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淨泉寺之聖觀世音菩薩的石佛像


由淨泉寺信徒所親手雕刻的淨泉寺之聖觀世音菩薩的石佛像,乃胸乳豐滿莊嚴殊勝之女性尊。聖觀音(しょうかんのん)之「聖」(しょう)也是「正」(しょう),因此聖觀音也可書寫為正觀音(しょうかんのん),並且日本也與中國一樣,皆有以白衣觀音(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為諸觀音之本尊,如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的白衣觀音條目中,在說明她為佛母外亦註記為正觀音。

白衣觀音、聖觀音
白衣觀音乃是女性之觀音尊,因此在以白衣觀音作為正觀音之形象為女性,合乎於密教教義,然而手持之蓮華則與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白衣觀音(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手持開敷蓮華迥異,而是與大悲胎藏生曼荼羅的觀世音菩薩(Avalokiteśvara、Avalokitasvara)以及金剛界曼荼羅的金剛法(Vajra-dharma)同樣,即持未開敷蓮華,以此表現她與大悲胎藏生曼荼羅的觀世音菩薩(Avalokiteśvara、Avalokitasvara)為同尊,因此手持未開敷蓮華的身穿白衣的女性觀音,嚴格來說,不能全然等同於觀音母・白衣觀音(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另一方面,中國普遍流行的觀音信仰乃是已然女性化的觀音,日本也受此影響,所以,聖觀世音菩薩為女性也是合乎中日普遍流行的女性觀音信仰;此外,學者考究印度佛教之觀音的原形來自波斯女神Anāhitā、巴克特里亞地區的女神Ναναια(美索不達米亞稱為Nanāy)以及此女神在印度坎達拉的變化,或是源自印度的蓮華女神,因此淨泉寺之聖觀世音菩薩的女性造像,可說還原了觀音本來的性別。以下對於觀世音菩薩的第三人稱,一率用女性的「她」。

觀世音・觀自在
觀世音菩薩亦名觀自在,對應的梵語則分別為Avalokitasvara與Avalokiteśvara。依鳩摩羅什三藏所翻譯的《觀世音普門品》解釋觀世音(Avalokiteśvara)之名:「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即觀世音菩薩觀察(vilokiyā、avalokitā)世間眾生呼喊她的聲音,看見(dṛṣtvā)眾生正在受到苦難,立即解救受苦重生,解脫苦惱。
僧肇的《注維摩經》記載有鳩摩羅什三藏對觀世音名號的解釋:「觀世音菩薩,什曰:『世有危難,稱名自歸。菩薩觀其音聲,即得解脫。亦名觀世念,亦名觀自在也。』」。此處的「念」是「稱名」的意思,梵語為「ākrandaṃ √kṛi」,也就是「口稱」的意思,觀世音菩薩聽到呼喊觀世音菩薩名字的聲音(svara),就立刻前往拯救,這就是《觀世音普門品》所言:「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至於《觀世音普門品》所言:「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受持名號的梵語為「nāmadheyaṃ√dhṛi」,受持的梵語字根「√dhṛi」是執持的意思,並且有「容納」的意思,又《觀世音普門品》所言:「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聞名號的梵語為「nāmadheyaṃ√grah」,聞的梵語字根「√grah」,此字與「√dhṛi」同樣具有執持的意思,並且有「容納」的意思,因此這裡的”聞”,是「容納」名號的意思,聽進心裡的意思。
至於傳說由闍那崛多止所翻譯《觀世音普門品》之偈頌所言:「念彼觀音力」念的梵語則是「smṛti」,不是「口唸」而是「憶念」。「觀念」,因此是心中觀想觀世音菩薩,由於觀世音菩薩已完全證得神通力,居有廣大的智慧與方便,能顯現十方一切世界而沒有遺漏,因此憶念觀音的一切眾生,皆能得到她的滋潤,令一切的苦難與憂怖止滅。
觀世音菩薩又名觀自在菩薩,如玄奘三藏所翻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即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自在的梵語為Avalokiteśvara,菩提流支所譯的《法華經論》將此梵語翻譯為「觀世自在」,唐密祖師善無畏三藏也有將此梵語譯為「觀世自在」,如《大日經疏》所云:大日右方置大精進觀世自在者,即是蓮華部主。謂如來究竟觀察十緣生句,得成此普眼蓮華,故名觀自在,約如來之行。故名菩薩,頂現無量壽者,明此行之極果。即是如來普門方便智也。」。唐密祖師不空三藏在《理趣經釋》說明:「觀自在菩薩,手持蓮華,觀一切有情身中如來藏性自性清淨光明,一切惑染所不能染。」即觀自自在是能觀見眾生本具「如來藏」,如來藏(Tathāgatagarbha)正是不染一切煩惱塵垢的「自在」(Īśvara、Īśvarī),即常樂我淨之真我(parmātman),她自身也能加持眾生得離垢清淨。宋密法賢三藏所翻譯的《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說明觀自在名號的意義:「譬如妙色蓮,處泥常清淨,貪瞋癡本性,無染亦如是,所有一切法,應如是觀察,諸法本清淨,當滅諸煩惱,常在諸三昧,成佛一切智,證如是法已,是名觀自在。」。

觀自在的梵語「Avalokiteśvara」,乃由「Avalokita」(所觀察或現見、觀見)與Īśvara(自在)結合的複合詞:若以限定複合詞來看待的話,「Avalokiteśvara」是「觀見之自在」,以自受用而言,她能觀察一切法自性清淨,滅了一切煩惱,行住坐臥皆在諸蓮華三昧之中,具有一切智智,因此成為「自在」;以他受用(利益眾生)而言,她能隨處顯現自在,普門救度眾生。
若以同格限定複合詞來看待的話,「Avalokiteśvara」是「觀見到的自在」,這裡有兩方面解釋,對觀自在菩薩自身而言,她能觀察到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也就是不染一切煩惱塵垢的「自在,她能加持眾生立即證悟自身的如來藏;對眾生而言,觀自在菩薩是眾生能觀見到的自在,因為她聞聲救苦,普門救度眾生,如《華嚴經》中她對善財童子所言:「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薩大悲速疾行解脫門。善男子!我以此菩薩大悲行門,平等教化一切眾生,攝受調伏,相續不斷。善男子!我恆住此大悲行門,常在一切諸如來所,普現一切諸眾生前,隨所應化而為利益:或以布施攝取眾生,或以愛語攝取眾生,或以利行攝取眾生,或以同事攝取眾生,或現種種微妙色身攝取眾生,或現種種不思議色淨光明網攝取眾生,或以音聲善巧言辭,或以威儀勝妙方便,或為說法,或現神變令其開悟而得成熟,或為化現種種色相、種種族姓、種種生處、同類之形,與其共居而成熟之。善男子!我修習此大悲行門,願常救護一切眾生令離諸怖。所謂:願一切眾生離險道怖,離熱惱怖,離迷惑怖,離繫縛怖,離殺害怖,離王官怖,離貧窮怖,離不活怖,離惡名怖,離於死怖,離諸病怖,離懈怠怖,離黑暗怖,離遷移怖,離愛別怖,離怨會怖,離逼迫身怖,離逼迫心怖,離憂悲愁歎怖,離所求不得怖,離大眾威德怖,離流轉惡趣怖。復作是願:願諸眾生若念於我、若稱我名、若見我身,皆得免離一切恐怖,滅除障難,正念現前。善男子!我以如是種種方便令諸眾生離諸怖畏,住於正念;復教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至不退轉。」

蓮華部・法部
在金剛頂瑜伽密教中,觀世音菩薩為蓮華部尊,蓮華部亦名為「法部」,觀世音菩薩即名為金剛法,法性真如海,無量功德藏,如《金剛頂經釋》說明蓮華部母「法波羅蜜」(法剛女)代表「般若波羅蜜多」,可知「法」即是「般若波羅蜜多」,「蓮華部」即「法部」,正是開顯《理趣經》之十七清淨句所言:
1.所謂妙適清淨句是菩薩位:男女交合絕妙恍惚之際,即是清淨的菩薩境界。
2.欲箭清淨句是菩薩位:慾望如飛矢般訊速激烈地作用,即是清淨的菩薩境界。
3.觸清淨句是菩薩位:男女的相互撫摸,即是清淨的菩薩境界。
4.愛縛清淨句是菩薩位:對異性的愛與激烈的擁抱,即是清淨的菩薩境界。
5.一切自在主清淨句是菩薩位:男女相擁而滿足,自世間的一切解脫,成為自由的主體,即是清淨的菩薩境界。
6.見清淨句是菩薩位:心存慾望觀看異性,即是清淨的菩薩境界。
7.適悅清淨句是菩薩位:男女交合吟詠玩味舒適的快感,即是金剛適悅菩薩的境界。
8.愛清淨句是菩薩位:男女之愛情,即是清淨的菩薩境界。
9.慢清淨句是菩薩位:以身接受上述一切,因而生出自傲之心,即是清淨的菩薩境界。
10.莊嚴清淨句是菩薩位:裝飾即是清淨的菩薩境界。
11.意滋澤清淨句是菩薩位:男女彼此縱情思慾之喜悅,即是清淨的菩薩境界。
12.光明清淨句是菩薩位:心滿意足而閃耀光芒,即是清淨的菩薩境界。
13.身樂清淨句是菩薩位:身體的快樂,即是清淨的菩薩境界。
14.色清淨句是菩薩位 :現實世界的萬物,即是清淨的菩薩境界。
15.聲清淨句是菩薩位:現實世界的聲音,即是清淨的菩薩境界。
16.香清淨句是菩薩位:現實世界的香氣,即是清淨的菩薩境界。
17.味清淨句是菩薩位:現實世界的滋味,即是清淨的菩薩境界。
何以故?一切法自性清淨故,般若波羅蜜多清淨。
依《理趣經》與《理趣經釋》可知,觀自在菩薩也是「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她與觀自在王如來也就是阿彌陀佛一如不二,正如《理趣經釋》所言:「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者,是觀自在王如來異名,則此佛名無量壽,如來若於淨妙佛國土,現成佛身,住雜染五濁世界。則為觀自在菩薩。」

「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於金剛頂瑜伽十八會之第六會說一切法平等觀自在智印出生般若波羅蜜多理趣:「所謂世間一切慾清淨故,即一切瞋清淨;世間一切垢清淨故,即一切罪清淨;世間一切法清淨故,即一切有情清淨;世間一切智智清淨故,即般若波羅蜜多清淨。金剛手!若有聞此理趣,受持讀誦作意思惟,設住諸欲猶如蓮花,不為客塵諸垢所染,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觀自在菩薩也就是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為了重顯此一切法平等觀自在智印出生般若波羅蜜多理趣之密義,於是熈怡微笑,作開敷蓮花勢,觀欲不染,說「一切群生種種色心(hrīḥ)」。

在《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說明觀自在菩薩說此心明(一切群生種種色心明)之大悲因緣:「以眾生性慾,未遠離諸染,諸佛無礙力,起大悲愍心,尚未能救渡;是故觀自在,說此三摩地,是三世諸佛, 大三摩地王,諸法之自性,名金剛智明,由是三摩地,諸佛所觀照,令一切有情,皆得大自在;菩薩摩訶薩,以大智悲愍,自在度眾生,現作自在相,左手持妙蓮,右手開蓮葉,觀照於自性;住此三摩地,猶眾妙色蓮,自性無諸染,無染清淨故,不著諸煩惱,三界貪欲生,貪欲亦清淨;一切眾生類,當隨其所應,此三摩地門,得諸佛自在。」。

  • 一切法平等觀自在智印出生般若波羅蜜多理趣
    觀自在菩薩(觀世音菩薩)也就是「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所開顯的「一切法平等觀自在智印出生般若波羅蜜多理趣」(sarvadharma-samatā-avalokiteśvara-jñana-mudrāṃ nāma  prajñāpāramitā-naya-artham)乃是不染一切煩惱及隨煩惱三摩地法:「一切法平等性」即是「真如」;「觀自在智印」即是妙觀察智,能夠自在觀見現實一切現象差別,本質皆是清淨的智慧;「出生一切法平等觀自在智印的般若波羅蜜多理趣」,就是「觀音母白衣觀音」(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亦是蓮華部母法波羅蜜多(Dharma-pāramitā、Dharma-vajrī),偈云:「奇哉一切佛,法金剛我淨 ,由自性清淨,令貪染無垢」(奇妙的一切如來,我是清淨的法金剛;由於自性清淨法性,所以施以大慈悲愛染令愛染者得清淨)。
  • 世間一切慾清淨故,則一切瞋清淨
    「一切慾」的梵語是「sarva-rāga」,梵語rāga也就是「愛染」、同時也有「赤紅」的意思,因此在金剛頂瑜伽密教十八會中,蓮華部(padma-kula)也稱為愛染部(rāga-kula)),這是因為蓮體本染,不為垢所染──蓮華本身是赤紅色,並不是外在塵垢所染,因此自性清淨,慾本身也是如此,因此瞋、癡皆不染而自性清淨,慾(rāga)也就是愛染(rāga)不被瞋、癡所染,就是大愛染慈悲。依《理趣經釋》這是金剛法菩薩,也就是觀世音菩薩的三摩地。
  • 世間一切垢清淨故,即一切罪清淨
    「一切垢」的梵語是「sarva-mala」,垢(mala)是煩惱(kleśa)的異稱,如《一切佛攝相應大教王經聖觀自在菩薩念誦儀軌》之偈云:「譬如清淨妙色蓮,雖生泥中不可染,如是眾生處煩惱,悉得清淨於三界」,因此,如蓮花生於泥垢中,不被泥垢所汙染,因此一切煩惱塵垢皆清淨,如此一切罪也清淨。依《理趣經釋》這是金剛利,也就是文殊菩薩的三摩地。
  • 世間一切法清淨故,即一切有情清淨
    一切法皆是真如隨緣所現,真如即是法界六大體性,因此自性清淨,同樣一切有情也是法界六大所成,因此自性清淨而能即身成佛。依《理趣經釋》這是金剛因,也就是彌勒菩薩的三摩地。
  • 世間一切智智清淨故,即般若波羅蜜多清淨
    一切智智即是無垢識所成之法界體性智,亦即自性清淨心(又稱如來藏心)也正是般若波羅蜜多心。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般若波羅蜜多即是婆伽(bhaga),也正是女陰的密語,同樣如《秘密相經》所開顯蓮華也是女陰之隱喻。依《理趣經釋》這是金剛語菩薩的三摩地。

《理趣經釋》總結以上四種三摩地云:「由瑜伽者得受四種清淨菩薩三摩地,於世間悲願,生於六趣,不被一切煩惱染污,猶如蓮華,以此三摩地能淨諸雜染。」因此,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告訴金剛手菩薩:「若有聞此理趣,受持讀誦作意思惟,設住諸欲猶如蓮花,不為客塵諸垢所染,疾證無上正等菩提。」聽聞一切法平等觀自在智印出生般若波羅蜜多理趣而受持(dhārayiṣyati)讀誦以及作意思維者,即使身處一切慾望(sarva-rāga)之中,則如蓮華(padma)一樣,不被慾望之煩惱所染污,立即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即身成佛。

不空三藏在《理趣經釋》開顯觀自在瑜伽而說明男根女陰交會之色聲香味觸成大佛事。女陰如八葉蓮華,八葉上有時調伏難調釋迦牟尼如來、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一切三界主如來、一切無戲論如來、一切如來入大輪如來、一切如來種種供養藏廣大儀式如來、能調伏持智拳如來、一切平等建立如來等八尊如來,表般若波羅蜜多生諸佛,般若波羅蜜多即薄伽(bhaga)也就是女陰;男根如金剛杵,金剛杵中央把處有金剛界十六菩薩,如此男女根女陰交合,即如三十卷「初會金剛頂經」《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所云「蓮華金剛杵相合,此說即為最上樂,復當以自出生門,獻一切佛速成就。」《佛說祕密相經》云:「彼金剛杵及與蓮華,二法和合相應成就,獲得妙樂無滅無盡、「謂蓮華及金剛杵,此即如來大祕密,一切諸佛從是生,若能依法諦心觀,於剎那間得成佛。」
不空三藏在《理趣經釋》說明男根女陰交會之色聲香味觸成大佛事:「以此三摩地,奉獻一切如來。亦能從妄心所起雜染速滅。疾證本性清淨法門。」這即是重顯此一切法平等觀自在智印出生般若波羅蜜多理趣之密義,因此《理趣經》中觀自在大菩薩,為了重顯此一切法平等觀自在智印出生般若波羅蜜多理趣之密義,於是熈怡微笑,作開敷蓮花勢,也就是左手持未開敷蓮花,右手將其打開花瓣,蓮華即象徵女陰,代表大愛染慈悲,因此蓮華本染,不為垢所染。

這也代表孕育如來之大悲如來藏因此《理趣經釋》云:「是故觀自在菩薩,手持蓮華,觀一切有情身中如來藏性自性清淨光明,一切惑染所不能染,由觀自在菩薩加持,得離垢清淨,等同聖者。」
觀自在菩薩「觀慾不染說一切群生種種色心」之梵語為「rāga-adi-nirlepatām avalokayann idam sarava-jagad-viśva-rūpa-padmaṃ nāma hṛdyam abāṣhata」,法賢在《佛說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卷》則將此梵語翻譯為說「此觀照諸法無染一切清淨法門眾色蓮花心明」,此即眾生之心即如蓮體本愛染不為煩惱。
觀自在菩薩觀慾不染所說一切群生種種色心即為(hrīḥ)」:『(ha):一切法因不可得,「慾」本清淨』、『(ra):一切法離塵,塵者所謂五塵,亦名能取所取二種執著,「垢」本清淨』、『(ī)一切法自在不可得,「法」本清淨』、『(aḥ):涅槃。由覺悟諸法本不生,「智」本清淨,即般若波羅蜜多清淨』所組成,即「自覺(Hrī)」世界之本性一切清淨。

不空三藏在《理趣經釋》開顯修行「一切法平等觀自在智印出生般若波羅蜜多理趣」(sarvadharma-samatā-avalokiteśvara-jñana-mudrāṃ nāma prajñāpāramitā-naya-artham)所應建立曼茶羅。如下圖:中央畫觀自在菩薩,如本儀形。前安金剛法,右安金剛利,左安金剛因,後安金剛語。於四內外隅,各安四內外供養,於東門畫天女形,表貪慾;南門畫蛇形表嗔,西門畫猪表癡形,北門畫蓮華表涅槃形。得入此輪壇,至無上菩提,一切諸惑皆不得染污。或時自住壇中作本尊瑜伽,心布列聖眾圍遶。以四字明召請,誦心真言誦持四種清淨般若理趣,入一一門遍周法界,周而復始,成一法界自他平等。

曼荼羅之東門的天女為「因」表慾望, 蓮華清淨則為果,說明慾望如蓮體本染不被蛇所代表的嗔恨以及豬所代表的愚痴所汙染,此即蓮華部代表的大悲愛染不捨眾生。

淨土宗
淨土宗的根本思想是有情的生命是永續的,也是無限的,不會死亡的,是不生不死的境界,是不生不滅的存在,十法界流轉,有無限的未來,只要「稱名十念」阿彌陀佛,即可依阿彌陀佛也就是密教的觀自在王如來=觀自在菩薩之根本願力,皆能往生到極樂淨土亦名蓮華藏世界,此乃真實不虛,大悲胎藏生曼荼羅的觀世音菩薩之種子字為(Sa),也正是真實(sattva)的意思。

淨泉寺之聖觀世音菩薩的石佛像,胸乳豐滿蘊含無限大悲愛染,對執持觀音名號之眾生皆攝取不捨,普遍救度,她的右手持未開敷蓮華,即是諸法無染一切清淨法門眾色蓮花心,開顯:「譬如妙色蓮,處泥常清淨,貪瞋癡本性,無染亦如是,所有一切法,應如是觀察,諸法本清淨,當滅諸煩惱,常在諸三昧,成佛一切智,證如是法已,是名觀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