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Vivy -Fluorite Eye's Song- 》阿賴耶識與自我


在日本不少動漫作品會使用瑜伽行唯識學的術語「阿賴耶識(梵語:ālaya-vijñāna,日語:あらやしき)」來作為世界觀設定或是人、事、物之名稱,如《Vivy -Fluorite Eye's Song- 》就以 「アラヤシキ(阿賴耶識)」作為劇中由巨型AI行業公司OGC建造的AI無線通信無線電塔之名,並且說明塔的高度越高,就表示『AI發展的程度越高』, 一百年後,將變得高到看不到塔頂。由於阿賴耶識是瑜伽行唯識學所主張第八識,因此將此作的AI無線通信無線電塔「アラヤシキ」中譯為「八識」。

那麼稍微說明一下瑜伽行唯識學的八識──「阿賴耶識(ālaya-vijñāna)」。
唯識學≒觀念論
依照日本佛教的法相宗之宗義,「唯識學」其實是一種「知識論(Epistemology)」乃至「觀念論(Idealism)」,所謂「知識論(Epistemology)」即闡述「主體(心識)如何認識客體(世界)」,至於「觀念論(Idealism)」則是主張「人們活在自身所認識的世界之中,即客體(世界)是依主體(心識)能力被認識,我們只能掌握客體表象,對客體(世界)實際樣貌一無所知」,這在法相宗之「唯識學」就是一切眾生只能生活在八識「阿賴耶識(ālaya-vijñāna)」的種子所變現的「相分(內境)」之中,對於外境也就是「真實世界」即「圓成實性之真如」是一無所知,這是「無垢識(amala-vijñāna)」才能認知的世界
因此,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指的唯心所造的三界乃至唯識所變現的萬法都只是「阿賴耶識(ālaya-vijñāna)」的種子所變現的「相分(內境)」,不是真實的外境世界,即「相分(內境)」是依他起性(依阿賴耶識種子變現)而被人認識(識的見分)以為是真實的外境,這稱為「遍計所執性」,這些以為是真實的外境但其實是由阿賴耶識種子所變現的內境,本質是虛假的,因此說「識外無境」。要留意的是,這是說「相分(內境)」是假的,而真實的外境當然是「存在的」,只是對於法相宗的「唯識學」而言,對於外境是一無所知,這是「無垢識(amala-vijñāna)」才能認知的世界。又探討真實的外境之學問是「宇宙論(Cosmology)」,「唯識學」並不是宇宙論,無法說明宇宙的本體是什麼,只能探討佛教徒所認識的宇宙是什麼,因此才會有太陽、月亮繞須彌山、大地是平的的可笑說法,日本佛教在十八世紀接觸西洋天文學後,就放棄了佛教的宇宙論,而將佛教須彌山世界觀是為佛教瑜伽行者在禪定時對境的景象,因此只是禪定體驗,不是真實外境世界。這也說明唯有科學才能真正認識宇宙,科學方法就是「無垢識(amala-vijñāna)」,日本佛教也全然接受現代科學而進步。

 
種子儲存庫──「阿賴耶識(ālaya-vijñāna)」
說明完法相宗之「唯識學」是一種「觀念論(Idealism)」後,接下來說明阿賴耶識,阿賴耶識也就是「心(Citta)」,即一切法薰習的種子都積集其中,又稱為「種子識」,也就是「種子儲存庫」。要留意的是,第八識無自己的種子而是儲存前七識的種子,因為第八識是無覆無記性而不造作種子只儲存種子。

儲藏在第八識的種子能產生八種識與色法,而身、口與前七識在世界上造作的善、惡與無記業,又會薰習第八識產生新的種子,再積聚在第八識中,如此輾轉相生,就造成生死的輪迴。 若以產生的原因來分類,種子可以分爲「名言種子」、「我執種子」與「業種子」三類:

  1. 名言種子:名言即名稱言詞,能詮釋諸法,故以「名言種子」 表能生起一切「有爲法」的主因。先以想心所的名言說明:眾生的思考由概念、意象組成,概念、意象的表達需借助符號(symbol),而符號的種類包含文字、語言、表情、肢體動作、聲音與實體物等。 現代心理學定義的感覺、知覺、概念與意象,都屬於見分認識相分後所形成的認知,是顯境名言的一種。表達顯境名言的符號,唯識學稱爲表義名言。 在世界上,我們認識、思考任何境界的時候,一定會使用這兩種名言,所以名言包含了宇宙萬有。由於經常的生起與執著名言是真實,就會熏習第八識產生新的名言種子。
  2. 業種子:ˋ是眾生生死輪迴的增上緣
  3. 我執種子:我執的源頭是第七識,因爲末那識不停的執著,認為有一個真實的「我」,產生了分別與俱生我執,這兩種我執發生作用時(能影響見分),就會再產生我執種子:
    1.分別我執:受外在、後天環境影響,學習經第六識思考產生的自我。
    2. 俱生我執:從無始以來就存在與作用著,所以稱爲俱生。依作用延續的時間又分為兩類: (1) 相續不停:第七識緣取第八識的見分,執著它是真實的自我,而不停的生起我執,這只存在於第七識。 (2) 有間斷:第六識依染污的第七識爲根,錄取此生第八識種子所變現的五蘊,執著其全體或某些部分就是真實的自我。簡略說明如下:
    ●色蘊:身體是我。
    ●受蘊:能夠感受外境的功能是我。
    ●想蘊:能夠認識外境、形成認知與使用語言的功能是我。
    ●行蘊:能夠思考、判斷、決定與控制行爲的功能是我。
    ●識蘊:可以產生以上一切現象與活動的精神主體是我。
    由於受這個有間斷的我執影響,任何眾生的第六識,不論何時何地,必先根據其中某幾個自我的執著,才產生五俱意識、獨頭意識與身、口的行為。


在《Vivy -Fluorite Eye's Song-》中以「アラヤシキ(阿賴耶識、八識)」作為『AI發展的程度指標』的AI無線通信無線電塔之名,恐怕是在著重於AI產生自我的概念,也就是阿賴耶識被認為就是的「自我」,這樣的意義吧。即第七識(末那識)以內心的第八識(阿賴耶識)見分為境,產生相分,恆常的緣取與審查思量,認為這就是「自我」,第七識名為末那識,梵語為manas-vijñāna,也就是「思量識」的意思,由於產生了「自我」,因此有了以自我為主體的主觀判斷,不認為自己是無法為自己作主的(不認為無我),自身的自我是真實存在的「我見」,並且自己能夠去愛的「我愛」,也能被愛的「我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