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佛刀舎之佛畫師石商師所造之「不動明王」


佛刀舎之佛畫師「石商師」所造之「不動明王」。「不動尊」之梵名乃「Acala(不動,也有山的意思,即不動如山)」與「nātha(守護主)」所構成的「Acalanātha」意謂「無法憾動、不被動搖的守護主」。「Acala」也是大自在天「濕婆(Śiva)」的別名,濕婆的愛妻大自在天后「雪山神女(Pārvatī)」則別名為「Acalā(堅固不動的大地,密教中地輪亦名金剛輪,即是依此意義)」,居住在印度北方喜馬拉雅山脈的夜叉族為大自在天夫婦之僕人,密教中不動明王、金剛夜叉明王、降三世明王、大元帥明王....等「明王(vidyā-rāja)」本屬於「夜叉族」,也就是」「夜叉持明(Yakṣa)」,在密教中「夜叉(Yakṣa-Vidyādhara)」即是「利牙食噉一切罪障不淨」的意義,進一步依密教解夜叉持明的梵語「Yakṣa-Vidyādhara」,由「Yakṣa(食噉)」與「Vidyā(明)」以及「Dha(法界)」和「Ra(垢)」即「為能噉世間垢,能食諸業垢等惡之明」此正是明王的意義。又不動尊之別名「Caṇḍamahāroṣaṇa(暴悪忿怒尊)」乃是承襲憤大自在天濕婆之「暴惡尊(Rudra)」信仰。
在唐密祖師不空三藏所翻譯的《底哩三昧耶不動尊聖者念誦祕密法》中不動明王即是「喫殘食者(吃殘食者)」,在此儀軌書也以密教的秘密意解釋「殘食(Ucchiṣṭa)」指的是「一切眾生惡業煩惱重障」而在善吾畏三藏所講述的《大日經疏》即記載能噉食「不淨(Ucchiṣṭa)」的不動明王化身為「不淨金剛」也就是「烏樞沙摩明王( Ucchuṣma-Vidyārāja)」,將三千大千世界之主大自在天所變化的一切穢污之物,在須臾之間全部食盡而毫無剩餘,最後還降伏了「大自在天」。
在密教屬於持明者(Vidyādhara)的明王(vidyārāja)乃大日如來的奴僕、使者,如前述明王也是夜叉族, 如在大日經疏與金剛頂經中就記載大自在天稱不動明王、降三世明王為「夜叉」,並且不動明王醜陋矮小的外表也符合男性夜叉(yakṣa)卑微醜陋的特徵。反倒是「女性夜叉(yakṣiṇī/yakṣī即夜叉女)」則是「胸乳豐滿,美如天女」。

在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中不動明王位於西方「持明院」乃大力諸明王之一尊,「持明」的梵語為「Vidyādhara」,所謂「Vidyā(明)」指能破除昏闇無明的「大慧光明」,也就是「勝慧(prajñā)」,轉成真言陀羅尼(Dhāraṇi)之義,在漢譯經典中「Dhāraṇī」也被意譯「持明」,有能破煩惱之闇之德,故云「明」,能增長一切之功德,而為「女性」,金剛頂瑜伽的「金剛秘密曼荼羅」,又名「陀羅尼曼荼羅」即為三十七尊女尊代表「Vidyā(明)」。

《大日經疏》對於不動明王之形象與德行之記載如下:「畫不動明王,如來使者,作童子形,右持大慧刀印,左持羂索,頂有莎髻,屈髮垂在左肩,細閉左目,以下齒嚙右邊上脣,其左邊下脣,稍翻外出,額有雛文。猶如水波狀,坐於石上,其身卑而充滿肥盛,作怒之勢極忿之形,是其密印摽幟相也。此尊於大日花臺,久已成佛,以三昧耶本誓願故,示現初發大心諸相不備之形,為如來僮僕給使執作諸務,所以持利刃以羂索者 。承如來忿怒之命,盡欲殺害一切眾生也;羂索是菩提心中四攝方便,以此執繫不降伏者;以利慧刃,斷其業壽無窮之命。令得大空生也。若業壽種除,則戲論語風亦皆息滅,是故緘閉其口,以一目視之意,明如來以等目所觀一切眾生無可宥者,故此尊凡有所為事業,唯為此一事因緣也,鎮其重障盤石,使不復動,成淨菩提心妙高山王,故云安住在盤石也。」《大日經》云:「真言主之下,依涅哩底方,不動如來使,持慧刀羂索,  頂髮垂左肩,一目而諦觀,威怒身猛焰,安住在盤石,面門水波相,充滿童子形,如是具慧者,次應往風方。」所謂「威怒身猛焰」,即是不動明王常住「火生三昧(agni-dhātu-samādhi)」──藉由觀想火焰,心中開顯火輪(agni-Maṇḍala/teja-Maṇḍala)的種子字為「(Raṃ)」 而由自己的身躰發出火焰,燒盡一切煩惱障礙而成為大智火。

此火炎乃以煩惱無明為柴薪,而燃起般若波蘿蜜之火。《大日經疏》云:「此囉(Raṃ)字是赤中之赤火中之火燒中之燒,由能燒滅種種煩惱業苦,乃至現作五無間罪,若修此字門,亦能淨除使無有餘 ,既罪滅已則生諸善功德也,此字門所作與不動明王相應。」又「火曼荼羅((agni-Maṇḍala/teja-Maṇḍala)」是赤紅色三角壇乃象徵「女陰」,如《歌者奧義書》所云:「祭火便是女人。其火來自女陰,煙是感情的親密, 火焰是陰道,餘燼是對她的穿透,火花是高潮。 在這種火中,諸神奉獻精液,通過這種奉獻,子嗣得以產生。」 又「三角壇」以秘密義而言,即是「日」而為「智火」,「日」也正是「慧日」,因此又稱為「智火輪」,能夠攝取攝取惡法難調之人,皆令柔順調伏,而所謂「攝伏惡人」也就是攝伏一切煩惱令身心得自在。並且對於怨敵者,智火輪能夠令摧伏怨敵,令身體枯竭無法勘受,如河池乾涸而消竭無餘,雖是如此,但內心也是與慈悲相應,摧伏魔敵而救眾生。

依不空三藏所翻譯的《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陀羅尼念誦儀軌》乃中方金剛波羅蜜多菩薩(亦名轉法輪菩薩)之教令輪為不動明王,以天帝釋及將量諸天為眷屬,與四俱胝菩薩守護中國。《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陀羅尼念誦儀軌》云:「經中方金剛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手持金剛輪放五色光。與四俱胝菩薩往護其國,解曰:『言金剛波羅蜜多者,此云到彼岸也,如彼經云轉法輪菩薩也,依前法輪現勝妙身,行願圓滿住等覺位也,手持金剛輪者,毘盧遮那初成正覺,請轉法輪以表示故,又以法輪化導有情,令無數無量至彼岸故,依教令輪現作威怒不動金剛,摧伏一切鬼魅惑亂,諸障惱者令調伏故,放五色光者,顯具眾德破前諸闇也,與天帝釋及將無 量諸天而為眷屬,與四俱胝菩薩往護其國。』 」

《攝無礙大悲心大陀羅尼經計一法中出無量義南方滿願補陀落海會五部諸尊等弘誓力方位及威儀形色執持三摩耶幖幟曼荼羅儀軌》則說明「不動尊」為大日如來忿怒身,自性輪則是般若菩薩也就是「佛母般若波蘿蜜多」視同「金剛波羅蜜多菩薩」,然而在金剛界曼荼羅中「金剛波羅蜜多菩薩」則是金剛部之部母,「金剛波羅蜜多菩薩」也代表四種輪(金剛輪寶輪法輪羯磨輪)的金剛輪,即對應一切如來真實攝教王之四大品中的<金剛界>品的六種曼荼羅,可知金剛部之部母「金剛波羅蜜多菩薩」代表四智印的金剛智印。在《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則說「四種輪(金剛輪寶輪法輪羯磨輪)」皆由謂「正法輪」與「教令輪」所攝,「正法輪」為智,在金剛頂瑜伽中女尊代表智,因此女尊之四波羅蜜乃為四智印而為體,「教令輪」是男性明王乃是智慧的「用」,也就是「女尊為智慧之本體」,作為卑微僕使的男性明王則不過是智慧的方便權用。日本密教則將「金剛波羅蜜多菩薩」視為中央如來部之「正法輪身」,教令輪身即為不動明王。

佛刀舎之佛畫師「石商師」所造之「不動明王為乳房渾圓,暗藍膚色的女尊,右手持斬除一切魔障的金剛劍,左手持四攝方便之羂索,身後火焰代表燃煩惱薪之火生三昧,奔跑的姿勢代表精進救世。不動明王種子:『(hāṃ)』意為「極行大空」,不動明王慈救咒:『namaḥ samanta vajrāṇāṃ caṇḍamahāroṣaṇa sphoṭaya hūṃ traṭ hāṃ māṃ. 』不動明王火界咒『 namaḥ sarvatathāgatebhyaḥ sarvamukhebhyaḥ sarvathā traṭ caṇḍamahāroṣaṇa kha khāhikhāhi sarvavighanaṃ hūṃ traṭ hāṃ mā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