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萌え仏】聖摩訶迦哩


由繪師delica所造的「聖摩訶迦哩像」。「聖摩訶迦哩」的梵語為「Ārya-Mahākāḷī」,在唐密祖師不空三藏在《普遍光明清淨熾盛如意寶印心無能勝大明王大隨求陀羅尼經》譯名為「聖摩訶迦離」而在宋代法賢三藏所翻譯的《佛說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則將梵語「Mahākāḷī」譯名為「摩賀哥里」。梵語「Mahākāḷī」的「Mahā」是「大」的意思,「kāḷī」則是有「時間」、「黑色」、「毀滅」、「夜晚」等意思,因此中文通常意譯「kāḷī」為「時母」、「黑女神」。「摩訶迦哩(Mahākāḷī)」是偉大的女神「迦哩(kāḷī)」的尊稱以及對於她作為「大黑神(Mahākāla)」的一切能力來源也就是「性力(Śakti)」時的尊名,「摩訶迦哩(Mahākāḷī)」代表「本初最高性力(Ādi Parāśakti)」是無處不遍、三世(過去、現在、未來)、無礙、普遍一切時空妙善。「迦哩(kāḷī)」作為「時間」的女神即「時母(kāḷī)」擁有「Kālikā(時節、時間)」以及「Kāleśvarī(時自在)」之別名。

Cāmuṇḍā、Kālarātrī
在女神教(shaktism)中「迦哩(kāḷī)」是十尊「大智慧女神(Mahāvidyā)」之一,梵語「Mahāvidyā」也可意譯為「大明母」乃轉「無明(Avidyā)」為「明(vidyā)」之勝慧女尊。依《女神的榮光(Devi Mahatmya)》的記載「難近母(Durgā)」面對阿修羅「Cānda」與 「Muṇda」率領之惡魔大軍而怒容皺眉(Bhrukuṭi),從中出現怖畏大女神「時母(kālī)」,摧破一切魔障的「時母(kālī)」的成功斬下「Cānda」與 「Muṇda」的頭顱消滅惡魔後,「難近母(Durgā)」對「時母(kālī)」說:『由於妳誅滅了「Cānda」和「Muṇda」,此後世人將稱妳為「Cānda」和「Muṇda」的誅滅者──「Cāmuṇḍā(Cāmuṇḍī)」。』因此,「迦哩(kāḷī)」與「Cāmuṇḍā(Cāmuṇḍī)」視為同一女神,而「Cāmuṇḍā(Cāmuṇḍī)」乃女神教的八母神(AśṭaMātṝkā)之一尊。此外,「迦哩(kāḷī)」也視為與難近母的九個化身『Navadurgā(九難近母)』之一的「Kālarātrī(黑闇天)」為同尊,她是九難近母最為恐怖與忿怒的形式,具有四臂面目兇惡暴怒,她是毀滅之闇夜、吞噬時間與死亡乃超越時間的『實體(bhūta-Tathatā)』。

Mahāvidyā
在女神教的《大薄伽梵往世書》中濕婆(Śiva)對仙人那羅陀(Nārada)開示「大明母(Mahāvidyā)」的崇高與偉大。書中寫道,大自在女神難近母(Durgā)化身為生主Dakṣa的女兒「Satī」,「Satī」日後嫁給「濕婆(Śiva)」,成為「濕婆(Śiva)」的妻子。一日,Dakṣa舉行大祭卻未邀女婿濕婆與女兒Satī參加,Satī雖然未被獲邀,但是她認為自己作為女兒赴父親的祭祀是天經地義的事。於是她猶如一位恭順的印度妻子,低聲下氣而再三請求丈夫允許她去,然而濕婆非但不允許她去,反而對她橫加指責。「Satī」不禁勃然大怒,她嘴唇顫抖,目噴烈焰,猶如劫末(末世)的大火。緊接著,「Satī」又張開巨口,齜出獠牙,放聲狂笑。濕婆嚇得緊閉雙目,觳觫不已,扭過臉去。當濕婆因為恐懼而極其艱難地睜開眼睛時,卻看到一個令他毛骨悚然的形象,只見「Satī」赤身裸體,披頭散髮,吐出舌頭。她具有四臂,體色黝黑,大汗淋漓,骷髏環為頸飾,發出可怕的吼聲。她頭上有一輪新月,頂冠燦若朝陽。就這樣,她的形象怖畏,光芒四射,咆嘯著立于濕婆面前。濕婆驚慌失措,扭頭四處奔逃。「Satī」一心想降伏濕婆,便以十個恐怖形象出現在十方,也就是十尊「大明母(Mahāvidyā)」。無論濕婆逃往哪個方向,都會與一個大怖畏女神遭遇。最後,濕婆逃無可逃而停下腳步,只能閉上眼睛。再度睜開眼時,濕婆看到披頭散髮、怒目圓睜的黑女神立於面前。黑女神告訴驚恐未定的濕婆,自己就是「Satī」。包括「kālī」、「Tārā」、「Ṣoḍaśī」、「 Bhuvaneśvarī」、 「Bhairavī」、 「Chinnamastā」、「Dhūmāvatī」、「Bagalā」、 「Mātaṅgī」、「 Kamalā」等十位女神都是自己的至高形象,她們同時遍及她的其他形象。
在《大薄伽梵往世書》這段內容的末尾,濕婆(Śiva)對仙人那羅陀(Nārada)開示,「時母(kālī)」是至高女神,具至善圓滿性,是殊勝智慧的發端,無處不在。她住於每一微粒(如現代物理學所言的基本粒子)之中,獨立存在,是「至高性力(Parāśakti)」,超越此世一切正確和非正確的行為。因此濕婆(Śiva)心悅誠服女神而對「Satī」說:「Satī啊!我又有何能力阻止妳!Satī啊!去做妳想要做的事情吧!」。 《大薄伽梵往世書》這段記載表明「kālī」、「Tārā」、「Ṣoḍaśī」、「 Bhuvaneśvarī」、 「Bhairavī」、 「Chinnamastā」、「Dhūmāvatī」、「Bagalā」、 「Mātaṅgī」、「 Kamalā」等十大女神為大自在女神難近母(Durgā)的最高形式,並遍及難近母(Durgā)的一切形象,她們皆具殊勝圓滿的究竟智慧,因此稱為十尊「大明母(Mahāvidyā)」。 在印度女神教的《瑜伽女密續(yoginī tantra)》,「時母(kālī)」被認為是宇宙之母」。



十尊「大明母(Mahāvidyā)」之首是「迦哩(kāḷī)」,她具有三眼代表過去、現在、未來,她的膚色為黑色(暗藍色),袒露豐滿胸乳,具有四支手臂,伸出舌頭代表飲盡惡魔之鮮血。以下簡介其他九尊「大明母(Mahāvidyā)」:

  • Tārā(度母):女神教的度母(Tārā)是怖畏的四臂女尊,在攪拌乳海神話中,正是度母(Tārā)治療濕婆所中的劇毒,因此她的形象也被描繪成哺育濕婆的母神,濕婆則成為度母(Tārā)的幼子。根據女神教的《度母密續(Tārā-Tantra)》的記載,度母(Tārā)具有四臂,分別持劍、青蓮華、匕首和缽,她的左腳踏著失去「女神提供能力(即性力)」而成為一副屍體的濕婆,代表「沒有女神,男性神靈只能是無能為力的屍體」。她又笑又怒叱咤摧破一切惡魔的「吽(Hūṃ)」聲,令人聯想到「密教(Śākta Buddhism)」二十一度母的「吽音叱咤度母(Hūṃ-svara-nādinī-Tārā)」,她的褐色髮辮則是由蛇所編成。
  • Ṣoḍaśī(十六歲的少女神):青春美麗的十六歲少女神,又名「Divyrātrī(聖夜母)」。依據《十六歲少女神密續(Ṣoḍaśī-Tantra)》的記載,她被稱為「Tripura Sundarī」,意思是「三城美女」,所謂「三城(Tripura )」指的是「意(Manas)」、「覺(Bodhi)」、「心(Citta)」,在這三界中她是最美麗的女神,也就是圓滿究竟的智慧。她能滿足一切生命慾求,因此名為「愛慾自在女(Kāmeśvarī)」。她的形象如十六歲少女,膚色為金色,三目四臂,手持鈎、杖、弓、箭。另外根據《時間女神往事書(Kālikā-Purāṇa)》的記載,她的形象是赤身裸體,以各種珠寶為裝飾,赤色如硃砂,腹部有三條紋理(美的標誌),她的四隻手臂持有花弓、密續、五支箭、念珠和矛。髮髻上有半月。「密教(Śākta Buddhism)」中的諸尊女尊為十六歲少女形象可說就是從此而來。
  • Bhuvaneśvarī(世界自在主):梵語「Bhuvana」是「萬有存在之世界」、「現實世界」的意思,她是主宰宇宙的女神,宇宙的統治者,她是宇宙之母,整個宇宙就是她的身體,眾生就是她孕育的孩子,她容納整個宇宙,整個宇宙就是她自性開敷的妙蓮華。依據《世界自在主密續(Bhuvaneśvarī-Tantra)》,她的形象是頭戴月冠、豐乳三目,微笑光亮,如旭日東昇,她的四隻手臂,結與願印、鉤、索。
  • Bhairavī(怖畏女):她是濕婆(Śiva)恐怖化身「陪囉嚩(Bhairava)」之一切能力的來源,也就是「性力(śakti)」。在《三城怖畏女密續(Tripurabhairavī-Tantra)》中描述她的形象是面帶微笑,光芒四射,如一千個太陽剛剛升起;她身穿輕紗,頸戴髑髏, 乳房上血跡斑斑;蓮花般的臉上裝飾有三只嗜血的眼睛;以月亮為冠;四支蓮花般的手分別作勝利印、智慧印、與願印、無畏印。 「密教(Śākta Buddhism)」忿怒尊「呬嚕迦(Heruka)」的妻子之形象可說就是源自於此。
  • Chinnamastā(截首女神):「Chinna」的意思為分開,「mastā」則是頭的意思。根據《截首女神密續(Chinnamastā-Tantra)》的記載,她的形象為一手執自己的首級,一手執劍,血從她的脖子斷口處噴出,注入其斷頭口中;其額頭上的裝飾物是盤成結的毒蛇;有三只藍色眼睛,豐滿的乳房裝飾著蓮花,顏色如中國玫瑰;她的腳下踏有愛神迦摩(Kāma)與他的妻羅蒂(Rati),象征著立足於愛慾,也就是男女愛情的本質是對彼此無我的奉獻。在「密教(Śākta Buddhism)」她則被稱為「金剛日女(Vajra-Vairocanī)」。
  • Dhūmāvatī(煙女神):代表憤怒、痛苦、恐懼、疲憊的女神。根據《煙女神密續(Dhūmāvatī-Tantra)》的描述,她以病弱女性的形象出现,活動不休,身披白煙色長袍,頭发散亂,像個寡婦,她的手上拿著揚穀的手箕,其眼神冷酷無情。有時候,她與「Alakṣmī」乃至「Nirṛti」視為同一女神。
  • Bagalāmukhī(腋窩女神):她又名「英勇夜女神(Vīrarātri)」。根據《腋窩女神密續(Bagalāmukhī)》的記載,她身體膚色為藍色,有兩隻手,右手抓著敵人的舌頭,左手持杖擊打那個敵人。
  • Mātaṅgī(摩登伽女神):屬於不可接觸種姓摩登伽人的女神: 或稱「幻惑夜女神(Moharātrī)」。根據《摩登伽女神密續(Mātaṅgī-Tantra)》,摩登伽女神具有龍象之力,被稱為世界之光,她身呈黑色,頭戴花冠,上面有白色新月。她有3隻蓮花眼,坐於寶座之上,光輝四射如藍色蓮花;她的四隻手,分別持鎖、劍、鉤、盾。
  • Kamalā(蓮華女神):Kamalā是蓮華的意思,蓮華象徵「原始胎藏」、「母親的子宮」。 在印度教與佛教經文中蓮華被性隱喻為神聖子宮、陰道, 蓮華是梵文女性陰道的同義詞, 女性陰道柔軟,呈粉紅色且有開口,粉色或淡紅色蓮華的梵文是「Kamalā」,也是蓮華女神Lakṣmī的另一個名字。 梵文「Kamalā」一詞源自詞根「Kama」,其意為愛、渴望、性慾和性交,Kamalā也是女性柔軟、粉色、有開口的陰道的同義詞, 與梵文「Yonī」為同義詞乃為性力(Śakti)女神Pārvatī的象徵, 她是yonī(女陰)也是大自在女王雪山神女(Maheśvarī・Pārvatī)的標誌,因此,在此Kamalā(蓮華女神)乃雪山神女(Pārvatī)的化身。根據《蓮花女神密續(Kamalā-Tantra)》的描述,她身被輕紗, 身體是金色的,因為她在神的河流中沐浴,而這河流是從一個巨大的金色容器中流出的,支撐著金色容器的是四頭大白象,她很喜歡在喜馬拉雅山上的冰雪住所,她的手作施與願印和施無畏印,並持有兩支蓮花。

十尊「大明母(Mahāvidyā)」皆為具有四臂之女神,這也是為什麼西藏密教的「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的形象為四臂女尊的原因。

密教
在金剛頂瑜伽密教的《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中,「摩訶迦哩(Mahākāḷī」)」為「八母天(AśṭaMātṝkā)」之一,其餘七尊母天則是「Raudrī」、「Brāhmī」、「Vaiṣṇavī」、「Kaumārī」「Gaurī」、「Vaiśravaṇī」、「Yakṣī」。
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的毘俱胝觀音(Bhrukuṭi),她是怖畏諸金剛的女尊,她由觀音的怒容皺眉(Bhrukuṭi)所生,就如「迦哩(kāḷī)」從難近母的怒容皺眉(Bhrukuṭi)所生,毘俱胝觀音的原型也正是女神教的「迦哩(kāḷī)」,毘俱胝觀音與「迦哩(kāḷī)」相同乃三目四臂忿怒之女尊,她的別名是『Sarva-bhaya-trāsani』即令一切凶惡者(令人害怕的人)皆感到恐懼的女尊,《大日經疏》又解釋此名,Sarva-bhaya為一切恐怖,trāsani亦是恐怖,於一切恐怖之中,又以恐怖而恐怖之, 令彼退散也如見不調伏者,又以剛強殘威勢而降伏之,令不得為非也。

毘俱胝觀音入三昧真言:「Namaḥ samanta-buddhānaṃ sarva-bhaya-trāsani hūṃ hūṃ sphāṭaya svāhā(歸命普遍諸佛,震驚一切兇惡者之女尊啊!怖畏、怖畏,汝破碎吧,汝當摧破一切魔障!)」


繪師delica所造的「聖摩訶迦哩像」為,灰藍色膚色,胸乳渾圓豐滿, 三目四臂之性感女尊。她的種子字為「(ma)」代表「真我」,真言:「oṃ mahākālī svāh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