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赫球與〈Nuclear Induction〉


1946 年,Felix Bloch 在經典的〈Nuclear Induction〉一文中,首次將大量核自旋的平均行為抽象為一個三維向量 M=(M x ​ ,M y ​ ,M z ​ ),並建立了後來被稱為 Bloch 方程的動力學框架。
這個磁化向量並不是單一自旋的狀態,而是眾多自旋在外磁場中排列後的巨觀平均。若追溯到量子力學基礎,可以發現這樣的向量分量其實來自 Pauli 矩陣的期望值:
其中γ是旋磁比。也就是說,Bloch 方程雖然表面是經典形式,但內涵上已經隱含了量子統計平均值的結構。
這種「以三維向量描述自旋動態」的觀點,正是後來 Bloch 球 的數學雛形。在量子資訊理論中,任意二能階系統(如單一自旋–1/2 或 qubit)的純態可以完全由三個期望值來決定:

這些分量組成一個單位向量,其端點落在一個單位球面上,這就是 Bloch 球。在這個圖像下,球面上的每一點對應於一個量子態,而量子操作則對應於 Bloch 向量在球面上的旋轉。


這種向量化的觀點,將大量自旋的總體行為轉化為幾何圖像,成為後來所有二能級系統描述的基礎。雖然單一自旋狀態的球面表示是由 Feynman 等人發展並於 1970 年代命名,但由於這一圖像的數學形式直接承襲自 Bloch 的向量方法,因此社群以 Bloch 來命名,作為對他原始貢獻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