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日本櫻-花見🌸

對於陷入愛河的男性來說,櫻花代表女性,花當然也用來象徵愛情本身和男女的親密關係,在日本的歷史中,一直可以從花見中清楚看出櫻花被當成愛的象徵。

「花見」不只流行於上流階級之間,從八世紀的紀錄就可以確定,在常陸國風土記中,花見是放在筑波岳(現在的筑波山)底下的一結,針對這個民眾例行活動有下列介紹:

「在坂(足柄山)東邊的諸國,每當春天花開、秋天葉黃時,男女會互相攜手,帶著飲食,或騎馬,或步行,登上山丘,盡情遊樂、棲遲。」其中「棲遲」一詞,就是指那個時代男女互相對唱、共舞等等求愛行為。

在古代的日本,唱歌、享受音樂這類行為全都具有宗教儀式的性質。即使是性交,也不是單純的性行為,而是具有宗教或是哲理方面的意涵。也就是說,「花見」在古代日本其實是在春天舉行的重要儀式,男女登上神聖的場所-山,在那裏舉辦宴飲、詠唱和歌、跳舞,以及傳遞愛意。「花見(はなみ)」不僅是個人的活動,同時也是社會的活動。「花見」、櫻花的美學價值雖然起源於農耕生活,但在八世紀時,已經成為都市的現象,而且在都市的重要性甚至超越鄉間。皇族、貴族階級雖然不直接參與農耕,但是農耕社會的產物-農耕宇宙觀-已經成為了他們的文化基礎。他們將櫻花的美學價值提升為精煉的首都王朝紋話,並且創造了以歌讚詠花之美作為最重要要素的優雅「花見」。除了八世紀的紀錄中可以看到日本古代一般民眾的「花見」紀錄外,有關其後庶民的「花見」紀錄,明顯較上流階級少了許多。不過,在慶長、元和時代的風俗畫中,描繪了庶民在神社佛閣和賞櫻的著名景點裡「花見」。風俗畫中也可以看到貴族的身影,他們會撐起飾有家紋的帳幕,在公共場所進行私人的「花見」。庶民的「花見」在江戸時代達到高峰。「花見」是江戶時代町人的重要例行活動,發展出各自的衣裳、宴會、詩歌,在岩佐又兵衛所畫的浮世繪,除了男男女女外,甚至還描繪了僧侶一起歡唱跳舞的模樣。從古代以來的紀錄顯示:將綻放著櫻花的枝條插在髮上,或是插在庭前所立的竿子上,這種習俗是對女性求愛的表現。多年以後,這些習俗轉變成女性在賞花時,會把身上穿的小袖脫下來繫在櫻花樹下,當作求愛的標誌。(出自ヒメの民俗 學宮田登著 之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