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供奉的「金剛秘密愛染女」(Vajra-guhya-rāgā)也就是金剛秘密曼荼羅(Vajra-guhya-maṇḍala)的金剛愛,她是象徵男女愛情是清淨菩薩境界的女尊,即《理趣經》所云:「愛清淨句是菩薩位」(男女之愛情,也是清淨菩薩的境界)她以戀愛為大慈悲,真言:「Oṃ vajra-guhya-rāge rāgaya 」(唵 金剛秘密愛染女 戀愛吧!),她是蓮華本染不為垢所染的大愛染之本性,成周遍法界之金剛秘密愛染女,令眾生了解愛染即菩提,男女愛情乃是自性清淨、常樂我淨四波羅蜜多滿足之奇妙大樂境界,真言:「Oṃ aho sukha」(唵 奇哉 快樂呀!)。
施護譯《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云:「又復應作射箭法,起奮迅想射心中,如應殺彼惡魔,妙樂金剛自當得。」藏譯:「于射箭之方法,凝視而射胸,自之金剛愛女,且以摩羅之方法令喜」。她手持之愛染弓箭,代表蓮華愛染的清淨智慧,即如金剛愛染云:『此是一切大覺尊,(愛)染智清淨無暇穢,以彼(愛)染害清淨,是故常施諸安樂』以及蓮華部母法波羅蜜多所云:『大哉一切正覺尊,大法金剛我清淨,由本自性清淨故,令諸愛染悉無垢』和《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云『離慾調世間,未為清淨法,云何清淨法,謂大慾大樂,諸慾清淨故,而成於大樂』。 也就是慾箭來調伏世間,清淨而成就大樂。
「金剛秘密愛染女」與「作明佛母」(Kurukullā)為同女尊。作明佛母的梵名為「Kurukullā」,在宋代法護三藏所翻譯的《佛説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將梵語「Kurukullā」音譯為「酤羅」,中國西藏密教則以藏語音譯為「ཀུ་རུ་ཀུ་ལླེ(Ku ru ku le)」,現今漢語音譯依藏語音譯而為「咕嚕咕咧」。中國西藏密教也將梵語「Kurukullā」譯名為「རིག་བྱེད་མ་(rig byed ma)」,此藏語還原為梵語為「Vedamātā」乃度母的百八名之一,如宋代天息災 所翻譯的《讚揚聖多羅菩薩一百八名經》即將梵語「Vedamātā」音譯為「吠那麼(引)哆(引)」,梵語「Veda」意譯為智、明、明智,本義是知識的意思,至於梵語「mātā」則是母親的意思,所以「vedamātā」的意思就是知識、智慧之母,也是中國西藏密教對「Kurukullā」之藏語譯名「རིག་བྱེད་མ་(rig byed ma)」,漢譯「作明佛母」即是從此藏語譯名的意義而來,並且在中國西藏密教對二十一度母讚頌之疏解,「歸命吽音叱咤母,聲愛欲色虛空界,蓮足遍履七界眾,悉能鉤召攝無餘」,將「吽音叱咤度母」(Hūṃ-svara-nādinī-Tārā)視同「作明佛母」(Kurukullā),「吽音叱咤度母(Hūṃ-svara-nādinī-Tārā)」的種子字與日本密教的愛染明王相同為「(hūṃ)」代表「愛染即菩提」,此二尊也皆是以「愛染成就菩提」之本尊。
在《佛説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記載「作明佛母(Kurukullā)」的形象:「 酤羅菩薩於諸衆生,速疾成就信愛之法。從紇哩字觀想本尊。紅色四臂手執弓箭,持優鉢羅華及蓮華鉤,如是觀想於三界中而爲信愛 」由於「作明佛母(Kurukullā)」為蓮華部之女尊,蓮華部與信愛也就是敬愛法相應,因此她的種子字為蓮華部一切群生種種色心「紇唎(hrīḥ)」,
即《理趣經》所云:「一切法平等觀自在智印出生般若理趣:所謂世間一切欲清淨故,即一切瞋清淨;世間一切垢清淨故,即一切罪清淨;世間一切法清淨故,即一切有情清淨;世間一切智智清淨故,即般若波羅蜜多清淨。』、《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所云:「譬如妙色蓮,處泥常清淨,貪瞋癡本性,無染亦如是。所有一切法,應如是觀察,諸法本清淨,當滅諸煩惱。常在諸三昧,成佛一切智, 證如是法已,是名觀自在。」
「作明佛母(Kurukullā)」的法門為敬愛法即祈禱和合親睦之法。其中,祈伏悖己者,令其隨順,稱信伏敬愛;祈求令世間夫婦互相敬愛,稱和合敬愛;鉤召不隨順己心者,令生敬愛,稱鉤召敬愛。她的膚色為大慈悲愛染的「紅色膚色」,代表敬愛方便波蘿蜜蜜多(懷業),讓眾生身心自在,並自在攝受一切眾生,得到殊勝大樂。兩隻主手拿著開弓的花蔓弓和箭,另兩隻手拿著蓮華鉤,蓮華鉤是用盈滿甘露的紅色夜蓮花製成的。 這些器物顯示出她用自己的誘惑力進行性誘的活動特徵,宛如蜜蜂受到花蜜的吸引而陶醉其中,即金剛頂瑜伽初會所闡釋:『蓮華法性即愛染性,蓮華自性清淨無垢染,觀照一切法之清淨因, 罪性亦然本無染』以及『金剛蓮華勝合時,善愛清淨得成就』。
又在中國西藏密教花蔓箭象徵“五慾”是“五部密續”的性隱喻, 五部密續即事部、行部、瑜伽部、上瑜伽部、無上瑜伽部,從性隱喻上來看,相當於示愛的漸進過程: 向所愛之人微笑、雙手相握、相互對視、擁抱、接吻和性交。花蔓箭的五慾也代表五情適悅而為出生五如來之佛母, 即「Moharati(無明適悅女)」等於「金剛界自在母」也就是「法界體性智」; 「Dveṣarati(瞋恚適悅女)」等於「金剛母」也就是「大圓鏡智」; 「Rāgarati(愛染適悅女)」等於「白衣觀世音母」也就是「妙觀察智」; 「Irṣyārati(羨望適悅女)」等於「佛眼佛母」也就是「平等性智」; 「Vajrarati(金剛適悅女)」等於「本誓度母觀音」也就是「成所做智」。
密教所謂「轉愛染為妙智慧」,其中所謂的「轉」與顯教法相宗之「轉識成智」的轉不同,法相宗所謂的轉,是將「不好的」轉成「好的」,具體而言就是「斷除阿賴耶識的煩惱和所知障的種子,轉換成涅槃和智慧的清淨種子,轉換阿賴耶識的性質」,密教的「轉」則是將「本來就是好的」卻將被外來的煩惱與無明所覆蓋,這層汙染給轉去掉,顯出「本來就是好的性質」,因此愛染的清淨自性並無被轉換性質,「男女愛情」本身就是「妙智慧」,「金剛秘密愛染女」的秘密(guhya)就是指此,這也是密教對現實的肯定態度。
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