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佛刀舎之佛畫師「 ヤマモトナオキ師」所造之「十一面觀音菩薩像」


佛刀舎之佛畫師「 ヤマモトナオキ師」所造之「十一面觀音菩薩像」。十一面觀音的梵名為「Ekādaśa-Mukha-Avalokiteśvara」,其中梵語「Ekādaśa-Mukha」為「十一面」的意思,梵語Mukha是「面」的意思,也代表一種面向,在《梨具吠陀》中宣稱天界(div)、空界(antarikṣa)、地界(pṛthivī)各有「十一尊天神」即為三重十一天神(合為三十三天神),因此「十一」代表主宰一個「界(Loka)」的天神(deva)的數目,此時主宰一個「界(Loka)」的十一尊天神即為「十一種面向」而構成十一面觀音的十一面,「Lokeśvra(世界主宰/世自在)」也正是「觀世音菩薩」的別名。

在《大林間奧義書》記載:「身中有十氣,與自我為十一,當期此有死之身離出,則使人哀泣;因使人哀泣,故謂之哀泣天(Rudra,rodayanti)。」這裡所說的「十氣」為「五知根(pañca buddhīndriyāni)」與「五作業根(pañca karmendriyāni)」:「五知根即五種能知之根──耳根(śrotrendriya)、皮根(梵 tvag-indriya)、眼根(caksur-indriya)、舌根(rasanendriya)、鼻根 (nāsikendriya),配予六大──耳根從聲唯生,與空大同類;皮根從觸唯生,與風大同類;眼根從色唯生,與火大同類;舌根從味唯生,與水大同類;鼻根從香唯生,與地大同類。五作業根即五種造作業之根。(一)舌根,言語作用。(二)手根,有執持作用。(三)足根,行步作用。(四)男女根,有性愛與生殖之作用。(五)大遺根,排泄之用。」。「自我」在此的意義是心(citta )、意(manas)、識(vijñāna),屬六大中的識大。五知根與五作業根構成的「十氣」加上「自我」即為「十一(Ekādaśa)」,十一面觀音的十一面也對應此「十氣」與「自我」。
綜合以上,以器世界而言表,「十一面觀音」的十一面代表主宰一個「界(Loka)」的天神(deva)的數目,代表「世自在」,代表宏觀之大宇宙的主宰;以有情的身心而言,「十一面觀音」的十一面代表「五知根」與「五作業根」以及「自我意識」,在印度宗教文化中,尤其是密教將有情的身心視為「具體而微的宇宙」即「小宇宙」,有情的身心做為一蓄勢待發的小宇宙, 不但具有豐富而充沛的真實意涵,更是整個宇宙終極原則的具體呈現。如此大宇宙與小宇宙皆由她的十一面呈現,開顯「宏觀的大宇宙」與「自我的小宇宙」一如不二。在日本密教即構成宏觀宇宙之終極存在的法爾六大(大宇宙)與我們身心的六大(小宇宙)是一如不二,而開顯即身成佛之理。

(智慧女神雅典娜・城戶沙織:「覺醒自身的小宇宙吧!」)
十一面觀音別名為『普門(Samantamukha)』, 「Samantamukha」就是「面向遍一切處」,對應《白騾奧義書》的『Sarvatomukha(面向一切)』, 如此闡述「這尊神遍及所有方面,既最先出生,又在懷胎中,既是過去生,又是未來生;站向眾人,面對一切」。 也就是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的大自在主,她是已生、也是將生;是過去、也是未來; 她與眾生密切,有慈悲大能觀照所有眾生,她的面容在一切處守護著眾生, 也就是以朝向各個方向的十一面做為表現,自在觀照而能隨時隨地救度正在遭受苦難的眾生, 對一切眾生有求必應的慈愛, 十一面是觀自在菩薩的觀音力(念彼觀音力)一種表現,如玄奘所譯《十一面神呪心經》中 觀自在菩薩即說「我有神呪心(Mantra-citta)名十一面,具大威力。」

十一面神呪心:『Namo ratnatrayāya namo ārya-jñānasāgara-vairocana-vyūha-rājāya tathāgatāya arhate samyaksaṃbuddhāya namaḥ sarva tathāgatebhyaḥ arhatebhyaḥ samyaksaṃbuddhebhyaḥ namo āryavalokiteśvarāya bodhisattvāya mahāsattvāya mahākāruṇikāya tadyathā: Oṃ dhara dhara dhiri dhiri dhuru dhuru itī-vāti. cale cale pracale pracale kusume kusuma. vare ili mili cili citi jāla mapanaya parama śuddha sattva mahākāruṇika svāhā』
觀自在菩薩說此十一面神呪心(Ekādaśamukha-Mantra-Citta)的因緣: 『欲利益安樂一切有情。除一切病故滅一切惡故。為止一切不吉祥故。為卻一切惡夢想故。 為遮一切非時死故。欲令諸惡心者得調淨故。有憂苦者得安樂故。有怨對者得和解故。魔鬼障礙皆消滅故。』

 (FGO的玄奘三藏)
在玄奘三藏所譯《十一面神呪心經》也說明此受持此神咒能於現實生活得到十種勝利: 「一者身常無病。二者恆為十方諸佛攝受。三者財寶衣食受用無盡。四者能伏怨敵而無所畏。 五者令諸尊貴恭敬先言。六者蠱毒鬼魅不能中傷。七者一切刀杖所不能害。 八者水不能溺。九者火不能燒。十者終不橫死。」 還有四種功德勝利:「一者臨命終時得見諸佛。二者終不墮諸惡趣。三者不因險厄而死。四者得生極樂世界。」 此十一面神呪心也被藏密稱為大悲咒(Mahā Karuṇā Dhāranī),十一面觀音以大悲隨逐有情, 以「四攝行(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不違眾生所求而方便引進菩提門,《理趣經》云「所謂妙適(Surata)清淨句是菩薩位」 此「妙適(Surata)」也是四攝行而不違背世間中的男女情慾愛染。 十一面觀音的十一之數也代表她圓滿十波羅蜜多(daśa-pāramitā):即(一)施波羅蜜(dāna-pāramitā),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二)戒波羅蜜(śīla-pāramitā),持戒而常自省。(三)忍波羅蜜( ksānti-pāramitā),忍耐迫害。(四)精進波羅蜜(梵virya-pāramitā),精勵進修而不懈怠。(五)禪波羅蜜(dhyāna-pāramitā),攝持內意,使心安定。(六)般若波羅蜜(prajñā-pāramitā),開真實之智慧,曉了諸法實相。(七)方便波羅蜜(upāya-pāramitā),以種種間接方法,啟發其智慧。(八)願波羅蜜( pranidhāna-pāramitā),常持願心,並付諸實現。(九)力波羅蜜(bala-pāramitā),培養實踐善行,判別真偽之能力。(十)智波羅蜜( jñāna-pāramitā),能了知一切法之智慧。超越十地法雲地而達十一地之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而不可思議的『妙覺』境地。
在日本密教之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中,十一面觀音位於代表妙成就的蘇悉地(Susiddhi)院,具有四臂,趺坐於蓮華上。她的左第一手持蓮華代表自性清淨法性,眾生本有自性清淨心,即本覺;左第二手持澡瓶,盛裝用來洗滌眾生所染污之客塵煩惱的大悲甘露水;右第二手持數珠,代表她精進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右第一手結施無畏印,她救濟愛撫一切眾生而施無畏。她於諸觀音尊中特為妙成就之尊,示現因地與果德成就,所以位列蘇悉地院,她的四臂亦可代表內證四智:「數珠手為大圓鏡智,金剛智斷煩惱,所以為調伏義。施無畏手代表成所作智,為息災義。蓮華手是普眼蓮華之妙觀察智,隱喻女陰之蓮華為人所愛,所以為敬愛義。澡瓶手代表以智水滋潤眾生乃平等性智,為增益之義。四智的總體為法界體性智,所以她為蓮華部五智圓滿之觀音尊。十一面觀音的種子字為『(hrīḥ)』或『(ka)』。 三昧耶形為「澡瓶(kundika)」,在印度文化中代表母體子宮,象徵生命之源與豐收富足,大悲甘露盛滿其中。

在日本密教的十一面觀音造像中,有兩臂、四臂、六臂不同的形象,其中六臂為表現拯救六道的大慈悲。

  •  十一面觀音降伏障礙主毘那夜迦

『密教(Shakta Buddhism)』的天部諸尊之一的『聖天(āryadeva)』即歡喜自在天(Nandikeśvara),原本在印度教「歡喜自在天(Nandikeśvara)」乃濕婆神(śiva)亦即「大自在天(Maheśvara)」的別名,他的愛妻雪山神女(Pārvatī)即大自在天后(Maheśvarī)則稱為「歡喜自在天女(Nandikeśvarī)」而為一對恩愛「夫婦神(Mithuna)」。

(如Pārvatī的司波深雪)
然而在『密教(Shakta Buddhism)』中歡喜自在天(Nandikeśvara)則成為大自在天夫婦之子象頭神Gaṇeśa之別名,他所擁抱的女尊則為觀自在菩薩,彼此相媾而成大歡喜,因此象頭神稱「歡喜自在天(Nandikeśvara)」,觀自在菩薩則被稱為「歡喜自在天女(Nandikeśvarī)」,在『女神教(Shaktism/Śāktaḥ)』並不以歡喜自在天稱呼擁抱女尊相媾的象頭神Gaṇeśa而是稱為「Ucchiṣṭa Gaṇapati」,其中『Gaṇapati』與『Gaṇeśa』皆為「群(Gaṇa)」的意思,大自在天夫婦之子象頭神因為率領大在天夫婦麾下的夜叉族(Guhyka/Yakṣa))、持明者(Vidyādhara)、鬼神(Būta)而名為「群主(Gaṇeśa/Gaṇapati)」,之所以為象頭(Gajānāna)的面貌則依《Skanda往事書》與《Matsya往事書》所述,雪山神女(Pārvatī)知道濕婆總喜歡在她洗澡時闖進捉弄愛撫一番,為了阻止丈夫的舉動, 於是雪山神女(Pārvatī)將沐浴中的油與油膏捏成人形在賦予生命,這樣創造了一個孩子, 還給他取了個名字「障礙之主(Vighneśvara)」以為可以將丈夫阻隔在外,安心洗澡。 但是濕婆神根本沒把這個障礙之主當一回事,直接砍掉他的腦袋。 因為這件事惹得愛妻雪山神女(Pārvatī)哭泣不已,因此濕婆神只好找一隻象頭修好他,由於象頭因此他又名為「Gajānāna(象頭神)」,並與愛妻雪山神女(Pārvatī)一同視為彼此的孩子,率領麾下的夜叉族(Guhyka/Yakṣa)、持明者(Vidyādhara)、鬼神(Būta)而為「群主(Gaṇeśa/Gaṇapati)」。又作為「障礙之主(Vighneśvara)」的象頭神也被印度人奉為一切障礙的征服者、自在主(Iśvara)而在通往精神完滿之路上勇為前鋒, 如同大象穿越叢林,障礙自在主清除各種迷誤和邪惡,如同大象拔起樹木、踏過溪流和池塘,因此又名Vināyaka,即除去一切障礙者,在漢傳佛經將「Vināyaka」音譯為「毘那夜迦」。

『密教(Shakta Buddhism)』中大自在天王與大自在天后之子毘那夜迦(Vināyaka)乃障礙一切之障礙神・常隨魔, 妨礙修行者之魔障,梵天、諸天龍王皆無法破除障礙,唯有觀自在菩薩能以廣大慈悲教化而攝伏此魔障,依唐代密教善無畏所翻譯的《大聖歡喜雙身大自在天毘那夜迦王歸依念誦供養法》以及不空所傳《毘那夜迦誐那鉢底瑜伽悉地品祕要》還有《真言密教的四部毘那夜迦法》:『記載觀世音菩薩化為以美麗天女之姿體接近毘那夜迦(Vināyaka), 毘那夜迦一見到天女,婬欲熾盛,便撲上前去。此時,天女立刻對毘那夜迦提出要求: 「如果真想抱我,希望你能皈依佛法,擔任護法神」。於是毘那夜迦便當下同意了美女的要求,得以與美女擁抱交合而得大歡喜, 因此歸順了佛法成為佛教護法神「歡喜自在天(Nandikeśvara)」,開釋以男女情慾愛染作為開悟的殊勝善巧方便法,金剛愛所云『奇妙自性清淨,隨一切愛染自然生;由於本來清靜離一切塵垢,所以只用愛染來調伏眾生』,這也是她悲憫眾生愛慾熾盛苦的肉身布施而為清淨無垢,即理趣經『所謂妙適(Surata)清淨句是菩薩位, 即男女兩性愛慾交合之範疇(句義)為自性清淨而為清淨蓮華觀音菩薩位,觀世音以自身美麗女性之軀調伏大荒神毘那夜迦(Vināyaka)彰顯此「般若波羅蜜多理趣」。又,不空所傳《毘那夜迦法》與熾盛愛慾毘那夜迦相媾之美女觀音為大悲心至極的十一面觀音,十一面觀音是為化「愛慾(rāga)」為「成就(siddhi)」的本尊,而擁抱女尊(觀世音菩薩)歸順『密教(Shakta Buddhism)』的毘那夜迦(Vināyaka)成為密教的護法神,排除修行者之障礙,也符合「Vināyaka」的梵語字義除去一切障礙者。

如前述在『女神教(Shaktism/Śāktaḥ)』稱擁抱女尊的象頭神為「Ucchiṣṭa Gaṇapati」,「Gaṇapati」是群主的意思,「Ucchiṣṭa」即密教「穢迹金剛」之「穢迹」梵語,如『密教(Shakta Buddhism)』中的「穢迹金剛」是除去汙穢的金剛夜叉明王,率領依切夜叉持明而擁抱女尊的「穢迹群主(Ucchiṣṭa Gaṇapati)」就是除去一切汙穢無明障礙的「夫婦尊(Mithuna)」,『密教(Shakta Buddhism)』中稱象頭神所擁抱之女尊為觀世音菩薩,在『女神教(Shaktism/Śāktaḥ)』則稱她為『覺性女神(Boddhi)』、『成就女神(Siddhi)』是象頭神Gaṇapati一切能力與能量的來源,也就是「性力女神( Śakti)」,在『女神教(Shaktism/Śāktaḥ)』的密續又稱她為「Hrī(自覺女神)」,『密教(Shakta Buddhism)』中觀自在菩薩的種子字「(Hrīḥ)」即是源於此梵語「(Hrī)」加上涅盤點「(ḥ)」,從此處也可以發現『女神教(Shaktism/Śāktaḥ)』與『密教(Shakta Buddhism)』之關聯。
金剛頂瑜伽密教解釋觀自在菩薩的種子字「(Hrīḥ)」表示「煩惱即菩提」,又於《理趣經》中「(Hrīḥ)」乃觀照諸法無染一切清淨法門眾色蓮花心明,所謂「譬如妙色蓮,處泥常清淨,貪瞋癡本性,無染亦如是。 所有一切法,應如是觀察,諸法本清淨,當滅諸煩惱。 常在諸三昧,成佛一切智,證如是法已,是名觀自在」,並將此梵字做以下解釋:『(Hrīḥ)』由『(ha):一切法因不可得,「慾」本清淨』、『(ra):一切法離塵,塵者所謂五塵,亦名能取所取二種執著,「垢」本清淨』、『(ī)一切法自在不可得,「法」本清淨』、『(aḥ):涅槃。由覺悟諸法本不生,「智」本清淨,即般若波羅蜜多清淨』所組成,即「自覺(Hrī)」世界之本性一切清淨,如《理趣經》之十七清淨句所云:
1.所謂妙適清淨句是菩薩位:男女交合絕妙恍惚之際,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2.慾箭清淨句是菩薩位:男女彼此的慾望如飛矢般訊速激烈地作用,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3.觸清淨句是菩薩位:男女的相互撫摸,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4.愛縛清淨句是菩薩位:對異性的愛與激烈的擁抱,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5.一切自在主清淨句是菩薩位:男女相擁而滿足,自世間的一切解脫,成為自由的主體,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6.見清淨句是菩薩位:心存慾望觀看異性,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7.適悅清淨句是菩薩位:男女交合吟詠玩味舒適的快感,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8.愛清淨句是菩薩位:男女之愛情,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9.慢清淨句是菩薩位:以身接受上述一切,因而生出自傲之心,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10.莊嚴清淨句是菩薩位:裝飾也是清淨菩薩境界。
11.意滋澤清淨句是菩薩位:男女彼此縱情思慾之喜悅,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12.光明清淨句是菩薩位:心滿意足而閃耀光芒,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13.身樂清淨句是菩薩位:身體的快樂,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14.色清淨句是菩薩位 :現實世界的萬物,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15.聲清淨句是菩薩位:現實世界的聲音,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16.香清淨句是菩薩位:現實世界的香氣,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17.味清淨句是菩薩位:現實世界的滋味,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之所以成就十七清淨出生句般若理趣,乃是因為般若波羅蜜多清淨,即『(aḥ)』所顯「智」本清淨,因此『(Hrīḥ)』成就一切法自性清淨,令世界之一切成為無漏善法,「蓮華部」即名「法部」。依唐密祖師善無畏阿闍黎翻譯的《大聖歡喜雙身大自在天毘那夜迦王歸依念誦供養法》(註:所謂雙身即梵語Mithuna,一對夫妻的意思)以及含光親受唐密祖師不空阿闍黎所傳之《毘那夜迦誐那鉢底瑜伽悉地品祕要》記載象頭神為大日如來乃至金剛手普賢之化身,擁抱女尊觀世音菩薩而成為除去一切障礙之大聖歡喜雙身大自在天,因此如《理趣經》所記載,金剛手普手聞十七清淨出生句般若理趣而不受一切蓋障、煩惱障、法障、業障,所有障難以及重罪皆被除去,就是此理。又不空阿闍黎所傳之《毘那夜迦誐那鉢底瑜伽悉地品祕要》中毘那夜迦生歡喜心雙身真言曰「oṃ  hrī  gaḥ svāhā」並解釋象頭神毘那夜迦所擁抱之女尊觀世音菩薩即為「(Hrī)」與『女神教(Shaktism/Śāktaḥ)』的密續(tantra)相應,性力密續即稱象頭神毘那夜迦所擁抱的性力女神名為「(Hrī)」即「自覺一切法清淨之女神」,而加上「(aḥ):即般若波羅蜜多清淨」,而得自性清淨法性真如。至於「gaḥ」則是象頭神毘那夜迦的種子字,原為常隨作障難之障魔,因擁抱女尊「Hrī」而成為消滅一切障難之雙身歡喜自在天,所以在日本密教的雙身歡喜自在天法中對女尊即觀世音菩薩之著重更甚於男尊象頭神毘那夜迦。在般若惹羯羅所撰的《聖歡喜天式法》稱象頭神毘那夜迦所擁抱之女尊名為「月愛天( Candrakāntā)」,其實就是『女神教(Shaktism/Śāktaḥ)』中的難近母(Durga)的一種型態,又名「Candrakaṇṭā」,乃難近母九尊之一。將『密教(Shakta Buddhism)』與『女神教(Shaktism/Śāktaḥ)』相互對照,可以發現互相對應之處,而女神信仰本就是西元前二千年前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之復興。

  • 日本密教的七觀音

日本密教七觀音乃是從天台宗的六觀音信仰發展而來,天台大師智顗的《摩訶止觀》裡, 闡述救濟六道眾生之大悲觀音、大慈觀音、獅子無畏觀音、大光普照觀音、天人丈夫觀音、大梵深遠觀音。 這六觀音分別配置在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等六道,各六道輪迴裡救度煩惱痛苦者。 這類型的六觀音,從十世紀到十一世紀初葉,分別誕生於法性寺、法成寺、比叡山惠心院等寺院。 十世紀時,藤原一門竄起,以往的名家相繼沒落。上層階級的人,因極度擔憂前世帶來的因果, 而使強調宿命論與無常論的厭世思想,籠罩整個時代。此厭世思想的具體表現就是佛教的六道輪迴, 特別加添地獄恐怖場面的描述,拯救六道輪迴的六觀音信仰在此厭世代因此廣受崇信。 然而大悲以下的六觀音,名號教不為人熟悉,經典出處也不明。 為了發揚真言宗密教與天台宗密教競爭的意義,而在真言宗小野流的實力者, 又名雨僧正的仁海努力之下,重新編輯廣為人知的密教傳承觀世音,也就是十一面觀音、千手觀音、 如意輪觀音、馬頭觀音、准胝觀音、聖觀音等六体觀世音菩薩。真言宗六觀音信仰蔚為風行, 天台宗密教也採用此組合,然而將不空羂索觀音取代准胝觀音。 如此誕生於平安時代中期並因宗派之不同而分為兩種版本的六觀音, 之後演變成綜合東密與台密兩派的六觀音而形成:千手觀音、聖觀音、如意輪觀音、十一面觀音、 馬頭觀音、不空羂索觀音、准胝觀音等七尊觀音,就是佛母摩耶山忉利天上寺本堂安奉的七觀音。

  • 神佛習合──十一面觀音與太陽女神天照大神為同一女尊

日本神佛習合將「十一面觀世音菩薩」與「太陽女神天照大神」奉為同一女尊,日本真言密教將「十一面觀音」對應天台大師智顗的《摩訶止觀》的「大光普照觀音」而成為她的別名。另一方面,漢傳佛教將日天視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成書於天正九年(1581)年的《 泊瀬深秘之事》即記載太陽女神天照大神告諭之言:『我本秘密大日尊,大日日輪觀世音,大日日輪日天子,觀音應化日天子,日天權跡名日神,此界能教大悲心,所以示現觀世音』,說明觀世音菩薩為太陽女神天照大神的慈悲示現,她又應化為佛教的『日天』。

(繪師ヤマモトナオキ所畫的太陽女神天照大神)
又上述記載「十一面觀音降伏障礙主毘那夜迦」的密教經文傳入日本後,將此大荒神毘那夜迦視為大鬧高天原的素戔鳴尊,十一面觀音就是以愛調伏「素戔鳴尊」的「太陽女神天照大神」,所謂以愛調伏作為親姊的「太陽女神天照大神」與弟神「素戔鳴尊」共同誓約生子的日本神話。

佛刀舎之佛畫師「 ヤマモトナオキ師」所造之「十一面觀音菩薩像」,雙乳豐滿、妙身妍麗、光華明彩,乃與太陽女神天照大神習合為同一女尊,左手持代表眾生心的未開敷蓮華,面容慈愍關愛眾生,俱足十一面,全方位救度一切有情,她的密號為「變異金剛」或「慈愍金剛」,真言:『oṃ mahā-karuṇika svāhā( 皈命大悲尊 成就)』 、『oṃ loke jvala hrīḥ (皈命 世間 光明 蓮華自性清淨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