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今天是台灣的七夕

迢 迢 牽 牛 星 , 皎 皎 河 漢 女 。
纖 纖 擢 素 手 , 札 札 弄 機 杼 。
終 日 不 成 章 , 泣 涕 零 如 雨 。
河 漢 清 且 淺 , 相 去 復 幾 許 ?
盈 盈 一 水 間 , 脈 脈 不 得 語 。


在台灣的習俗中,今天七夕野是兒童的守護神七娘媽的生日,

關於七娘媽的由來眾說紛紜,可指為北斗七星配偶神或是胞含織 女在內 的七仙女,

不過在我們這邊是將其視為與織女為同一尊神明。

根據我們家族的習俗,有將孩子與神明「拜契 」作為契子的習俗,

依小孩生日與對照神明誕辰的最近日,所以我的契母(乾媽),就是七娘媽-織女娘娘了。

習俗大概是於小孩周歲後,到寺廟祈求七娘媽讓孩子能順利平安長大,請求保護;

並以古錢銀牌、 鎖 牌(我的是日本大正十二年的錢幣) ,以紅絨線串成絭,懸在小孩脖子上 。

然後,每年七夕,家裡準備軟粿(給織女盛眼淚)、千日紅(祈求多子多孫 )、

胭脂 (織女化妝)、 圓鏡(給織女映照容貌化妝)

油飯以及香噴噴的麻油雞(孝敬乾媽的,不過都被我吃掉w)。

同時還會準備紅線,在祭拜後,將我脖子的的古錢,繞香三圈,祈禱契母織女娘娘能繼續守護小孩。

然後將紅線替換,至於被替換下來的紅線,則與金紙還有紙衣一同焚燒。

這樣的儀式,一直作到我十六歲,終於在織女娘娘守護下長大成人~

此後,家裡便沒有再祭拜織女娘娘了(總覺得好勢利),也就因此每當我問母親,

怎麼現在都不拜乾媽(織女)呢? 母親臉色就微怒,大概是怕讓天上的織女聽到,

會讓神明生氣吧(笑)。

---------------------

所以,就是因為如此,一直以來對七夕神話還有織女等等就很有興趣~^^

再怎麼說,織女也是我們孩子的守護神嘛w


七夕星空

纖 雲 弄 巧,飛 星 傳 恨,銀 漢 迢 迢 暗 渡。

金 風 玉 露 一 相 逢,便 勝 卻 人 間 無 數。

柔 情 似 水,佳 期 如 夢,忍 顧 鵲 橋 歸 路。

兩 情 若 是 久 長 時,又 豈 在 朝 朝 暮 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