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慾女神迦摩(Avenger)是欲界第六天之魔王(Mārarāja),也就是欲界最高天「他化自在天主(Paranirmitavaśavartin-devarāja)」,他化自在天(Paranirmitavaśavartin)」即以「他人的快樂化作自己的快樂」,因此他化自在天之天主的快樂就是奠基在「欲界眾生能夠享受現實世界的快樂(Sukha)」,然而以「苦(duḥkha)」為真諦(satyá)的佛教卻主張現實世界是「無常、無樂、無我、無凈」,本質是「痛苦(苦諦)」,因此稱他化自在天為「魔(Māra)」,重視現實的密教則不是如此主張,如《理趣經》即是在他化自在天說會而為「大安樂不空三昧耶真實瑜伽」,令行者在現世即為「常、樂、我、凈」四波羅蜜多之境地。
欲界第五天則為化樂天,「化樂天」之梵語為「Nirmāṇarati」,由「Nirmāṇa」與「Rati」所構成的名詞,其中「Nirmāṇa」是變化、神奇地憑空創造、幻化的意思,而「Rati」是「適悅」、「快樂」、「性快感」,如理趣經所云:「適悅(Rati)清淨句是菩薩位(男女交合吟詠玩味舒適的快感,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因此「Nirmāṇarati(化樂天)」就是自己變化出享樂之事物,也就是在色、聲、香、味、觸接享受愉悅快感。職階是MoonCancer的泳裝之魔性菩薩「殺生院キアラ」,她的寶具『化樂天・蛟蛤曼荼羅』之名,就是取自欲界第五天「化樂天(Nirmāṇarati)」。
寶具『化樂天・蛟蛤曼荼羅』成為魔性菩薩的殺生院キアラ將眾生放在掌心玩弄。而這寶具則是其亞種。 雖說不及菩薩的靈基,但由於吃掉了可令人看到幻象的最頂級神獸·蜃,因此能夠在大規模範圍內實現異界化。 說得簡單點,就是殺生院大魔海。 將對象吸入蜃釋放的『幻之都』,消除現實與幻象的邊界,當對象墮落──也就是認為『即便是幻覺,只要充實就夠了』時,就讓他們皈依幻象(讓它們成為與幻象相同的存在階梯),令他們不再是現世的生物。 隨後,以保留這些猶如塵土的幻象也無用為由,面帶微笑地吹出一口氣,將曾是人類的存在連同幻之都一並消散。另外,化樂天是意味著『界』的詞語,而不是『神』。吃下了蜃的菩薩成了名副其實的欲界樂土。
『蛟蛤曼荼羅』之「蛟蛤」指的是中國傳說的「蜃」,傳說「蜃」是一種大蛤或是一種蛟,當「蜃(しん)」在海底吐氣時,她的氣息會讓人看見樓臺城市的幻覺,也就是海市蜃樓(日語:蜃気楼)的由來,在印度將海市蜃樓之光學現象稱為乾闥婆城、陽燄,殺生院書房中的繪本中寫道,「就是讓花街柳巷般的城市出現在地表,用幻之都、幻之快樂迷惑人類的存在吧,Svāhā Svāhā」。
對治「殺生院キアラ」的寶具『化樂天・蛟蛤曼荼羅』,就是要照見諸法實相的普眼蓮華,即《大日經》中以觀察幻、陽焰、夢、影、乾闥婆城、響、水月、浮泡、 虛空華、旋火輪這十種比喻來了見諸法實相,如陽焰(海市蜃樓),遠遠望去像一羣奔騰的野馬,像波濤洶湧的大海,但到近處一看,什麼也沒有,僅有的只是人們談論的名相罷了,看一切事物和現象也是這樣,性空假有;如乾闥婆城、海市蜃樓,遠望去樓閣亭台,人物車馬,燦然可觀,然而只能眼見,而無實有。如此,可知『化樂天・蛟蛤曼荼羅』的變化樂土只是依他起性(殺生院キアラ變現)的「假有」。
泳裝的愛慾女神迦摩之寶具『恋もて堕とすは愛果てなり(Māra Śūnyatā)』,將諸法實相的空性(Śūnyatā)解釋為火焰化作的空虛,這是寂靜無聲將一切燃燒融解的虛炎之黑暗。其實,圓成實性的「空性(Śūnyatā)」,並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空虛(abhāva)」與「黑暗(Kāla)」而是究竟真實的「妙有(subhāva)」。這樣的「妙有(subhāva)」就是日本密教所主張法界體性(dharma-dhātu-svabhāva)之六大(地、水、火、風、空、識),宇宙萬物的「基體」就是此法爾六大(地、水、火、風、空、識),這是哲學「物理主義(地、水、火、風、空)」與「心理主義(識)」的圓融。
FGO的宇宙女神Ishtar(宇宙凜)可說就是法界體性(dharma-dhātu-svabhāva)之六大的本身,如官方所言「女神」這個詞代表了『生命可以存活的宙域』,「生命可以存活」即代表心理(識大)而六大具足。宇宙女神Ishtar(宇宙凜)的填滿星辰擁有生命的宇宙,泳裝的愛慾女神迦摩的宇宙,則看似虛空、溶解的愛,除此以外,一無所有的地方,其實不然,如日本密教中的宇宙萬物的「基體」之空性(Śūnyatā)就是法界體性(dharma-dhātu-svabhāva)之六大(地、水、火、風、空、識),因此其中存在著妙有(subhāva)」,秘密莊嚴。
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