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禪宗】自性清淨明光心


心性本然清淨,雜染是外來偶發的
倘若終結「痛苦」是可能的,那麼這個目標就值得去追求。解脫之所以是可能的,其中有兩個因素──明光(梵prabhāsvara;光淨)是心的本質,而雜染則是外來偶發的。心的本質(自性)如水般清澈,水中的塵土並非水的本質,而且是可以被移除的。不論水有多麼混濁,她清澈的本質永遠不會喪失;同樣地,煩惱是外來偶發的,並未滲入心的本性(svabhāva)之中,心的明性和覺性並非每個剎那都和煩惱有所牽扯。如果煩惱本具於心,那麼煩惱會一直現起,不可能 被根除。
心性之所以被稱為「明光(prabhāsvara)」,那是因為心是「自性空(svabhāva-śūnya)」,心的體性本無任何無明煩惱塵垢,所以為「空性(śūnyatā)」;無明煩惱之雜染則是沒有本體,即無自性(niḥ-svabhāva),梵語的śūnya(空的),也有虛無的意思,因此稱無明煩惱之雜染是śūnya(空的),這與心的「空性(śūnyatā)」不同,心具有自性,心的體性本無任何無明煩惱塵垢,這樣的體性也稱為圓成實自性(pariniṣpanna-svabhāva),無明煩惱之雜染則是「沒有自性(niḥ-svabhāva)」,因此本質是具有虛無意思的「śūnya(空的)」,如此才能有終結「痛苦」的可能。
在從金剛頂瑜伽密教所發展而來的《 無上瑜伽密續》中將自性清淨明光心(prakṛti-prabhāsvara-citta)視為「最微細的心(Sūkṣma-citta)」,她乘坐於最微細的「氣(Prāṇa)」也就是最微細的生命能量(Prāṇa),「最微細的心(Sūkṣma-citta)」或可類比於日本密教的法界體性之識大,而「最微細的氣(Sūkṣma-Prāṇa)」或可類比於日本密教的法界體性之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空大,《 無上瑜伽密續》視「最微細的心(Sūkṣma-citta)」與「最微細的氣(Sūkṣma-Prāṇa)」為一如不二,因此自性清淨明光心(prakṛti-prabhāsvara-citta)又稱為「心氣(citta-Prāṇa)」。最微細的心(Sūkṣma-citta)」是如來智慧的實質因,「最微細的氣(Sūkṣma-Prāṇa)則是如來法身的實質因。《無上瑜伽續》的心要,就是藉由特殊的密續修行法門,修行者可以啟動這個「最微細的明光心」,使其充滿大樂,並運用她來了證空性,即身成佛。

中國禪宗主張一切眾生都具有本淨的佛性也就是如來藏(Tathāgatagarbha)。當佛性徹底展現時,那個眾生即是佛。但是因為煩惱和雜染,尤其是無明,因此眾生尚未能明心見性。「清淨心」和「佛性」所指的是同一件事,卻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清淨心」是指心性未受到雜染的染污,也不會受到雜染的染污,因此心本清淨;「佛性」則是指眾生本來是佛,只是尚在清淨的母胎之中,此即稱為如來藏(Tathāgatagarbha)。當無明存在時,我們不知道自己的本淨之性,而現在隨著無明被移除,我們看見她且了解她正孕育著我們自性之如來,因此能夠見性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