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月曜日のたわわ その510 『壁撤廃』

 月曜日のたわわ その510 『壁撤廃』

這裡的「壁」(年収106万円)指的是日本社會中一項與稅制或社會保障相關的限制,特別是針對配偶或非正規勞動者的收入上限。在這個制度下,如果一位配偶的年收入超過106萬日元,他們的家庭可能需要繳納額外的稅款,或該配偶需要自行負擔社會保險費用。這就形成了一道「壁」,讓許多人選擇刻意限制收入,避免超過這個界限。

而「撤廢」指的是廢除這樣的限制或制度。如果「年収106万円的壁」被撤廢,就意味著這些收入上的限制將不再存在,讓人們能自由選擇工作時數或收入,無需擔心超過特定門檻帶來的負擔。
與豐滿的關係:
在插圖中,「豐滿」不僅僅指角色外表的特徵,也可能是一種隱喻,象徵某種「超越限制」或「突破障礙」的概念。以插圖中自信滿滿的角色為例,她的形象可能在暗喻打破束縛(即「壁」),強調一種自我展現或解放的精神。同時,這也可能帶有一種輕鬆幽默的表現方式,將嚴肅的社會議題與漫畫中的趣味場景結合起來,吸引讀者共鳴與討論。

簡單來說,這幅作品可能是在用輕鬆的方式探討「廢除年収限制」這個社會議題,並巧妙地借助角色的形象來進一步傳遞「突破束縛、享受自由」的寓意。

更多突破束縛、享受自由的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