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日本中元民俗藝能的地獄劇「鬼来迎」

日本千葉縣的虫生村廣濟寺,於每年八月十六日下午有演出「鬼来迎」的佛教劇。

「鬼来迎」譯成中文當可為「来迎鬼」。「来迎鬼」顧名思義來接迎鬼也,

至何處迎接呢?當然是地獄。換句話說,就是到地獄把鬼魂,亡魂救出之意。

而此戲恰在中元盂盆蘭會期間,所以演出的時間、目的諸點而言,則相當於中國的目連戲。

「鬼來迎」一劇是以描繪地獄諸景,人死後墮入阿鼻地獄中受諸苦難的「大序」、

「賽之河原」、「下油鍋」、「死出之山」(人死後必經之地、冥途)等四幕,

 (下油鍋的一幕,左為赤鬼,右為鬼婆)

以及闡述廣濟寺建寺緣起的「和尚道行」、

「墓参」、「和尚物語」等三幕所構成。現行演出,通常只演前半段的四幕,

至於後半段的三幕則都略去,故不可見。

這二大部份除了內容迥異之外,在演出裝扮上也不盡相同。

前段的地獄譚中,演出者除了飾演亡魂的以外,其他全都帶假面上場,

而後段的廣濟寺緣起譚則一律不使用假面,且台詞也多。

此劇的目的則是普渡眾生,救墜入地獄亡者之往生為其意義,

在「賽之河原」段中,描寫地藏王菩薩現身,救走地獄中被鬼卒凌虐的小孩亡魂,

然而在「死岀之山」段中,鬼婆、赤鬼、黑鬼正要懲罰亡者之際,

現身救助亡者 正是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