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本初佛母普賢佛母

 
普賢佛母的梵名「Samantabhadrī」是由「Samanta(『普」即「平等遍一切處」)」與「bhadrī(『賢』即「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所構成的之「女性名詞」,即名為「普賢(Samantabhadrī)」之女尊,在漢譯經典稱她為「普賢佛母」,她是「本初佛母(Ādi-buddha-mātṛ)」,代表「菩提心」、「明光心」、「自性清淨心」、「無垢識」、「般若波蘿蜜多」、「大圓滿」、「真如」、「空性」、「法性」、「覺性(佛性)」、「如來藏」。其中「如來藏」是指「一切有情皆孕育在佛母的胎藏(子宮)之中」的意思,意謂「眾生自身被佛母所孕育,自己被藏在佛母的大宇宙之中」,不僅如此,「她也存在一切眾生自身之中」也就是眾生皆有的「覺性(佛性)」而為一切眾生的「真我」。「普賢佛母」就是將一切包藏在胎藏之中的佛母(buddha-mātṛ),同時她也存在宇宙萬有(即一切法)之中,她就是一切法之「法性」(dharmatā)也就是「真如」(tathatā)。
本初佛母普賢佛母是出生三世一切諸佛的法身佛母,她是無有拘束的覺性之力、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的見地以及大中觀、大手印、大圓滿,偈云:「究竟真如般若智,不生不滅如虛空,妙觀察智所行境,三世佛母尊行禮」

(普賢佛母之佛像)
依無上瑜伽密教,「金剛瑜伽女」中乃是「金剛總持母(Vajradharī)」的教令輪身,本初佛母金剛總持母,又名金剛傲女(Vajragarvā),她的驕傲乃「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三界皆苦我當安之」而為三界自在主。 金剛總持母與普賢佛母的關係,依日本密教之三輪身(自性輪、正法輪、教令輪)而言,普賢佛母是自性輪,金剛總持母則是正法輪,又教令輪之金剛瑜伽女等同於「金剛亥母」(Vajravārāhī)、「無我佛母」(Nairātmyā)、「一切母」(Viśvamātā)等等。
「普賢佛母」作為「普提心」亦稱為「普賢大菩提心」(Samantabhadrī-Mahābodhicitta),在日本密教的《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闡明菩提心之形相為勝義(paramārtha)、行願(cari-praṇidhāna)、三摩地(Samādhi)之三門分別,其中三摩地(Samādhi)乃是密教勝顯教的「即身成佛(父母所生身,速得大覺位)之法」,之所以能即證無上菩提,是因為眾生本來就住「普賢大菩提心(Samantabhadrī-Mahābodhicitta)」,這是一切眾生本有薩埵,薩埵乃梵語「Sattva」的音譯,乃『數論』的三德之一,「Sattva」在『數論』中具有「光明」、「輕鬆自在」、「大樂」、「覺性」之性質,密教即以「一切眾生本有薩埵(Sattva)」來闡釋眾生本有「佛性」、「明光心」。然而,眾生本有之佛性卻被貪、嗔、痴煩惱所束縛,因此一切如來以方便善巧的智慧,解說甚深的秘密瑜伽──「三摩地(Samādhi)」,令眾生開發自性清淨心中的本有「普賢大菩提心(Samantabhadrī-Mahābodhicitta)」,即《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所云:「三摩地者。真言行人如是觀已。云何能證無上菩提。當知法爾應住普賢大菩提心。一切眾生本有薩埵。為貪瞋癡煩惱之所縛故。諸佛大悲。以善巧智。說此甚深祕密瑜伽。令修行者。於內心中。觀白月輪。由作此觀。照見本心。湛然清淨。猶如滿月光遍虛空無所分別。亦名覺了。亦名淨法界。亦名實相般若波羅蜜海。能含種種無量珍寶三摩地猶如滿月潔白分明。何者。為一切有情。悉含普賢之心。我見自心。形如月輪。何故以月輪為喻。謂滿月圓明體。則與菩提心相類。凡月輪有一十六分。喻瑜伽中金剛薩埵至金剛拳有十六大菩薩者。」

一切有情於本質中,一切眾生於一心的本質中皆具有第九識無垢識(amala-vijñāna),即心月輪之形。換言之,本有的一部分清淨本性即真如(tathatā)・菩提(bodhi)乃「普賢大菩提心(Samantabhadrī-Mahābodhicitta)」,即眾生皆具備自覺、覺他之本質。其本躰極為微妙、不可思議。因此,在六道輪迴之迷惑世界亦不變,此乃俱足萬得的緣故。本有普賢佛母之德所孕育的一切有情眾生,自然有覺了,此謂一切眾生即使受邪說、錯誤所障最終皆能解脫,而可比喻為月之十六分之一。故知自性知心月為貪、嗔、痴之無明煩惱所障,如月光隱蔽,纔發菩提心觀自性之月即如月光皆現,而以月之十六分比喻為金剛秘密曼荼羅之十六尊代表「明(Vidyā)」之大菩薩(皆為女性),如下圖以「一切如來心祕密之十六尊女性菩薩」對應「從晦、朔至望之月的十六分」。
密教行者從內心中觀月輪,即所觀菩提心,如法觀法,求本來具有的菩提心,能夠清淨明暸,自心之心靈狀態猶如滿月(十五夜)的光明,遍滿虛空,光明遍一切處。我心猶如中秋名月(ちゅうしゅうのめいげつ)之光明遍滿一切,無分別地照耀萬物,此境地即是完全遠離能覺所覺得無覺了境界,名為清淨真理的世界(淨法界),月輪潔白喻法界無煩惱塵垢所染污,成就廣大無邊的智慧,如含藏一切珍寶的大海,月輪的光明普照天下,恆除夜闇,轉入四方,實相之智慧光明亦復如是,名實相般若波蘿蜜多海,能含藏種種無量珍寶,月輪無缺暇,比喻我們的福德智慧含藏珍寶。淨菩提心的開發,行三摩地,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所顯本心具足五智、十六尊菩薩(女尊)之三摩地智,諸德俱足無缺暇,如月輪圓滿,遠離無明,虛空無邊無所分別,月光圓照潔白分明。為什麼?一切有情眾生具足「普賢大菩提心(Samantabhadrī-Mahābodhicitta)」,觀自己心性形體如月輪。觀見一切眾生本有淨心,即與普賢佛母成為一躰,法界為量,團圓潔白,如世間的滿月。
《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藉日輪解釋「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台蓮華八葉院」內證不增不減之法性。以月輪解釋,顯月之十六分(從晦朔至十五),即十六大菩薩(女尊)之意。此論的本意即為,善惡迷悟諸識乃一念菩提心,理智一躰。故勝義菩提心、行願菩提心、金胎不二之三摩地菩提心,隨緣不變一念法界體性智。作如此觀想,觀照見本心,其湛然清淨圓滿分明。月輪之十六分配屬金剛秘密曼荼羅之十六尊女性菩薩,月能息除熱腦,十六尊女菩薩之大悲甘露對應月之十六分(從晦朔至十五),乃至十五夜滿月以甘露乳水哺育眾生成就大圓滿,普滿萬德。

識大
「普賢佛母」代表法界體性六大之識大。

「識大」的種子字為梵字『(Hūṃ)』代表『我覺』,其「因」位名識,果位名「智」亦為「無垢識(amala-vijñāna)」,智即「覺(Bodhi)」,「識」有了知之性質,有判斷或是決斷之作用,能以種種形為形,種種色為色, 同時「識」有摧破煩惱障礙之用,『(Hūṃ)』亦有『摧破』的意思,因此作為「識大」的種子字。
在金剛界曼荼羅中『(Hūṃ)』為金剛部之部母・金剛波羅蜜亦名法金剛女的種子字,代表「菩提心」與摧破一切煩惱障礙的「能破」的意思。在《理趣經》中『(Hūṃ)』字為「一切金剛三摩耶心」即一切堅固不壞金剛本誓願心,依唐密祖師不空三藏所說明,『(Hūṃ)』具四種輪,也就是《金剛頂經》所開顯之四部曼荼羅──屬於金剛部的<金剛界品>之六種曼荼羅、屬於寶部的<降三世品>之十種曼荼羅、屬於蓮華部的<遍調伏品>之六種曼荼羅、屬於羯磨部的<一切義成就品>之六種曼荼羅。以<金剛界品>之六種曼荼羅為四部曼荼羅之本質的綜合內容為基礎,<降三世品>之十種曼荼羅為金剛界對為煩惱的眾生顯現聖怒(krodha)予以調伏而金剛灌頂攝入,<遍調伏品>之六種曼荼羅闡明調伏煩惱,世界之本性皆清淨,故不捨慾望,若善於控制,一切皆成清淨,將生命(繁衍)的能量用於建設金剛界,<一切義成就品>之六種曼荼羅開顯降伏煩惱的忿怒,調伏煩惱時,我人本性的如意珠寶之心顯現,證得大空妙樂世界,而這不外是體證金剛界,是體證法界體性智之悟者。吽音叱咤度母即以此『(Hūṃ)』所具四種輪(四部曼荼羅)的密義,鉤召、調伏、攝受一切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