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華人信仰的觀音媽


觀音母・白衣觀世音菩薩與妙善公主
大中華地區乃至日本信仰的觀世音菩薩以觀音母・白衣觀世音(Pāṇḍara-vāsinī)為本尊,她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的「蓮華部母、蓮華部主(Padma-Kuleśvarī)」,白衣觀音的信仰隨著八世紀密教經典的漢譯為華人所信仰,在中國有數座以她為本尊的觀音道場,其中以創建於十世紀的杭州上天竺寺最為著名,此寺創建由來有個著名的白衣觀音傳說,據傳吳越國王錢穆夜夢白衣女子告訴他,只要心存慈悲,她就會保佑錢穆及他的子孫, 並且說過了二十年的時間,便可在杭州天竺山找到她。 及至錢氏登基成國王後,又再度夢見同一女子, 此時, 她要求一個立足地,如果錢穆應允, 便成為吳越國的守護女神。於是錢氏到天竺山, 接著發現山上供奉著白衣觀音,他則資助寺院, 重建成「天竺看經院」,此乃天竺寺的前身, 為全國観音信仰裡,最重要的一個朝聖中心, 觀音母・白衣觀音也在此成為所有観音的本尊。
十世紀中葉,不獨南方地區盛行白衣觀音,在北方遼國也盛傳白衣觀音的信仰。《遼史》裡說白衣觀音住在長白山上,在那山上,鳥獸都是白色的,且沒有人會傷害牠們。據說契丹第二代皇帝德光曾在夢中見到身著白衣的美麗女神,此女神就是後來德光在幽州所見的大悲菩薩,即千手觀音。

在唐密之後,十世紀宋代密教又傳入許多金剛頂瑜伽的白衣觀音儀軌外, 並且還有全為女尊(包括女性之觀世音菩薩)的金剛秘密曼荼羅的經典也正式翻譯出來, 學者考究這些宋密之經軌後來也流傳至民間影響宋代道教與民間宗教,身為密教女尊的觀世音菩薩成為中國人心目中最平易近人的女神,靈驗事蹟不勝枚舉,到了西元十一世紀時,宋神宗時的侍郎編知白蒐集了觀音從古到今的靈驗事蹟,寫成了《觀音感應集》四卷流傳於後世,便是源於白衣觀世音菩薩治病的神蹟。有一回邊知白從京師到江西臨川,途中因暑熱生病,他夢見一位白衣女子拿水從他的頭頂灑下,令他從頭到腳頓感清涼,醒來後,病就完全好了。從此他發願要廣傳觀音的慈悲,因而寫成了《觀音感應集》。

又,華人普遍信仰的觀世音菩薩乃基於『妙善公主成道為大悲千手千眼觀世音的本生譚』而來,今天農曆二月十九日的「觀音媽生」,也就是『妙善公主』的生日。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亦名大悲觀世音菩薩,妙善公主證道成大悲觀世音菩薩的本生故事,乃是唐聖曆(西元六九九年)於長安終南山靈感寺, 天神向道宣律師講述妙善證道成大悲觀世音菩薩的本生故事, 釋道宣令其弟子釋義常載錄此故事,傳刻於河南汝州香山上的香山寺中, 到了北宋元符二年(西元1099年),通義大夫同知樞密院蔣之奇(西元1031-1104)聽聞香山寺方丈懷晝所述, 將此妙善公主故事潤色撰文作『香山大悲菩薩傳』,由書法名家蔡京(西元1046-1126)書寫,刻於石碑之上, 這就是河南汝州香山寺所立『香山大悲菩薩傳』碑的由來, 不久後於北宋崇寧三年(西元1104年)由杭州西湖上天竺寺僧道育刻『香山大悲成道傳碑』, 杭州西湖上天竺寺所祭祀主尊為密教的女尊白衣觀音菩薩,於是妙善公主與觀音母白衣觀音習合為同一女尊。
妙善公主的聖地河南汝州香山寺,在開封落入金人之手後逐漸式微, 杭州於西元1138年南宋首都,西湖上天竺寺成為當時觀音信仰的朝聖中心, 將妙善公主故事廣泛流傳民間的《香山寶卷(觀世音菩薩本行經簡集)》就是出自西湖上天竺寺普明禪師之手
白衣觀音道場:浙江杭州上天竺寺 & 妙善公主成道:河南香山寺
 
建立於十世紀的白衣觀音道場之浙江杭州上天竺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每年從農曆過年以後到清明節為止,前往上天竺寺的香客絡繹不絕,大多來自江蘇南部和浙江北部,如蘇州、宜興、無錫和湖州。在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誕辰之前夕,會湧入三十萬進香人潮。在香客中有些熟悉觀音故事的女人被稱為『活菩薩』,那些故事都是源自寶卷的傳說,其中最重要的是《香山寶卷(觀世音菩薩本行經簡集)》,他們集體在寺中大殿白衣觀音像前唱頌這些故事,領頭者敲著木魚和銅鈸,其他人就跟著她唱,已表示虔誠。
 
 妙善公主成道之故事起源地香山寺位於河南汝洲,如今在寶豐縣城東約十五公里的大小龍山之間,傳說是妙善公主即女身成佛的地方。香山寺修建於唐朝,到宋朝時香火尤其興盛,近代以後。香山寺的建築大多被戰亂和革命所毀,但仍藏有大量石碑,包括大書法家蔡京的石刻書法。而且,在香山寺的「大悲觀音塔」底下,據說埋藏著妙善公主成道肉身的舍利子。
南印度觀世音菩薩道場「普陀洛迦山」與中國浙江舟山群島之觀音道場「普陀山」
根據《華嚴經・入法界品》記載,觀世音菩薩的殊勝道場在普陀洛迦山,普陀洛迦為梵語Potalaka的音譯,意譯為光明山、海島山、小花樹山、小白花樹山,為現今南印度帕帕納薩姆山(Papanasam),位於蒂魯內爾維利(Tirunelveli)縣境內,現在為信仰「Ādi Parāśakti(本初最高性力女神)」即「Pārvatī(雪山神女)」、「Durgā(難近母)」之勝地。


中國在十世紀後於浙江舟山群島建立觀音道場「普陀山」,此聖地原名為「梅岑山」,日後成為觀音到場與宋代成書的《佛祖統紀》所載日本僧慧鍔與不肯去觀音之故事有關。根據此書記載唐朝大中十二年(西元八五八年),日本僧慧鍔,禮五臺山得觀音像,道經四明準備歸國,船經過「舟過補陀山附著石上不得進。眾疑懼禱之曰:『若尊像於海東機緣未熟,請留此山,舟即浮動』。」於是慧鍔「乃結廬海上以奉之今山側有新羅將鄞人聞之。請其像歸安開元寺,今人或稱五臺寺,又稱不肯去觀音。」這就是聞名於中日韓等東亞地區的「不肯去觀音」之典故。之後傳聞某個異僧,持嘉木製五台寺,彷刻這尊觀世音菩薩像,像成之後,異僧突然不見,乃「乃迎至補陀山」。此即浙江舟山群島觀音道場之由來,然而唐代時此聖地稱「梅岑山」而為眾多觀音道場之一,改稱為「普陀山」則是十世紀後之事,之所以將浙江舟山群島原名為「梅岑山」的觀音道場,奉為觀世音菩薩之根本道場而稱「普陀山」,這是因為舟山群島乃閔浙文化的交融區域,除浙人外,有許多原籍福建的移民,且閩浙文化接近,兩地都流行母親崇拜,因此浙江舟山群島觀音道場即成為慈母觀音菩薩的根本道場而稱「普陀山」。源自河南香山寺的妙善公主故事《香山大悲菩薩傳》在西湖上天竺寺普明禪師改寫成《香山寶卷(觀世音菩薩本行經簡集)》即述及浙江舟山群島的觀音道場「普陀山」,隨時代演化妙善公主成道聖地從香山寺演變至浙江的「普陀山」。
 

日本學者澤田瑞穗比對考校不同時代版本的「妙善公主故事(觀音傳)」,主張香山寺妙善觀音在宋代其由來自河南汝洲的香山寺之大悲觀音(千手觀音),接著被移植至杭州的上天竺寺白衣觀音,後來又演變成浙江舟山群島的觀音道場「普陀山」,到了清代則主要以浙江舟山群島的普陀觀音為主,因此如台灣的觀音信仰就以為妙善公主成道處是在浙江舟山群島的普陀山。

參考書目
《印度密教》,薛克翹,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ISBN 978-7-5202-0091-2
《密教の神々 その文化史的考察》,高野山宝善院住職佐藤任,平凡社,ISBN978-4582766738
《觀音與海洋-明代東南沿海的觀音信仰》,陳玉女,佛光,ISBN978-957-457419-3
《流動的女神-觀音與媽祖》,侯昆宏,佛光,ISBN978-957-457418-6
《觀音菩薩的故事》,清‧曼陀羅室主人,好讀,ISBN:978-986-178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