由她所生,日本密教高僧賴瑜在《祕鈔問答》即云:「白衣觀音非六觀音所攝,蓮花部母故。」了義而言,身為白衣觀音之子的六觀音,皆是觀音母白衣觀世音所攝。
唐密祖師不空三藏祖師所翻譯的《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經》,這本密教儀軌經記載蓮華部母白衣觀音之密言(真言):「唵濕吠帝若致儞半拏囉嚩悉儞惹吒麼矩吒馱哩抳娑嚩訶」(oṃ śvete jaṭinī pāṇḍara vāsinī jaṭā makuṭa dhāriṇī svāhā )以及「唵濕吠帝濕吠帝半拏囉嚩悉儞娑嚩訶」(oṃ śvete śvete pāṇḍara vāsinī svāhā )。其中梵語śvete是「白色」、「鮮白」、「乳白」、「淨白」、「潔白」的意思,如《大日經疏》和《NāṭyaŚāstra》所言「月光」、「白雲」、「乳奶」、「星光」、「恆河」、「雪山」皆為此白色(śvete),這也是密教的五色之一,代表大悲、息災、水大、自性清淨無垢的法界性、無垢識所成之法界體性智。
在印度女神教中大白(Mahā-Śvetā)是智慧與水之辯女神Sarasvatī之別名,金剛頂瑜伽密教則以大白(Mahā-Śvetā)為蓮華部母白衣觀世音(Pāṇḍara-vāsinī)之別名,日本密教祖師弘法大師所撰的《五部陀羅尼問答偈讃宗祕論》即稱蓮華部母白衣觀音為「大白」。
Sarasvatī
辯才女神(Sarasvatī)的肌膚「乳白明皙」又時常穿著「潔白衣裳」,她同時也是與她同名的印度一條聖河之女神,她是印度眾河之首,最為清淨之河流能滌淨一切汙穢,消除一切罪障,作為女神她具有超凡的智慧與擁有無量福德來哺育眾生界,因此以白(Śvetā)為別名,又被尊稱為大白(Mahā-Śvetā)。辯才女神是音樂、語言、藝術以及學問和智慧的女神,她同時也是與她同名的印度一條聖河之女神,她是印度眾河之首,最為清淨之河流能滌淨一切汙穢,消除一切罪障,作為女神她具有超凡的智慧與擁有無量福德來哺育眾生界,她的梵名Sarasvatī是由具有『水』和『語言」意思的『Saras」,加上擁有~的女性意思的『vatī」,所以「Sarasvatī」是『擁有豐沛水之女神』以及『語言之女神』。
在中國南北朝曇無讖所翻譯的《金光明經》將『Mahā-Sarasvatī』意譯為『大辯天』、唐朝義淨所翻譯的《金光明最勝王經》將『Mahā-Sarasvatī』意譯為『大辯才天女』,即將「Sarasvatī」意譯為「辯天」、「辯才天女」,唐密祖師善無畏翻譯的《大日經》則將『Sarasvatī』意譯為『美音天』,又『Sarasvatī』亦名『Svaravatī』即為妙音女神,她創造了svara-maṇḍala」(聲音曼荼羅),世界一切皆源自於此,真言陀羅尼也源自於她。
女神Sarasvatī擁有許多別名,諸如「Śatarūpā」(擁有百種美貌的女神)、「Brāhmī」(梵,創世女神)、「Vedamātā」 (知識之母)、 「Sāvitrī」(太陽女神)、「Gāyatrī」(詩歌女神)、「Vāgīśvarī」(主宰語言之女神・語自在女)、 「Vāc」(語言女神,一切真言陀羅尼皆是她的創造)、 「Śvetā」(潔白女神)等等。印度之奧義書將宇宙原理『梵』的本體說明為「智慧(prajñā),也是妙樂(sukha)」,這就是的『辯才女神』(Sarasvatī)作為「Brāhmī」(梵,創世女神)的性質,她是精神(靈魂)之實在,是認識的主體,以完全的認知為其本質,梵即是與有相待而成為本體之一相。
如此「梵」就是「般若」(prajñā),般若之梵語「Prajñā」,此梵語是由接頭詞「Pra」(向前方、前進)與動詞詞根「√jñā-9」(認識、了知)構成的女性名詞,原意是「向某個對象前進去認識它」,即「全面地、直接地、徹底地去體驗而覺知某個對象,「認識的主體」與「被認識的客體」彼此一如而主客俱泯就是「Prajñā」,她就是「Brāhmī(梵,創世女神)」即辯才女神(Sarasvatī)。女神教中作為創世之性力女神的『辯才女神(Sarasvatī)』又名「Brāhmī(梵,創世女神)」是宇宙創生之原理,宇宙萬有皆源自於她;『辯才女神』(Sarasvatī)作為「靈感」與「啟發」之女神被稱為「Vedamātā (知識之母)」;『辯才女神(Sarasvatī)』是主宰語言之女神「Vāgīśvarī(語自在女神)」,她創造了『Mantra』(真言),甚至她就是真實語之本身『Vāc』(語言女神)。
在西藏密教稱Sarasvatī為妙音佛母,她是文殊菩薩一切能力的來源,也就是性力( Śakti),文殊菩薩的智慧即源自於妙音佛母(Svaravatī),才得以揮劍斬除一切戲論,她就是妙法胎藏(Sad-dharma-garbha),轉一切言語為妙法輪。
在密教中辯才天女(Sarasvatī)』的種子字是(sa),表真實(Satya),她就是「真實語(Satya-Vāc)」之女神。日本密教的開祖也就是真言宗的高祖弘法大師(即空海大師)在《聲字實相義》闡釋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同一性,聲字(語言文字)就是此色心不二、六大無礙之諸法實相的表現,而一切聲字的根本,就是密教的『真言(Mantra)』。宇宙萬有(包括精神的和物質的)無窮無盡,互有差異,各有特性,密教通過『真言(Mantra)』揭示事物的諸種差異,由於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不僅相互對立、相互區別,而且又相互滲透、相互轉化,體體可以轉化為客體,客體也可已轉化為主體,精神可以變物質,物質也可以變精神,真言密教的真言(Mantra)又可揭示這種轉化。總而言之,通過真言(Mantra),可以覺悟世界一切事物的統一性、差別性及其相互轉化性。弘法大師在《吽字義》則闡述『真言(Mantra)』可以具現整個宇宙,具現宇宙的一切事物,具現宇宙的相對真理與絕對真理。
弘法大師創立真言密教就是要利用『聲字』來揭示宇宙之奧祕,『聲字』之聲部不僅只一般所說的聲音,我們所感覺、感受到的宇宙的各種各樣的「資訊(Information)」,都可以說是『聲(Vāc)』,透過真言(Mantra)即可揭示宇宙的真實而達一切智智如來之境界。
在《大日經》中六大之一的「水大(āpodhātu)」亦水輪(āpomaṇḍala即「水曼荼羅」)之種子字為「(Va)」即源於水與語言之女神辯才女神(Sarasvatī),她的別名即是Vāc(語言),大日經將其解為『離言說』即表『真實之言「Mantra」』,「水輪(āpomaṇḍala)」的顏色為「如母乳之白色(Śvetā)」亦稱「大悲色」而為「息災寂滅色」,形狀如女性乳房渾圓,三部中屬「如來部」,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佛母院即水大,而佛母院之「一切遍知印」為三角尖端朝下即代表佛母之女陰大悲出生一切如來,乃女性原理即性力(Śakti)。
在《大日經》中蓮華部母「白衣觀世音(Pāndara-vāsinī)」屬於水大而為息災吉祥主(śāntika-śrīśvarī),在金剛頂瑜伽密教初會《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中白衣觀世音(Pāṇḍara--vāsinī)名為金剛蓮華女(Vajra-Padminī 乃「善成就尊(Susiddhi)」,她又名金剛秘密念誦本願母(Vajra-guhya-jāpa-Samayā)以及金剛語言母(Vajra--bhāṣā)乃表語密之女尊,甚至也以辯才女神(Sarasvatī)之別名Brāhmī(梵,創世女神)來稱呼她。
印度女神教的辯才女神(Sarasvatī)具有種種形象,主要為兩臂與四臂以及八臂。如下圖,她的持物除了稱為vīṇā的弦樂器,也有念珠、梵篋,天鵝與孔雀是她的聖鳥。
又在密教中孔雀為蓮華部之觀自在王如來與部母法金剛女的法座。
日本密教真言宗解釋:「孔雀食三毒資身命,觀自在王如來即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亦觀音也,顯三毒自性清淨而為其德,如廣本理趣經《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之清淨諸煩惱三昧偈云:『譬如妙色蓮,處泥常清淨, 貪瞋癡本性,無染亦如是。所有一切法,應如是觀察,諸法本清淨,當滅諸煩惱。 常在諸三昧,成佛一切智,證如是法已,是名觀自在。』」又《金剛頂大瑜伽祕密心地法門義訣 》云「於纈哩字輪中種子所變孔雀座者。其諸世間以孔 雀鳥而爲瑞禽。此禽麗状具種種色。復有明慧善應時宜。轉法輪王以之爲座。表以轉大法輪不非器故。」
辯才女神(Sarasvatī)也有不持vīṇā的形象,如下圖,西元1025年,印度Brihadishvara寺的辯才女神(Sarasvatī)之女神像,稱為jñāna Sarasvatī(智慧辯才女神):
女神雙乳豐滿,四臂分別持象徵智慧的念珠(Akṣamālā),串在一起成為相連在一起的圓環之念珠也象徵時間的永恆流轉,凸顯辯才女神作為創世女神的精神之一面;以及承裝不死甘露的水灌(kamaṇḍalu)也代表女性的子宮而為生育、生命和財富的象徵;右手豎食指朝向上,乃為教誡印(Tarjanī Mudra),食指代表自我,女神藉此教誡眾生,克服自我的無明愚痴;左手結與願印(Varada-Mudrā)滿足眾生一切希求。
下圖,十一世紀的辯才女神(Sarasvatī)之女神像:
女神雙乳豐滿哺育眾生,她的四臂代表人生的四大目標(Puruṣārtha)—正法(dharma)、利益(Artha)、愛慾(Kāma)、解脫(mokṣa)。女神的四臂分別持象徵無垢清淨的盛開蓮華,也象徵生出一切生命的女陰、記載一切知識的梵篋、盛裝消除熱腦諸苦之不死甘露的水灌、結滿足一切希求的與願印
Śvetā、Mahā-śvetā
在菩提流志所譯的《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中有「Śvetā」、「Mahā-śvetā」之二女觀音尊,其名皆源自Sarasvatī的別名「Śvetā」、「Mahā-śvetā」。
◉Śvetā
在《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中將梵名為「Śvetā」之女觀音尊,譯名為「濕廢多白身菩薩」、「濕廢多白身觀世音菩薩」、「濕廢多菩薩」、「濕廢多白觀世音菩薩」,《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記載形象:「濕廢多白身菩薩顏貌熙怡,左手執蓮華右手側揚掌,半加趺坐。」。善無畏阿闍黎翻譯的《蘇婆呼童子請問經》則將「Śvetā」意譯為「妙白」,乃蓮華部八大明母(Aśṭa-Mahāvidyā)之一。《大日經疏》記載善無畏阿闍黎所傳之大悲胎藏生曼荼羅的圖位中的觀音院之白色菩薩(Śvetā)即是此女尊,善吾畏三藏所傳白觀自在菩薩之形象如下圖,雙乳豐滿代表哺育大悲乳水,左手執蓮華右手側揚掌,蓮華上有如意寶珠,滿足眾生一切希求。
在日本密教之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則以「白身觀自在」之名列於觀音院,梵名是「Śvetā-bhagavatī」,直譯為「白身具福德女」、「白身世自在女」、「白身世尊女」。
唐密祖師不空三藏解釋梵語「婆誐嚩底」(bhagavatī)而云:「敵對翻(與梵語對等的翻譯、直譯)云具福智者,會意釋云世尊,婆伽梵者,男聲呼也。婆誐嚩底者,女聲呼也。二俱會意釋云世尊。」「婆誐嚩底」(bhagavatī)是女性名詞,指稱女尊,因此可翻譯為具福智女、世尊女。又不空三藏也解釋「bhaga」云「破」、「vatī」云「能」,能破四魔(指奪取人之身命及慧命之四種魔)名「bhagavatī」。不空三藏又將「bhagavatī」解為bhaga(破)+a(阿字本不生)+vatī(能證),能證阿字本不生,故能破煩惱,因此佛世尊女不生不滅、不去不來、不一不異、不常不斷、不增不減。不空三藏亦解「「bhaga」云福智,「vatī」云「具」,因此「bhagavatī」會意釋云:由具福智,莊嚴滿足而名之」。
「白身」代表妙女神聚集清淨大悲。她的肌膚呈白黃色,雙乳豐滿代表哺育大悲乳水,左手持開敷蓮華,代表本來清淨之德,以修行成就,顯一切智智;右手安於膝上,表示普遍化濟眾生。
梵名中的「Bhagavtī」即「女至尊」、「女世尊」、「大自在母」、「能破一切魔障的大女神」的意思,於印度宗教哲學中『Bhagavtī(女世尊)』有種種應化身入於是世間救渡眾生,她是具有千變萬化的身體之宇宙至尊女神,為了令眾生容易理解她,大自在母的整體世界變成『既存於一,但又多樣分散』,因此『白身觀自在菩薩(Śvetā-Bhagavtī)的密號為『普化金剛』。真言:『oṃ mahāpadme Śvetāṅge huru huru svāhā』。
◉Mahā-śvetā
在《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中將梵名為「Mahā-śvetā」之女觀音尊,譯名為「大白觀世音」、「大白身觀世音菩薩」、「大濕廢多菩薩」、「摩訶濕廢多白身觀世音菩薩」。《大日經疏》記載善無畏阿闍黎所傳之大悲胎藏生曼荼羅的圖位中的觀音院之「大白菩薩」(Mahā-śvetā)即是此女尊,又名「大白觀自在菩薩」(Mahā-śvetā),形象如下圖,右手屈臂俯掌表撫慰眾生,左手持未開敷蓮華表自性清淨菩提心。
此女尊在善無畏阿闍黎所傳之大悲胎藏生曼荼羅的圖位中位於觀音母即白衣觀音(Pāṇḍara-vāsinī)之鄰側,見下圖。
日本密教之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則僅有觀音母白衣觀世音(Pāṇḍara-vāsinī)而無「大白菩薩」(Mahā-śvetā),又《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記載「大白菩薩」」(Mahā-śvetā)之形象:「大白身觀世音菩薩,左手把開蓮花、右手臍下仰掌,半加趺坐」與白衣觀音(Pāṇḍara-vāsinī)之形象:「白衣觀世音母菩薩,左手執開蓮花,右手仰掌伸臍下」之描述如出一轍。
又如本文起初所言,金剛頂瑜伽密教則以大白(Mahā-Śvetā)為蓮華部母白衣觀世音(Pāṇḍara-vāsinī)之別名,如弘法(空海)大師所撰的《五部陀羅尼問答偈讃宗祕論》所言蓮華部母為「大白」,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即以觀音母白衣觀世音(Pāṇḍara-vāsinī)表大白(Mahā-Śvetā)與白衣觀世音(Pāṇḍara-vāsinī)為同躰女尊。
白衣觀世音亦名大白衣觀音,乃主息災吉祥之女性本尊,賴瑜所撰《祕鈔問答》即言「息災觀音者,大白衣觀音也」。唐密祖師一行所撰《宿曜儀軌》記載九曜息災大白衣觀音陀羅尼:「曩謨羅怛曩怛羅怛羅夜野曩莫素摩薩羅嚩諾訖灑怛羅邏惹野者者都地波阿路迦羅野怛儞也他努摩底跛努摩底薩賓儞佉細娑嚩賀」。此真言又名能吉祥真言,《宿曜儀軌》說明:若有日月金木水火土星之七曜在人之本命宮鬪戰失度,誦此九曜息災大白衣觀音陀羅尼,建立大白衣觀音道場,一切災難自然消散,一切諸曜不吉祥,誦此真言成能吉祥。大白衣觀音道場,即是如下圖之息災吉祥主白處尊(白衣觀音)為本尊的曼荼羅,她的眷屬包含日、月、五星、二十八宿與十二宮之神。
由於大白衣觀音即是觀音母白衣觀世音(Pāṇḍara-vāsinī)因此日本密教亦有以蓮華部母白衣觀音秘密真言:oṃ śvete śvete pāṇḍara vāsinī svāhā來作為九曜息災大白衣觀音陀羅尼之別用真言,如《澤抄》所記載。
oṃ śvete jaṭinī pāṇḍara vāsinī jaṭā makuṭa dhāriṇī svāhā
唐密祖師不空三藏祖師所翻譯的《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經》,這本密教儀軌經記載蓮華部母白衣觀音之密言(真言):「唵濕吠帝濕吠帝半拏囉嚩悉儞娑嚩訶」(oṃ śvete śvete pāṇḍara vāsinī svāhā )以及「唵濕吠帝若致儞半拏囉嚩悉儞惹吒麼矩吒馱哩抳娑嚩訶」(oṃ śvete jaṭinī pāṇḍara vāsinī jaṭā makuṭa dhāriṇī svāhā )。
梵語「śvete jaṭinī」是純白無垢的結髮女尊的意思,梵語「jaṭā makuṭa dhāriṇī」是「戴髮冠之女尊」,此二梵語皆是白衣觀音(pāṇḍara vāsinī)的別名,在印度女神教中純白無垢的結髮女尊(śvete jaṭinī)與戴髮冠之女尊(jaṭā makuṭa dhāriṇī)皆是對大自在女神(Maheśvarī)之稱呼,如下圖大自在女神Umā(漢音譯為烏摩)之女神像。
所謂髮冠(jaṭā makuṭa)即是將頭髮巧妙編起如寶冠的髮髻(可見下圖的大自在女神之髮冠)。
《大日經疏》所說的首戴髮髻猶如冠形,就是指此髮冠,在金剛頂瑜伽密教中髮冠(jaṭā makuṭa)代表一切如來灌頂寶冠而為一切三界自在主。
大悲胎藏生曼荼羅觀音院的顰眉觀音(Bhrukuṭī ,Bhṛkuṭī),她也是首戴髮冠,代表她威震三界的自在力,下圖是Candi Jago的壁雕「顰眉觀音(Bhrukuṭī ,Bhṛkuṭī )佛像,一面四臂,胸乳渾圓豐滿之首戴髮冠女尊,呈國王遊戲坐姿,乃一切三界自在主。
顰眉觀音(Bhrukuṭī ,Bhṛkuṭī)是能摧滅一切魔障的大威神力之觀音尊,梵語「Bhrukuṭī」也寫作「Bhṛkuṭī」,意思是忿怒而顰眉。在印度女神教(Shaktism)乃八母神(AśṭaMātṝkās)中的Cāmuṇḍā(Cāmuṇḍī)之別名,她也與時母(kālī)為同一女尊,也可說是大自在女神(Maheśvarī)之變化身。
依唐密祖師善無畏三藏所傳之《大日經疏》說明白衣觀音(白處尊)的形象為「戴天髮髻冠,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所謂「天髮髻冠」指的是「jaṭābandha」乃印度神話之諸女神常見之高挽的髮髻之髮型,看起來像是髮冠(jaṭā makuṭa),但無髮冠那麼高,《大日經疏》也說明「天髮髻冠」(jaṭābandha)為髮髻作天髻形,不同於髮冠(jaṭā makuṭa)。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白衣觀音的髮型即是「天髮髻冠」(jaṭābandha)。然而,在唐密祖師善無畏三藏所翻譯的《攝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入蓮華胎藏海會悲生曼荼攞廣大念誦儀軌供養方便會》則記載白衣觀音之首戴髮冠(jaṭā makuṭa)的形象,如儀軌所云:「當觀白處尊,髮冠襲純白,鉢曇麼華手。」又唐密祖師不空三藏所翻譯的《阿唎多羅陀羅尼阿嚕力經》描述白衣觀音(Pāṇḍara-vāsinī)的形象:「聖者半拏羅婆悉儞菩薩(白衣觀自在母也),髮亦上結寶冠,種種寶衣以為莊嚴,著白色衣,天衣為座。左手持棒或持羂索,右手執於般若梵夾。」髮上結寶冠即是髮冠(jaṭā makuṭa)的意思,即與蓮華部母白衣觀音之密言中對白衣觀音(pāṇḍara vāsinī)的純白無垢的結髮女尊(śvete jaṭinī)以及「戴髮冠之女尊」(jaṭā makuṭa dhāriṇ)相應。
中國與日本的白衣觀音之形象,則於髮冠上覆白帛,如下圖。
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