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1200000Hits

由於 

以「彼女は高天に祈らない」的高天原女王アマテラス作為紀念 (笑)。

依據日本神話所謂あまてらす(天照)也就是「照臨天國」而為高天原 (たかあまのはら)之女王(かんろみ),

本質為「日神(ひのかみ)」號為「大日孁貴(おほひるめのむち)」即「尊貴偉大的太陽女神」,

根據日本書記,她是作為「天下之主(あめのしたのきみ)」而誕生。

由於光華明彩(ひかりうるはしき),照徹於六合(くに)之內,為靈異(くすびにあやしき)之女神(めがみ),

因此被認為不宜長久居住在地上,應該立即送上天,授權治理天上之事,

亦名「天照大日孁尊(あまてらすおほひるめのみこと)」 、「天照大神(あまてらすおほみかみ)」。

伊勢神宮內宮皇大神宮之主祭神即是「天照大神」。

《日本書紀 》天孫降臨之段落則記載照大神手持寶鏡(たからのかがみ),授天忍穗耳尊而祝之曰:

「吾兒,視此寶鏡,當猶視吾。可與同床共殿,以為齋鏡(いはひのかがみ)。」

也就是將寶鏡視同太陽女神天照大神,同床共殿,奉於宮殿中齋祭。

這面寶鏡就是八咫鏡,然而傳到第十代崇神天皇(西元前97年-前30年),因「畏其神威共住不安」,

將「天照大神」托附給自己的女兒豐鍬入姬命至倭笠縫邑,立磯堅城神籬祭祀。

一說倭笠縫邑即現在三輪山大神神社之攝社-「檜原神社」。

到了第十一代垂仁天皇,「天照大神」離開豐鍬入姬命,託付予垂仁天皇的女兒倭姫命,

倭姫命尋找讓天照大御神鎮坐的地方,從大和國經過伊賀、近江、美濃、尾張諸國,進入伊勢。

這時,倭姫命接到天照大御神的神諭「是神風伊勢國 則常世之浪重浪歸國也 傍國可怜國也 欲居是國」,

於是在伊勢國建立祭祠,並於五十鈴川上游建立齋宮,稱為「磯宮 (いそのみや)」。

此地就是天照大神初次從天而降之處,即為伊勢神宮(內宮)之由來。

伊勢神宮正式名稱為「神宮」且涵蓋125社。

內宮外宮即「正宮」,別宮(內宮十宮、外宮四宮)、攝社(內宮二十七社三十三座、外宮十六社十七座)、

末社(內宮十六社十六座)、所管社(內宮三十三社三十座、外宮四社四座、別宮所管社八社)。

所謂「神宮」是伊勢灣岸的三市三郡(伊勢市、鳥羽市和松阪市;度會郡、志摩郡和多氣郡)、

內外兩正宮和125社的總稱。

神宮的核心「正宮」則是位於五十鈴川上游的皇大神宮(內宮),以及位於山田原的豐受大神宮(外宮)。

兩座正宮相距6公里遠,各自擁有將近100公頃的廣大神域。

伊勢神宮每二十年就會舉行式年遷宮,是神宮乃至國民的重要神事,為把神座遷移至新宮的祭祀儀式。

《遷宮例文 》言道,伊勢二所天神宮二十年一度的遷宮是「皇家第一要事、神宮無雙的大業」。

日本神道學者認為,遷宮不僅僅是出於營造新殿的需要,其主要目的在於,

通過此舉再現古而又新的「神道精神」,以使「民族生命根源」的神宮永保神威和力量。

式年遷宮始於持統天皇朝(686年-697年),690年內宮首次遷宮,692年外宮舉行遷宮祭。

直至今年已舉行62次。在律令制度下,朝廷任命神宮使等,所需費用由神宮領地稅支付,

不足部分國稅補充。平安時代以後一切由國庫負擔。

中世以來戰亂不止,式年遷宮也因此中斷一百三十餘年。

16世紀中葉,內外兩宮相繼恢復並形成20年一次的定規。明治時代的式年遷宮費用仍用國家支付。

1953年舉行戰後首次的遷宮,由神社神道界、諸宗教團體和國民的贊助而完成。

1973年尊天皇敕准神宮遷宮完全由神宮大宮司經辦,從此式年遷宮成為神宮自身的宗教行事。

其他關於伊勢神宮之介紹與遷宮可見底下影片,字幕為對岸中國的簡體字(還請斟酌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