氾濫的「八岐大蛇」與旱魃的「Vṛtra」。
梵語「Vṛtra」是「烏雲、黑闇、阻礙者、隱蔽者」的意思。依《梨具吠陀》的記載,「Vṛtra」能堰水斷流,令雲隱而雨不降,不僅阻止雨從雲降,亦能困水於山,「弗栗多」如漂浮空中的烏雲,橫在空中,鎖住天上的河流,以致雨水降不下來,「Vṛtra」在天上專門在由雲至雨的過程中製造障礙,「Vṛtra」在地上則在「堰阻」河流、「抑止」且「管束」河流,「Vṛtra」即是引起旱魃的惡魔。
依照《梨具吠陀》的記載,「Vṛtra」將水源阻斷,將雨水鎖在空中,將河流困在高山中,人類苦不堪言,而向因陀羅(Indra)求救!因陀羅(Indra)於是狂飲蘇摩酒增強自身力量,手執由工巧神(Tvaṣṭṛ)打造的神器「金剛杵(Vajra)」降伏「Vṛtra」,將引起旱魃的惡魔「Vṛtra」斬殺,使水源如奔牛般湧流而出,解除大地的旱象,人們歡呼讚誦著摧破惡魔「Vṛtra」的因陀羅,那揮舞著金剛杵,震天動地的因陀羅神。
這段神話,以自然主義的神話詮釋,因陀羅征服「Vṛtra」的神話象徵久旱不雨後,逢烏雲密佈而雷電交加、終於沛然雨下,或是在山中湧出泉水等等。而在《梨具吠陀》也稱「弗栗多」為「Ahi」,梵語「Ahi」是「蛇」的意思,「弗栗多」即為「烏黑的巨蛇」,在《梨具吠陀》中對於「Ahi(蛇)」,總的來說是被視為邪惡的,雖然如此,至少仍認為其可懼的威力超越人類。
《梨具吠陀》予以神格化而有一種名為「深淵之龍(Ahi Budhnya)」的神格出現,屬於「空界(Antarikṣya)」的神靈,可說是蘊含雨水的大氣海洋「龍/蛇(Ahi)」,這裡的深淵(Budhnya)所指是「天空的深處」,由於「Vṛtra」是將雨水鎖在空中的「龍/蛇(Ahi)」,因此二者具有關聯系,有學者主張二者原本最初是同源的。深淵之龍(Ahi Budhnya)」守護天空之水即大氣海洋的「龍/蛇(Ahi)」然而並非是降雨之神,降雨之神是水天(Varuṇa),後來Varuṇa最終也同化為龍/蛇(Ahi),在《阿闥婆吠陀》裡,Varuṇa被稱為「蝮蛇」,特別是在《摩訶婆羅多》,Varuṇa被等同為蛇,在那裏,Varuṇa被稱為「海中之王」,在唐代密教的《大日經疏》記載「Varuṇa」是龍王(Nāgarāja),又記載於水中而得自在而名「水主」,身為大海龍王亦即「海中之王」。
另一方面,由於因陀羅以金剛杵摧破「Vṛtra」而帶來降雨,因此在印度神話中因陀羅也被奉為降雨之神了。話說,中華民國的台灣地區面臨旱災,在此也祈禱帝釋天早日以金剛杵調伏惡魔「Vṛtra」,令台灣島得以久旱逢甘霖,灌滿水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