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歡喜自在天」・「Hrī(自覺女神)」


「歡喜自在天」・「Hrī(自覺女神)」
『密教(Shakta Buddhism)』的天部諸尊之一的『聖天(āryadeva)』即歡喜自在天(Nandikeśvara),原本在印度教「歡喜自在天(Nandikeśvara)」乃濕婆神(śiva)亦即「大自在天(Maheśvara)」的別名,他的愛妻雪山神女(Pārvatī)即大自在天后(Maheśvarī)則稱為「歡喜自在天女(Nandikeśvarī)」而為一對恩愛「夫婦神(Mithuna)」,如下圖的大自在天夫婦像。

然而在『密教(Shakta Buddhism)』中歡喜自在天(Nandikeśvara)則成為大自在天夫婦之子象頭神Gaṇeśa之別名,他所擁抱的女尊則為觀自在菩薩,彼此相媾而成大歡喜,因此象頭神稱「歡喜自在天(Nandikeśvara)」,觀自在菩薩則被稱為「歡喜自在天女(Nandikeśvarī)」,如下圖。

    在『女神教(Shaktism/Śāktaḥ)』並不以歡喜自在天稱呼擁抱女尊相媾的象頭神Gaṇeśa而是稱為「Ucchiṣṭa Gaṇapati」,其中『Gaṇapati』與『Gaṇeśa』皆為「群(Gaṇa)」的意思,大自在天夫婦之子象頭神因為率領大在天夫婦麾下的夜叉族(Guhyka/Yakṣa))、持明者(Vidyādhara)、鬼神(Būta)而名為「群主(Gaṇeśa/Gaṇapati)」,之所以為象頭(Gajānāna)的面貌則依《Skanda往事書》與《Matsya往事書》所述,雪山神女(Pārvatī)知道濕婆總喜歡在她洗澡時闖進捉弄愛撫一番,為了阻止丈夫的舉動, 於是雪山神女(Pārvatī)將沐浴中的油與油膏捏成人形在賦予生命,這樣創造了一個孩子, 還給他取了個名字「障礙之主(Vighneśvara)」以為可以將丈夫阻隔在外,安心洗澡。 但是濕婆神根本沒把這個障礙之主當一回事,直接砍掉他的腦袋。 因為這件事惹得愛妻雪山神女(Pārvatī)哭泣不已,因此濕婆神只好找一隻象頭修好他,由於象頭因此他又名為「Gajānāna(象頭神)」,並與愛妻雪山神女(Pārvatī)一同視為彼此的孩子,率領麾下的夜叉族(Guhyka/Yakṣa)、持明者(Vidyādhara)、鬼神(Būta)而為「群主(Gaṇeśa/Gaṇapati)」。
     又作為「障礙之主(Vighneśvara)」的象頭神也被印度人奉為一切障礙的征服者、自在主(Iśvara)而在通往精神完滿之路上勇為前鋒, 如同大象穿越叢林,障礙自在主清除各種迷誤和邪惡,如同大象拔起樹木、踏過溪流和池塘,因此又名Vināyaka,即除去一切障礙者,在漢傳佛經將「Vināyaka」音譯為「毘那夜迦」。
    在『密教(Shakta Buddhism)』中大自在天王與大自在天后之子毘那夜迦(Vināyaka)乃障礙一切之障礙神・常隨魔, 妨礙修行者之魔障,梵天、諸天龍王皆無法破除障礙,唯有觀自在菩薩能以廣大慈悲教化而攝伏此魔障,依唐代密教善無畏所翻譯的《大聖歡喜雙身大自在天毘那夜迦王歸依念誦供養法》以及不空所傳《毘那夜迦誐那鉢底瑜伽悉地品祕要》還有《真言密教的四部毘那夜迦法》:『記載觀世音菩薩化為以美麗天女之姿體接近毘那夜迦(Vināyaka), 毘那夜迦一見到天女,婬欲熾盛,便撲上前去。此時,天女立刻對毘那夜迦提出要求: 「如果真想抱我,希望你能皈依佛法,擔任護法神」。於是毘那夜迦便當下同意了美女的要求,得以與美女擁抱交合而得大歡喜, 因此歸順了佛法成為佛教護法神「歡喜自在天(Nandikeśvara)」,開釋以男女情慾愛染作為開悟的殊勝善巧方便法,金剛愛所云『奇妙自性清淨,隨一切愛染自然生;由於本來清靜離一切塵垢,所以只用愛染來調伏眾生』,這也是她悲憫眾生愛慾熾盛苦的肉身布施而為清淨無垢,即理趣經『所謂妙適(Surata)清淨句是菩薩位, 即男女兩性愛慾交合之範疇(句義)為自性清淨而為清淨蓮華觀音菩薩位,觀世音以自身美麗女性之軀調伏大荒神毘那夜迦(Vināyaka)彰顯此「般若波羅蜜多理趣」。又,不空所傳《毘那夜迦法》與熾盛愛慾毘那夜迦相媾之美女觀音為大悲心至極的十一面觀音,十一面觀音是為化「愛慾(rāga)」為「成就(siddhi)」的本尊,而擁抱女尊(觀世音菩薩)歸順『密教(Shakta Buddhism)』的毘那夜迦(Vināyaka)成為密教的護法神,排除修行者之障礙,也符合「Vināyaka」的梵語字義除去一切障礙者。
 
    如前述在『女神教(Shaktism/Śāktaḥ)』稱擁抱女尊的象頭神為「Ucchiṣṭa Gaṇapati」,「Gaṇapati」是群主的意思,「Ucchiṣṭa」即密教「穢迹金剛」之「穢迹」梵語,如『密教(Shakta Buddhism)』中的「穢迹金剛」是除去汙穢的金剛夜叉明王,率領依切夜叉持明而擁抱女尊的「穢迹群主(Ucchiṣṭa Gaṇapati)」就是除去一切汙穢無明障礙的「夫婦尊(Mithuna)」,『密教(Shakta Buddhism)』中稱象頭神所擁抱之女尊為觀世音菩薩,在『女神教(Shaktism/Śāktaḥ)』則稱她為『覺性女神(Boddhi)』、『成就女神(Siddhi)』是象頭神Gaṇapati一切能力與能量的來源,也就是「性力女神( Śakti)」,在『女神教(Shaktism/Śāktaḥ)』的密續又稱她為「Hrī(自覺女神)」,『密教(Shakta Buddhism)』中觀自在菩薩的種子字「(Hrīḥ)」即是源於此梵語「(Hrī)」加上涅盤點「(ḥ)」,從此處也可以發現『女神教(Shaktism/Śāktaḥ)』與『密教(Shakta Buddhism)』之關聯。
    「金剛頂瑜伽密教」解釋觀自在菩薩的種子字「Hrīḥ」表示「煩惱即菩提」,又於《理趣經》中「(Hrīḥ)」乃觀照諸法無染一切清淨法門眾色蓮花心明,所謂「譬如妙色蓮,處泥常清淨,貪瞋癡本性,無染亦如是。 所有一切法,應如是觀察,諸法本清淨,當滅諸煩惱。 常在諸三昧,成佛一切智,證如是法已,是名觀自在」,並將此梵字做如下解釋:
(Hrīḥ)』由『(ha):一切法因不可得,「慾」本清淨』、『(ra):一切法離塵,塵者所謂五塵,亦名能取所取二種執著,「垢」本清淨』、『(ī)一切法自在不可得,「法」本清淨』、『(aḥ):涅槃。由覺悟諸法本不生,「智」本清淨,即般若波羅蜜多清淨』所組成,即「自覺(Hrī)」世界之本性一切清淨,如《理趣經》之十七清淨句所云:
1.所謂妙適清淨句是菩薩位:男女交合絕妙恍惚之際,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2.欲箭清淨句是菩薩位:慾望如飛矢般訊速激烈地作用,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3.觸清淨句是菩薩位:男女的相互撫摸,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4.愛縛清淨句是菩薩位:對異性的愛與激烈的擁抱,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5.一切自在主清淨句是菩薩位:男女相擁而滿足,自世間的一切解脫,成為自由的主體,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6.見清淨句是菩薩位:心存慾望觀看異性,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7.適悅清淨句是菩薩位:男女交合吟詠玩味舒適的快感,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8.愛清淨句是菩薩位:男女之愛情,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9.慢清淨句是菩薩位:以身接受上述一切,因而生出自傲之心,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10.莊嚴清淨句是菩薩位:裝飾也是清淨菩薩境界。
11.意滋澤清淨句是菩薩位:男女彼此縱情思慾之喜悅,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12.光明清淨句是菩薩位:心滿意足而閃耀光芒,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13.身樂清淨句是菩薩位:身體的快樂,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14.色清淨句是菩薩位 :現實世界的萬物,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15.聲清淨句是菩薩位:現實世界的聲音,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16.香清淨句是菩薩位:現實世界的香氣,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17.味清淨句是菩薩位:現實世界的滋味,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
之所以成就十七清淨出生句般若理趣,乃是因為般若波羅蜜多清淨,即『(aḥ)』所顯「智」本清淨,因此『(Hrīḥ)』成就一切法自性清淨,令世界之一切成為無漏善法,「蓮華部」即名「法部」。
 
    依唐密祖師善無畏阿闍黎翻譯的《大聖歡喜雙身大自在天毘那夜迦王歸依念誦供養法》(註:所謂雙身即梵語Mithuna,一對夫妻的意思)以及含光親受唐密祖師不空阿闍黎所傳之《毘那夜迦誐那鉢底瑜伽悉地品祕要》記載象頭神為大日如來乃至金剛手普賢之化身,擁抱女尊觀世音菩薩而成為除去一切障礙之大聖歡喜雙身大自在天,因此如《理趣經》所記載,金剛手普手聞十七清淨出生句般若理趣而不受一切蓋障、煩惱障、法障、業障,所有障難以及重罪皆被除去,就是此理。
又不空阿闍黎所傳之《毘那夜迦誐那鉢底瑜伽悉地品祕要》中毘那夜迦生歡喜心雙身真言曰「oṃ  hrī  gaḥ svāhā」並解釋象頭神毘那夜迦所擁抱之女尊觀世音菩薩即為「(Hrī)」與『女神教(Shaktism/Śāktaḥ)』的密續(tantra)相應,性力密續即稱象頭神毘那夜迦所擁抱的性力女神名為「(Hrī)」即「自覺一切法清淨之女神」,而加上「(aḥ):即般若波羅蜜多清淨」,而得自性清淨法性真如。
    至於「gaḥ」則是象頭神毘那夜迦的種子字,原為常隨作障難之障魔,因擁抱女尊「Hrī」而成為消滅一切障難之雙身歡喜自在天,所以在日本密教的雙身歡喜自在天法中對女尊即觀世音菩薩之著重更甚於男尊象頭神毘那夜迦。
在般若惹羯羅所撰的《聖歡喜天式法》稱象頭神毘那夜迦所擁抱之女尊名為「月愛天( Candrakāntā)」,其實就是『女神教(Shaktism/Śāktaḥ)』中的難近母(Durga)的一種型態,又名「Candrakaṇṭā」,乃難近母九尊之一。將『密教(Shakta Buddhism)』與『女神教(Shaktism/Śāktaḥ)』相互對照,可以發現互相對應之處,而女神信仰本就是西元前二千年前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之復興。

參考書籍文獻
《印度密教》,薛克翹,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ISBN 978-7-5202-0091-2
《密教の神々 その文化史的考察》,高野山宝善院住職佐藤任,平凡社,978-4582766738
《梵學探幽-印度文化論集》,李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ISBN 978-7-5202-0086-8
《圖說印度藝術》, 劉其偉等撰文,藝術家出版,ISBN 986-7957-695
《觀音菩薩財神地藏菩薩》, 賴富本宏著, 唵阿吽出版 ,ISBN 978-957-902-228-6
《曼荼羅的世界》,松長有慶、金岡秀友、清水乞、賴富本宏等編著, 唵阿吽出版 ,ISBN 978-957-989-947-5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大日經疏)》 唐 ‧ 沙門一行阿闍梨 新逍遙園譯經院
《密教思想與生活》,釋悟光,圓方出版社文化 ISBN 978-988-8237-88-3
《印度諸神的世界-印度教圖像手冊》,施勒伯格著 范晶晶譯. ISBN 978-7-5475-0892-3
《密宗道次第廣論》,宗喀巴著、法尊譯,新文豐出版社ISBN 978-957-17-16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