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中國古代民間的中元節與日本的中元盂蘭盆會之異同

關於古代中國民間的中元節習俗,則以宋代東京夢華錄所載「中元節」為例,

其曰:

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先數日,市井賣冥器:靴鞋、幞頭帽子、

金犀假帶、五綵衣服,以紙糊架子盤遊出賣。

潘樓并州東西瓦子亦如七夕,要鬧處亦賣果食、種生、花果之類,及印賣《尊勝目連經》。

又以竹竿斫成三腳,高三五尺,上織燈窩之狀,謂之「盂蘭盆」,掛搭衣服冥錢在上焚之。

构肆樂人,自過七夕,便般「目連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觀者增倍。

中元前一日,即賣練葉,享祀時鋪襯卓面。

又賣麻穀窠兒,亦是繫在卓子腳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

又賣雞冠花,謂之「洗手花」。十五日供養祖先素食,

纔明即賣穄米飯,巡門叫賣,亦告成意也。

又賣轉明菜、花花油餅、餕豏、沙豏之類。城外有新墳者,即往拜掃。

禁中亦出車馬詣道者院謁墳。

本院官給祠部十道,設大會,焚錢山,祭軍陣亡歿,設孤魂之道場。

 縱觀上述,日本與中國兩國的共通點,大致可歸納如下:

一、祭台的設置,日本古昔的習俗是在祭桌上鋪上菰草席,中國宋代的民間習俗則是用「練葉」鋪襯桌面。

二、祭拜場所的佈置,日本古時習俗有在戶外插四支竹子,以民俗觀點來解釋,

此應是做「祖霊」的「憑依」之用,

對此宋代的民間習俗則是以「竹竿斫成三腳,高三五尺,上織燈窩之狀,謂之盂蘭盆」。

三、中元盂蘭盆的祭祀意義,日中兩國都含有謝秋成豐收之意。

如日本的盂蘭盆祭供品必以麵類、以及用胡瓜和茄子作成的牛、馬等,



據日本民俗學家的解釋,是含有麥子的收穫祭之意。

對此,宋代的習俗則是「・・・又賣麻穀窠兒,亦是繫在卓子腳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

四、有關供品,兩者具以素食供奉,如東京夢華錄載說「十五日供養祖先素食」等語。

其他,如供盆花、赴盆地祭拜、供養超度孤魂等等細節,都是兩國雷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