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中國佛話・觀世音傳奇】指南宮、仙跡岩、觀音山傳說

由上海文藝出版社蒐集中國民間各地流傳佛教相關故事傳說,整理編輯而匯集成《中國佛話》,我將其中與觀世音菩薩有關的民間故事挑選幾則彙整於【中國佛話・觀世音傳奇】。底下這則故事不是出自《中國佛話》所蒐集的觀音菩薩民間故事,而是我家族長輩講述的故事,來作為補充。

指南宮、仙跡岩、觀音山傳說
在台北景美流傳著一則傳說,傳說八仙之一的「呂洞賓」為了追求八仙中的一點紅「何仙姑」,在天庭對何仙姑頻頻示好,可惜的是郎有意而妾無情,反遭何仙姑頻一推,從天庭推落至人間。呂洞賓掉落人間後,他的第一隻腳踏在蟾蜍山,因為風水不佳而心生嫌棄,另一隻腳則跨在景美山的大岩石上,留下了腳印, 這是景美仙跡岩的由來。
呂洞賓又瞧見正在人間普濟眾生的觀世音,剛遭何仙姑打槍的呂洞賓,傾心於觀世音菩薩的嫻淑端莊,於是熱列展開追求,而苦苦糾纏,觀音娘娘不堪其擾,只好避居於台灣北部的一座小山,然而呂洞賓卻仍不死心,追悼這座山的山腳下,如惡虎撲羊襲向觀音娘娘,觀世音菩薩一手推開呂洞賓, 然後用法力在地上一劃,劃出滾滾流水來阻隔呂洞賓,這就是淡水河的由來。
從此,無法跨越河水的呂洞賓就此在河的南方等待,也就是現在的指南宮, 遙望觀世音菩薩所待的那座山,就是現在所稱的觀音山。
正是因為呂洞賓先後向何仙姑、觀世音菩薩兩位女神求愛遭拒,從此妒忌情侶,當地就流傳著只要情侶上指南宮拜拜必會讓其分手,所以會有女性帶想分手之男性前來順利斬爛桃花,也算是功德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