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九月九日 重陽の節句

古代中國周穆王時,身邊有個叫「慈童」的侍童,

因有次不小心跨過君王之枕頭,

犯了欺君大罪,終以死罪可免流刑難逃,

被流放到距帝城三百里的酈縣深山中,

山谷中生長有許多菊,菊上露水滴落溪流,

慈童喝了此水,遂脫胎換骨不老不死,成為仙人。

重陽の節句

中國的重陽傳入日本,最早見於天武天皇十四年(六八六)宮廷所舉行的賞菊之宴,

至平安朝時期始盛行於宮廷,到了江戶時代初期,幕府更制定為年中五大節日之一,

具有國定正式的節日。又,在古代宮廷所舉行的重陽儀式,主要是天皇在紫宸殿宴請群臣,

宴中並吟詩作歌,此稱之為菊酣宴,或是菊花宴,至中期以後則變成每年的例行公事。

在早期的菊花宴,形式上仍多承襲中國的風味,如在天皇的幔帳兩側懸掛茱萸袋,

御座前則擺置菊花等等。其後始發展出日本獨自的特色,如舉行賞菊會、菊花祭,

更進而用棉花裹上菊花,於重陽前夜放置戶外讓露水沾潤,

然後把沾有菊花香的露水棉花用來擦拭身體,據說能養顏美容,延年益壽。

在江戶時代,大名之間於此日盛行賞菊,把菊花栽培養成偶人、人形。

但今日,節慶之風習已不再,大多只舉行些菊花展。

<長崎おくんち祭り的巫女遊行>(可見她們穿著千早,頭戴菊花冠)

另長崎於陽曆十月至十一月之間例行舉行,名叫「おくんち祭り」的祭典,

是與重陽節有關的祭祀活動,尤為有名。

進行おくんち,秋季的美奈宜神社

頭上配帶秋季之花-菊花

 奉納の踊


 

另一方面,在民間昔日於此日都會預備些栗子飯、甜酒(甘酒)等來慶祝,

順而祈求秋作的豐收,但今日已幾乎不復見。

五色布代表東西南北中,象徵對天地四方感謝秋收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