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今日台灣中元節

「荊楚歲時記載」:

七 月 十 五 日 . 僧 尼 道 俗 . 悉 營 盆 供 諸 仙  按 盂 蘭 盆 經 云 .有 七 葉 功 德 . 並 幡 花 歌 鼓 果 食 送 之. 蓋 由 此 也 . 經 又 云 . 目 連 見 其 亡 母 生 餓 鬼 中 . 即 以 缽盛 飯 . 往 餉 其 母 . 食 未 入 口 . 化 成 火 炭 . 遂 不 得 食 . 目連 大 叫 . 馳 還 白 佛 . 佛 言 汝 母 罪 重 . 非 汝 一 人 所 奈 何 .當 須 十 方 眾 僧 威 神 之 力 . 至 七 月 十 五 日 . 當 為 七 代 父 母厄 難 中 者 . 具 百 味 五 果 . 以 著 盆 中 . 供 養 十 方 大 德 . 佛敕 眾 僧 . 皆 為 施 主 . 祝 願 七 代 父 母 . 行 禪 定 意 . 然 後 受食 . 是 時 目 蓮 母 . 得 脫 一 切 餓 鬼 之 苦 . 目 連 白 佛 . 未 來世 佛 弟 子 . 行 孝 順 者 . 亦 應 奉 盂 蘭 盆 供 養 . 佛 言 大 善 .故 後 人 因 此 廣 為 華 飾 . 乃 至 刻 木 割 竹 . 飴 蠟 剪 綵 . 模 花葉 之 形 . 極 工 妙 之 巧

上述一文說明七月十五日盂蘭盆會的來源,文中「當為七代父母厄難中者,具百味五果,

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大致是說在七月十五日,以百味、五果(桃、李、杏、栗)供養盂蘭盆,

得脫七代父母於苦界,浴福楽。又,「七代父母」亦包含現在父母。

「大藏經」第十六冊「佛說盂蘭盆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犍連始得六通,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觀視世間,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目連悲哀,即以缽盛飯,往餉其母,母得缽飯,即以左手障缽,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連大叫,悲號涕泣,馳還白佛,具陳如此。

佛言:「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雖孝順,聲動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脫。吾今當說救濟之法,令一切難皆離憂苦。

佛告目連:「十方眾生,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當此之日,一切聖眾,或在山間禪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樹下經行、或六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或十地菩薩大人,權現比丘,在大眾中,皆同一心,受缽和羅飯,具清淨戒,聖眾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世父母、六親眷屬,得出三塗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若父母現在者,福樂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

時佛敕十方眾僧,皆先為施主家咒願,願七世父母行禪定意,然後受食。初受食時,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眾僧咒願竟,便自受食。

時目連比丘及大菩薩眾皆大歡喜,目連悲啼泣聲釋然除滅。

時目連母即於是日,得脫一劫餓鬼之苦。

目連復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寶功德之力,眾僧威神力故。若未來世,一切佛弟子,亦應奉盂蘭盆,救度現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為爾否﹖」

佛言:「大善快問!我正欲說,汝今復問。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國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萬民庶人,行慈孝者,皆應先為所生現在父母、過去七世父母,於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飯食,安盂蘭盆中,施十方自恣僧,願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惡鬼苦,生人天中,福樂無極。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若一切佛弟子,應常奉持是法。」

時目連比丘、四輩弟子,歡喜奉行。

從上述的經文可知,七月十五日的盂盆蘭會,除了供養已過世的父母與親人以外,

對於尚還漸在的父母亦祈求其無恙快樂、長壽百歲。

然而這樣的習俗在台灣也已不復見,日本則於西元606年自中國傳入此宗教信仰後,

依然保有此習俗-「生御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