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七日,代牛女惜曉更,各分一字
年不再秋夜五更
料知靈配曉來情
露應別淚珠空落
雲是殘粧髻未成
恐結橋思傷鵲翅
嫌催駕欲啞雞聲
相逢相失間分寸
三十六旬一水程
---菅原道真
今天是臺灣的七夕節.相傳是織女與牽牛相聚的日子,
在日本因七夕傳說與習俗而視織女為實現心願的女神。
「七夕ですね。あなたの願い事をかなえます、何をお望みですか?」
在臺灣「織女」則被尊稱為「七星娘娘」.為孩童的守護神。
孩子的守護神-七娘媽
七星娘娘,臺灣民間也稱為「七娘媽」,每年的農曆七月七日為祂的誕辰,
所以在七夕這天,民間莫不膜拜祈福,尤其祈求祂護佑家中兒童的平安成長。
臺北歲時記中說,「織女」,亦稱「七星娘」,俗稱「七娘媽」,
於七夕時,各戶於黃昏時,設案門前,陳「軟粿」、圓仔花、雞冠花、
樹蘭花、生果、脂粉、胭脂、絨花及麻油雞、油飯、牲醴等,祈求多子多錢。
如有子女曾於週歲時,在「七娘媽」前許願,請「七娘媽收」為「契子」,
並求賜得「絭牌」,或是以古銅錢串上紅包絨線,係在頸上,以得到七娘媽的守護保佑。
(我們家也是依此習俗,所以可說是在乾媽(織女(的守護下平安長大的,織姫即是本人的守護神(笑))
「俺の母さんは、こんな顔をしていたんだろうな」
一直戴到16歲,才在七夕節那天拿下絭牌稱為「脫絭」,
並到寺廟答謝七娘媽 保護孩子度過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時代。
對女性而言,則於七夕當夜向織女祈求好手藝或求得美麗的好預兆。
臺北歲時記中也說,七夕又名「乞巧節」,傳為織女、牛郎相會之期,
陳祀瓜、果、酒餚、胭脂、脂粉於庭中,仰望銀河,靜伺烏鵲建橋,牛郎、織女相晤。
及至斗轉參橫,以脂粉向空投擲,倘有隨風飄至少女面上,則可謂美麗之兆。
婦女對雙星穿針,謂之乞巧,若逢羅雲複疊,細雨廉纖,可以小盒盛蜘蛛,
次早開啟,結網濃密,則得巧多;結網疏,則得巧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