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滋養萬物的無限甘泉-Anāhitā

Anāhitā是水之女神,她的名字意謂「清淨」。

根據波斯之信仰,在全世界所有河川中流動的水,都是來自於她所管轄的水源。

由於水是孕育萬物的生命之源,所以Anāhitā被視為生命、豐收的女神。

Anāhitā是身材高挑且皮膚潔白的女性。

她身披黃金斗篷,配戴項鍊、耳環等飾品,頭上頂著以繁星裝飾的冠冕。

西亞到南亞一帶區域,自古以來就常有文化交流。

因此Anāhitā也和亞洲其他的女神有著密切的關聯性,

例如西亞的女神Ishtar,Anāhitā也被認為是金星之女神。

此外,Anāhitā別名「Harahvatī Arədvī Sūrā」意謂擁有水滋潤萬物者,

印度的河水之女神Saraswati與她系出同源為同一女神,日本則習合水神市杵島姬命。

在希臘化時代,Anāhitā則與愛和美之女神女神Aphrodite習合而被稱為「’Αναϊ^τις」。

當祆教於西元前六世紀左右誕生後,

在地的女神Anāhitā就被降級次於「Aməša Spənta」的中級神Yazata。

不過她的重要性非但沒有因此有任何減少,反而更為增加了。

在祆教的教典波斯古經中,

Anāhitā的正式名稱是「Arədvī Sūrā Anāhitā(純潔無垢的激流)」,可說是備受讚許。

根據波斯古經所記載的天地創造神話,世上一切河川、海洋之水,

全部都是來自於Anāhitā所擁有的水瓶。

人類和動物等之所以能在大地之上繁衍,同樣也要歸功於Anāhitā。

最高神Ahura Mazda也以「向Anāhitā獻上供品的國家將會繁榮」的話語為她背書。

上述種種都讓Anāhitā的受歡迎程度超越了較高位神祇「Aməša Spənta」,

達到足以和最高神「Ahura Mazda」相提並論的程度。

另外,日本學者指出「觀世音菩薩」 之起源與波斯之女神Anāhitā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