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今天是臺灣的七夕

七月七日,代牛女惜曉更,各分一字

年不再秋夜五更

料知靈配曉來情

露應別淚珠空落

雲是殘粧髻未成

恐結橋思傷鵲翅 

嫌催駕欲啞雞聲 

相逢相失間分寸 

三十六旬一水程

          ---菅原道真

今天是臺灣的七夕節.相傳是織女與牽牛相聚的日子,

在日本因七夕傳說與習俗而視織女為實現心願的女神。

「七夕ですね。あなたの願い事をかなえます、何をお望みですか?」

在臺灣「織女」則被尊稱為「七星娘娘」.為孩童的守護神。

孩子的守護神-七娘媽

七星娘娘,臺灣民間也稱為「七娘媽」,每年的農曆七月七日為祂的誕辰,

所以在七夕這天,民間莫不膜拜祈福,尤其祈求祂護佑家中兒童的平安成長。

臺北歲時記中說,「織女」,亦稱「七星娘」,俗稱「七娘媽」,

於七夕時,各戶於黃昏時,設案門前,陳「軟粿」、圓仔花、雞冠花、

樹蘭花、生果、脂粉、胭脂、絨花及麻油雞、油飯、牲醴等,祈求多子多錢。

如有子女曾於週歲時,在「七娘媽」前許願,請「七娘媽收」為「契子」,

並求賜得「絭牌」,或是以古銅錢串上紅包絨線,係在頸上,以得到七娘媽的守護保佑。

(我們家也是依此習俗,所以可說是在乾媽(織女(的守護下平安長大的,織姫即是本人的守護神(笑))

「俺の母さんは、こんな顔をしていたんだろうな」

一直戴到16歲,才在七夕節那天拿下絭牌稱為「脫絭」,

並到寺廟答謝七娘媽 保護孩子度過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時代。

對女性而言,則於七夕當夜向織女祈求好手藝或求得美麗的好預兆。

臺北歲時記中也說,七夕又名「乞巧節」,傳為織女、牛郎相會之期,

陳祀瓜、果、酒餚、胭脂、脂粉於庭中,仰望銀河,靜伺烏鵲建橋,牛郎、織女相晤。

及至斗轉參橫,以脂粉向空投擲,倘有隨風飄至少女面上,則可謂美麗之兆。

婦女對雙星穿針,謂之乞巧,若逢羅雲複疊,細雨廉纖,可以小盒盛蜘蛛,

次早開啟,結網濃密,則得巧多;結網疏,則得巧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