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二十一度母觀音】無量征服度母(Aprameyākramaṇī-Tārā)


無量征服度母(Aprameyākramaṇī-Tārā)是能夠將三界之一切仇敵、魔障、匪寇予以降伏鎮壓的震撼三界母。她的殊勝妙女身之膚色為代表大愛染慈悲的紅色與增益一切利益的黃色所構成之橙色,雙乳豐滿代表智慧與福德究竟圓滿,她的右手結與願印滿足眾生心願,左手持蓮華,蓮華上有佛塔。她的雙乳心間「(Hūṃ)」字種子真言發出無量光明,足踏大地震撼欲界須彌山乃至色界、無色界之一切。

無量征服度母與窣覩波大吉祥菩薩為同女尊
無量征服度母的左手持蓮花上有佛塔(Stūpa),作為自身的三昧耶(samaya),她與日本密教之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的窣覩波大吉祥菩薩(Stūpamahāśrī)為同一女尊,窣覩波大吉祥菩薩又名「戴塔德菩薩」、「戴塔吉祥菩薩」,「窣覩波」是梵語「Stūpa」的音譯,又可音譯為塔婆,意譯為「佛塔」,又梵語「Stūpa」也有「髮髻」、「法冠」的意思,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的窣覩波大吉祥菩薩之形象是依《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所繪,她的「髮髻」、「法冠」即代表塔婆(Stūpa)。

「Oṃ ārystūpamahāśrī svāhā」
她的雙手各持蓮華與印度的「蓮華女神Lakṣmī」的形象如出一轍,大吉祥(Mahāśrī)也正是Lakṣmī的別名,她的密號即是「利樂金剛」或「利益金剛」。
⦿塔婆(Stūpa)、制底(Caitya)
依金剛頂瑜伽初會《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金剛界品>之金剛秘密曼荼羅,可知塔婆(Stūpa)正是一切萬物的本質或根源,是象徵照育一切萬物、一切物之活現「生」命的全一孁體「金剛界自在母((Vajra-dhātv-īśvarī)」亦名「金剛界佛母((Vajra-dhātv-īśvarī)」的標幟,金剛秘密曼荼羅又名陀羅尼曼荼羅、三昧耶曼荼羅,日本密教的金剛界九會曼荼羅之第二會「三昧耶會」即以塔婆來表現「金剛界佛母」。

塔婆(Stūpa)又名制底(Caitya),意譯為「積聚」或「聚集」。金剛界佛母乃是久遠劫前,不斷地創造再加創造,積聚而又聚集,以過去之輝煌功德行蹟為基本,更伸及未來,活現一切於過去,積聚盡未來劫之一切功德行蹟的當體故也。依日本密教所云「加持標幟之制底,修習自身成金剛界」以及 《一切秘密最上名義》云「能生一切諸佛身,此是金剛界佛母」這制底暨塔婆不外是金剛不壞之永遠世界活現之金剛界佛母自身,同時也是出生的一切如來聖眾的功德聚,由金剛界佛母出生──「永遠(本然)」的金剛部世界、「價值(道德)」的寶部世界、「聖愛(愛情)」的蓮華部世界、「創造(建設)」的羯磨部世界及「一如(真理)」 的如來部世界。

塔婆(Stūpa)也象徵包容所有一切,金剛不壞之永遠世界的活現之金剛界自在女的全一性,她依各個立場時時刻刻地活現了「永遠」,在一切事物發揮了絕對至上的「價值」,以無限無窮的「聖愛」去攝取一切,隨時隨地日新月異的自由「創造」 ,並且把這四義、 世界成為一個「一如」,成為金剛界之五部曼荼羅世界。
日本密教高野山真言宗栂尾祥雲大僧正開示:"塔婆(Stūpa)暨制底(Caitya)之語,都有積聚或聚集之含義,善無畏三藏將「制底」翻為「福聚」意為「諸佛之一切功德在其中」從此義可知,諸佛之功德,即是積聚或聚集所有一切物的「生存」當體其物之內容, 以塔婆或制底之形,來象徵功德聚的宇宙秘密,是靈之內在體驗的事實,是「生」當體之表現,所以此塔又名「心塔」。善無畏藏說:「梵音之『制底(Caitya)』與『質多(Citta)』是體同也,其中之秘密是名 『心』,為佛塔。」即基於此而言。"

窣覩波大吉祥菩薩之名窣覩波大吉祥(Stūpamahāśrī)即塔婆(Stūpa)大吉祥(mahāśrī),如前述塔婆(Stūpa)等同制底(Caitya),依《 大日經疏》云:「制底翻為福聚。謂諸佛一切功德聚在其中,是故世人,為求福故悉皆供養恭敬。」因此她即是「攝受一切如來無邊福聚的大吉祥女尊」。又《 大日經疏》云:「梵音制底與質多體同,此中祕密,謂心為佛塔也。如第三漫荼羅,以自心為基,次第增加,乃至中胎涅槃色,最居其上。故此制底甚高,又從中胎八葉,次第增加,乃至第三隨類普門身,無處不遍,故此制底極廣。」說明制底(Caitya)與質多(Citta)同體,因此即為新塔,此「心塔」即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台八葉蓮華胎藏,也就是出生三重曼荼羅之大悲胎藏(子宮),如此窣覩波大吉祥也可解釋成「具有出生曼荼羅之大悲蓮華子宮的大吉祥女尊」,在印度宗教文化即以蓮華來象徵女陰子宮,「蓮華女神Lakṣmī」的子宮也正是出生宇宙的大悲蓮華胎藏。

又「塔婆(Stūpa)」也可代表五輪成身之法界體性塔,依《大日經疏》之<悉地出現品>的記載,「阿(A)、嚩(Va)、囉(Ra)、訶(Ha)、佉(Kha)」五字門分別加持人的身躰之五個部位:『阿(A)』為地輪,加持『生殖器』;『嚩(Va)』為水輪,加持『臍』;『囉(Ra)』為火輪,加持『心』;『訶(Ha)』為風輪,加持『眉間』;『佉(Kha)』為空輪,加持『頂』。 《大日經疏》之<祕密漫荼羅品>云:「住於瑜伽而觀自身,從臍以下當作金剛輪,其色黃而堅;次從臍以上至心,當作水輪其色白,次從心以上至咽,當作火輪其色赤;次從咽以上至頂,當作風輪其色黑;復次地輪,正方;水輪圓,火輪三角。風輪半月形;最上虛空作一點,其種種色,在於頂十字縫上置也。」《大日經義釋》云:「凡行者欲修觀時,先當住瑜伽座以阿、嚩、囉、賀、佉五字加持自體。」如此以生殖器至臍為「地輪」;臍至雙乳為「水輪」;雙乳間的心至喉為「火輪」;喉上至眉間為風輪;眉上至頂為「空輪」。

又「阿(A)、嚩(Va)、囉(Ra)、訶(Ha)、佉(Kha)」象徵一切智門之五義,乃降伏四魔當處的境地,(A)字明以一切法本不生「降伏蘊魔」;(Va)字門以出過語言道「降伏天魔」;(Ra)字門以諸過得解脫「降伏煩惱魔」;(ha)字門以遠離一切生死因緣「降伏死魔」;(kha)字門代表降伏此等四魔後得到如虛空無礙解脫之境地。《大日經》即以來自五字門之(A)、(Vi)、(Ra)、(ha)、(kha)之五字明為「四魔降伏滿足一切智智之金剛字句」。無量征服度母手持蓮華上的佛塔(Stūpa)也正是代表五輪成身之法界體性塔以及五字明「四魔降伏滿足一切智智之金剛字句」而震伏三界一切仇敵、魔障、匪寇。

「皈命無量征服度母,足踏大地乳間吽字,須彌賓陀曼達拉山,能令諸山三界震動。」
無量征服度母的雙乳心間「(Hūṃ)」字種子真言發出無量光明,此梵字也正是法界體性之六大(地、水、火、風、空、識)中的識大種子字,代表『我覺』,其「因」位名識,果位名「智」亦為「無垢識(amala-vijñāna)」,智即「覺(Bodhi)」,「識」有了知之性質,有判斷或是決斷之作用,能以種種形為形,種種色為色, 同時「識」有摧破煩惱障礙之用,『(Hūṃ)』亦有『摧破』的意思,因此作為「識大」的種子字。
在金剛界曼荼羅中『(Hūṃ)』為金剛部之部母・金剛波羅蜜(亦名薩埵陀金剛女)的種子字,代表「菩提心」與摧破一切煩惱障礙的「能破」的意思。無量征服度母足踏大地,以乳間「(Hūṃ)」字發出無量光明來利益眾生,她的雙足踩踏在大地上,頓時令須彌山(Sumeru)、曼達拉山(Mandara)、賓陀山(Vindhya)乃至人間、天界、龍宮、阿修羅宮震動,並撼動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一切。
成就極樂度母
無量征服度母(Aprameyākramaṇī-Tārā)亦名成就極樂度母(Sukhasādhanī-Tārā),她利樂一切眾生,她的殊勝妙女身之膚色為代表大愛染慈悲的紅色與增益一切利益的黃色所構成之橙色,雙乳豐滿代表智慧與福德究竟圓滿,雙手持月輪,坐清淨白蓮之上,

在金剛頂瑜伽密教以月輪代表菩提心,如《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所云:「三摩地者。真言行人如是觀已。云何能證無上菩提。當知法爾應住普賢大菩提心。一切眾生本有薩埵。為貪瞋癡煩惱之所縛故。諸佛大悲。以善巧智。說此甚深祕密瑜伽。令修行者。於內心中。觀白月輪。由作此觀。照見本心。湛然清淨。猶如滿月光遍虛空無所分別。亦名覺了。亦名淨法界。亦名實相般若波羅蜜海。能含種種無量珍寶三摩地猶如滿月潔白分明。何者。為一切有情。悉含普賢之心。我見自心。形如月輪。何故以月輪為喻。謂滿月圓明體。則與菩提心相類。凡月輪有一十六分。喻瑜伽中金剛薩埵至金剛拳有十六大菩薩者。」這說明一切有情於本質中,一切眾生於一心的本質中皆具有第九識無垢識(amala-vijñāna),即心月輪之形。換言之,本有的一部分清淨本性即真如(tathatā)・菩提(bodhi)乃「普賢大菩提心(Samantabhadrī-Mahābodhicitta)」,即眾生皆具備自覺、覺他之本質。其本躰極為微妙、不可思議。因此,在六道輪迴之迷惑世界亦不變,此乃俱足萬得的緣故。本有普賢佛母之德所孕育的一切有情眾生,自然有覺了,此謂一切眾生即使受邪說、錯誤所障最終皆能解脫,而可比喻為月之十六分之一。故知自性知心月為貪、嗔、痴之無明煩惱所障,如月光隱蔽,纔發菩提心觀自性之月即如月光皆現,而以月之十六分比喻為金剛秘密曼荼羅之十六尊代表「明(Vidyā)」之大菩薩(皆為女性),如下圖以「一切如來心祕密之十六尊女性菩薩」對應「從晦、朔至望之月的十六分」。

密教行者從內心中觀月輪,即所觀菩提心,如法觀法,求本來具有的菩提心,能夠清淨明暸,自心之心靈狀態猶如滿月(十五夜)的光明,遍滿虛空,光明遍一切處。我心猶如中秋名月(ちゅうしゅうのめいげつ)之光明遍滿一切,無分別地照耀萬物,此境地即是完全遠離能覺所覺得無覺了境界,名為清淨真理的世界(淨法界),月輪潔白喻法界無煩惱塵垢所染污,成就廣大無邊的智慧,如含藏一切珍寶的大海,月輪的光明普照天下,恆除夜闇,轉入四方,實相之智慧光明亦復如是,名實相般若波蘿蜜多海,能含藏種種無量珍寶,月輪無缺暇,比喻我們的福德智慧含藏珍寶。淨菩提心的開發,行三摩地,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所顯本心具足五智、十六尊菩薩(女尊)之三摩地智,諸德俱足無缺暇,如月輪圓滿,遠離無明,虛空無邊無所分別,月光圓照潔白分明。為什麼?一切有情眾生具足「普賢大菩提心(Samantabhadrī-Mahābodhicitta)」,觀自己心性形體如月輪。觀見一切眾生本有淨心,即與普賢佛母成為一躰成就大樂,法界為量,團圓潔白,如世間的滿月。

月輪四德:
一 、月輪光明遍照大地,生盲之類不得顯現,自證菩提亦復如是,凡夫二乘(聲聞、緣覺),生盲不能如實了知。
二、月輪光明照天下,恆除夜闇,轉入四方,實相智慧之光明亦復如是,由無明闇還涅槃常樂我淨之岸。
三、月輪清淨內外明徹,從本以來離諸塵垢,淨法界心亦復如是,本來清淨離諸惑染。
四、月輪清涼普潤世界,萬物養育群生,寶珠亦復如是,出來無量福德,長養一切群生。

《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藉日輪解釋「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台蓮華八葉院」內證不增不減之法性。以月輪解釋,顯月之十六分(從晦朔至十五),即十六大菩薩(女尊)之意。此論的本意即為,善惡迷悟諸識乃一念菩提心,理智一躰。故勝義菩提心、行願菩提心、金胎不二之三摩地菩提心,隨緣不變一念法界體性智。作如此觀想,觀照見本心,其湛然清淨圓滿分明。月輪之十六分配屬金剛秘密曼荼羅之十六尊女性菩薩,月能息除熱腦,十六尊女菩薩之大悲甘露對應月之十六分(從晦朔至十五),乃至十五夜滿月以甘露乳水哺育眾生成就大圓滿,普滿萬德。

月的梵語亦為「Soma」,這與長生不死甘露(Amṛta)乃是同義詞。印度奧義書云:「分髮美人兮!我心安立於明月!永生女主兮!使我毋至哀慟! 分髮美人兮!汝心造物主內存,我思我知此,使我毋至哀慟!分髮美人兮! 已得永生之樂娛, 由於造物之主神,有以入汝心而內存,永不至哀慟! 月光女神乎!汝之美乳,其酬我飲,助人克仇敵!蘇摩女神(Somā)兮!增永生之歡樂! 最上之光榮,汝於天安置。」《 大日經疏》云:「不生不死者是名甘露。世人以月能除毒熱煩惱同於甘露,故以為名。」又云:「遇天甘露而得飲之,即時不老不死,一切諸患疾苦無不除愈,身心清涼快樂得未曾有」成就極樂度母(Sukhasādhanī-Tārā)手持圓月即如如不死甘露(Amṛta)除去眾生一切痛苦給予未曾有大樂、極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