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仏これ】阿修羅王


高野山真言宗「齋藤仁鐵阿闍梨(筆名為『蝉丸P』)」所策劃的佛像女体化(即『波羅蜜多形』)的『仏像これくしょん(仏これ)』,由繪師上田信舟所造的『阿修羅王(Asura-rāja)』像,阿修羅(Asura)與瑣羅亞斯德教的《阿維斯達(Avesta)》之最高神「阿胡拉(Ahura)」同源,但在吠陀神界則是惡神,可說是相當富含變化之神格。或說如此變化之背後,含藏著印度、伊朗兩種民族分離的原因。就《梨具吠陀》對「阿修羅(Asura)」一語的使用看來,初始並沒有視彼為獨立之神格,大致用以作為有力諸神之稱號。例如Mitrá、Varuna、Indra屢屢被稱為阿修羅(Asura)。應予以注意的是,採用此稱號之際,常用以讚嘆該神具有可畏的『Māyā(幻力、幻化、魔法)』,Varuna維持Ṛta(宇宙法則)就是依靠「Māyā」,甚至就吠陀宇宙觀而言,「Māyā」即和「Ṛta」的意義相當,舉凡含有規律(Ṛta)的晝夜輪替、太陽運行、降雨以及其他現象,都是源於創造性的「Māyā」。 「māyā(幻力)」即是「有意圖的變化」,也就是幻化(創造或毀滅)以及「幻化的幻化」。 而其最原始的哲學概念(宇宙的幻相、虛妄和無我),即可能見之於「變化」、 宇宙規範之幻化以及「魔術」等觀念,也存在於Varuna的「創造力」,透過「māyā」重建宇宙的秩序。後來隨時間演進,認為『Māyā(幻力、幻化、魔法)』乃「阿修羅(Asura)」所特有,阿修羅(Asura)遂成為獨立之神格,成為吠陀早期的超級大神,是負責掌管法術、咒語、秩序,抽象而且神秘的神明。

如《梨具吠陀》的<Māyābheda>所揭露:「吠陀智者,以智觀照; 在自心中,整個太陽, 乃阿修羅, 摩耶托出。 詩人考察,太陽軌道; 眾人祈求,太陽光界。」
此頌述說,天上的大神阿修羅用「Māyā」把太陽整個地和盤托出;吠陀智者以眼看見這個由「Māyā」托出來的太陽,其實就是在自己心中。阿修羅所擁有的「Māyā」是神秘而不可思議的,能夠幻化包括太陽的宇宙萬物,「Māyā」本身具有啟示力量,她是藝術、聖、儀式與冥思的功能,她使人們瞭解真實。因此吠陀智者藉由三摩地照見太陽來自心中,從中發現自我與宇宙的關聯,從中領悟宇宙真實。

然而吠陀早期的超級大神阿修羅(Asura)到了吠陀晚期卻被視為惡魔,到了《阿闥婆吠陀》與《夜柔吠陀》,阿修羅已是與天部(Deva)完全相反的惡神,阿修羅軍與天軍經常發生戰爭。亦被彼等具有如同波斯的Ahriman的地位。阿修羅(Asura)之語源的「Asu」,為呼吸之義,但當阿修羅(Asura)視為惡神之信仰產生時,「a」被解為否定之義,到了奧義書時代將「sura」解為「天」,「Asura(阿修羅)」遂成為「非天」,產生這樣的俗說字語(Volksetymologie)。

在佛教中阿修羅為為六道之一,八部眾之一,十界之一。佛教將阿修羅(Asura)訛解為「非天」而解為「有諸天的福報,卻非有諸天之德行」,「阿修羅(Asura)」是瞋(dveṣa)重的眾生,在密教中轉化瞋為智慧的部族是金剛部,金剛部之明王為降三世明王,降三世明王別名為孫婆明王,「孫婆」為梵語「Śumbha」之音譯,「Śumbha」在印度神話中乃「阿修羅王」,而可以發現彼此之關聯性,又諷刺的是在《女神的榮光(Devi Mahatmya)》此阿修羅王敗在難近母(Durgā)的「Mahāmāyā(大幻化)」之下。

依《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理趣經釋)》的記載,金剛降三世之三摩地為「一切有情平等,忿怒平等」,由此三摩地調伏他化自在魔王,受化引入佛教。高野山真言宗松長有慶阿闍黎開示:「這是因為一切眾生安住於不變的大菩提心,所以在忿怒時要根據這樣的菩提心,對一切平等不能歧視對方。」

上田信舟所造的『阿修羅王(Asura-rāja)』為三面六臂,中間兩手為合掌,另外兩手分別托日月,代表她的「Māyā」,又印度神話中有羅睺阿修羅王能障日月造成日月蝕,另兩手分別執箭與弓,象徵她為戰神而作為密教之護法神。在日本密教的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中,阿修羅位於最外院之南方,種子字為『(a)』字代表菩提心。真言:「namaḥ samanta buddhānāṃ gara-layaṃ svāh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