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存有」的根源女神『Nārāyaṇī』


印度數學家斯里尼瓦瑟·拉馬努金信奉的「本尊(Iṣṭadevatā)」為「女神Namagiri」也就是吉祥女神「Śrī-Lakṣmī」,拉馬努金將自身數學理解歸功於女神,對他而言『所有的數學方程式皆代表女神的一個想法』。事實上,數學也正是科學的語言而能如實的描述宇宙萬象。
Nārāyaṇī・Vaishṇavī
吉祥女神「Śrī-Lakṣmī」在日本密教的現圖大悲胎藏生曼圖羅中觀音院稱為『大吉祥明觀音(Śrī-mahāvidyā)菩薩』、 『大吉祥大明觀音(MahāŚrī-mahāvidyā)菩薩』、『大吉祥變觀音菩薩(Lakṣmīmahāvidyā)菩薩』,在現圖大悲胎藏生曼圖羅的最外院則稱她為『Nārāyaṇī(那羅延女)』與『Vaishṇavī(毘紐女)』,如下圖。
 
  梵語「Nārāyaṇī」中的「Nārā」是太初之原水而『āyaṇī」則是瀰漫遍一切處,,在《森林奧義書》和《歌者奧義書》皆以「水」為最高之存在,萬物源自於「水」。《百道梵書》明白揭出原水是第一原理,「Nārāyaṇī」即是宇宙最初瀰漫一切的太初原水女神,她孕育「金胎(Hiranyagarbha)」而產生世界,即她的子宮(garbha)就是『Hiranyagarbha』,從中生出了「存有(sat)」,所以當以「Nārāyaṇī」稱「Śrī-Lakṣmī」即是指她為『存在的根源女神』。
又原水女神「Nārāyaṇī」所孕育的「金胎」也隱喻為「太陽」,在《大日經》與《大日經疏》中以「水」作為慈悲的象徵,並以慈悲為根本孕育胎藏而出生曼荼羅且於印度文化中以蓮華隱喻女陰子宮,在《大日經疏》也以蓮華象徵胎藏,「蓮華」又名「水生」。

如前面所說的「水」即「大悲」而孕育「蓮華胎藏」,「蓮華部母白衣觀音(Pāndara vāsinī)」即代表「大悲水孕育胎藏之母」的「諸法之母(Sarvadharmamātṛkā)」,從她的「胎藏子宮」出生「宇宙萬有曼荼羅世界」即「大悲胎藏生大曼荼羅」,也就是宇宙萬法發生的根本原理,在日本密教稱為「理法界」即宇宙的理體。(~以物理而言,就如統一四大基本作用力的數學式~)
「Śrī-Lakṣmī」的另一個名字『Vaishṇavī(毘紐女)』,梵語『Vaishṇavī』是遍入宇宙的女神意思,她是遍入天(Viṣṇu)的一切能量、能力的來源,也就是性力(Śakti),在印度的『女神教(Shaktism)』主張諸法實相之真如本體乃『女神(Devī)』也就是宇宙能量(Śakti),以勝義諦而言:印度教作為男性神的毘濕奴(Viṣṇu)只是毘紐女神(Vaishṇavī)的『用(事用)』,毘紐女神(Vaishṇavī)為毘濕奴(Viṣṇu)的『體(理體)』即『本體』。
在金剛頂瑜伽密教中則稱「Śrī-Lakṣmī」為「Rukmiṇī」,宋代施護在《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意譯為「銀色天后」,在金剛頂瑜伽初會的降三世曼荼羅中受灌頂名「Vajra-hemā」,梵語「Hemā」為擁有黃金膚色的美麗女性之意,施護將此梵名意譯為「金剛金色天」,又唐密的《大日經疏》中記載的善無謂阿闍黎傳授的大悲胎藏生曼荼羅圖位,觀音院中的諸觀音尊之一的金色菩薩,梵名即是「Hemā」。

在『女神教(Shaktism)』中「Nārāyaṇī」與『Vaishṇavī』的形象相同,皆為四臂雙乳混圓豐滿的女神,手持法器則有輪盤、盛有「不死甘露(amṛta)」的淨瓶(Kalaśa)、蓮華,除了上述法器也有持棍棒、法螺等其他法器之造像,根據印度神話不死甘露是從乳海攪出來的,從中出現還有吉祥女神「Śrī-Lakṣmī」,在攪乳海也流出劇毒,濕婆神(Śiva)為了防止劇毒傷害眾生而將劇毒飲下,濕婆神(Śiva)的愛妻Pārvatī見到丈夫的犧牲舉動,為了阻止劇毒流入體內,Pārvatī以手掐住濕婆神(Śiva)的脖子,令劇毒留在喉中,濕婆神(Śiva)也因為喉中劇毒而令脖子變成青色而有青頸(Nīlakaṇṭha )之名,後來Pārvatī為了替丈夫解除喉中的劇毒而變成「救度母(Tārā)」解除毒素。
有趣的是日本密教的青頸觀音則與 『女神教(Shaktism)』的「Nārāyaṇī」與『Vaishṇavī』相似,如下圖皆為一面四臂的女尊而手持輪盤、棍棒、蓮華、法螺,只是因為當時日本文化保守所造女尊形像皆以貧乳為多。

日本密教認為此女尊能夠解脫眾生苦,除去一切疾病。

在『女神教(Shaktism)』中「Śrī-Lakṣmī」作為大智慧女神(Mahāvidyā),她代表清淨無暇的無垢識(amala-vijñāna)而名為蓮華女神,梵語為「Padmā」、「Kamalā」, 蓮華象徵「原始胎藏」、「母親的子宮」。在印度教與佛教經文中蓮華被性隱喻為神聖子宮、陰道, 蓮華是梵文女性陰道的同義詞, 女性陰道柔軟,呈粉紅色且有開口,粉色或淡紅色蓮華的梵文是「Kamalā」,也是蓮華女神Lakṣmī的另一個名字。 梵語「Kamalā」一詞源自詞根「Kama」,其意為愛情、渴望、性慾和性愛,梵文「Padma」和「Kamala」這兩個詞都是女性柔軟、粉色、有開口的「女陰(Yonī)」之同義詞,女神教所信仰的「Śrī-Lakṣmī」是神聖的母親,最高本初性力(Adi-Parāśakti), 她是一切的開端,她孕育了「金胎(Hiranyagarbha)」是世界之母也是一切生命的原始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