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觀世音
顯教之《妙法蓮華經(Sad-dharma Puṇḍárīka Sūtra)》以開示諸法實相為宗旨,所謂法就是指這實相之法,諸法實相是宇宙的本質,深邃而廣大,不可思議,因而稱為『妙法(Sad-dharma)』,這種妙法如清淨不染塵垢的蓮華,同時也是行「眾生畢竟成正覺之『一乘道(Eka-yāna)』」的菩薩精神,如密教之《理趣經》所云:『菩薩勝慧者,乃至盡生死,恒作眾生利,而不趣涅槃。 般若及方便,智度所加持, 諸法及諸有,一切皆清淨。 慾等調世間,令得淨除故,有頂及惡趣,調伏盡諸有。如蓮體本染,不為垢所染, 諸慾性亦然,不染利群生, 大慾得清淨,大安樂富饒,三界得自在,能作堅固利』。又顯教之《妙法蓮華經》並未究竟開示諸法實相,唯有密教之《大日經》能夠開釋妙法蓮華最深密處,此即『大悲胎藏』乃諸法實相究竟之『理體』、宇宙無盡諸法之本體與本性,密教之《理趣經》則是開顯「能證此大悲胎藏法的實相般若波羅蜜多」。
(「妙法蓮華三摩地之最深密吉祥處」即「大悲胎藏」乃自性清淨法性之「八葉秘密妙法蓮華」)
這即是觀世音菩薩之境界,如日本真言密教祖師「弘法大師(即空海阿闍黎)」於《法華經開題》闡釋:『妙法蓮華者竝是名,斯乃觀自在王之密號也。』並引用不空阿闍黎所撰之理《趣經釋》而云「時婆伽梵得自性淸淨法性如來者觀自在王如來異名[註1],則此佛名無量壽佛。若於淨妙佛國土現成佛身,住雜染五濁世界則爲觀自在菩薩,說者則至毘盧遮那佛爲觀自在菩薩。說一切法平等觀自在智印。四種不染一切煩惱及隨煩惱三摩地法。」因此,「妙法蓮華」即「觀自在菩薩(即觀世音菩薩)」之密號。弘法大師又於《法華經開題》闡釋:『所謂妙法蓮華經經廣略本無邊義理,悉含一字中。今是經則觀自在之三摩地,又據大日經顯祕密妙法蓮華義,毘盧遮那本地常心卽是華臺具體,四佛四菩薩醍醐果德如衆寶俱成,十世界微塵數金剛密智慧差別智印猶如鬢蘂, 十世界微塵數大悲萬行波羅蜜門猶如華藏。三乘六道無量應身猶如根莖條葉發暉相間,以如是衆德輪圓周備故,名妙法曼荼羅也。』即說明大悲胎藏也就是是蓮華胎藏而為觀世音三摩地,又依善無畏三藏的《大日經疏》所闡明「觀世音三摩地」即「多羅觀音(Tārā)菩薩」也就是「度母(Tārā)」,如此即以普眼攝受群生入妙法蓮華胎藏。
弘法大師於《法華經開題》又以四種曼荼羅(即大曼荼羅、三昧耶曼荼羅、法曼荼羅、羯摩曼荼羅[註2])來闡釋「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之題名密義:「約四種曼荼羅釋者: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者,卽是表觀自在菩薩四種曼荼羅身也,妙法者又名正法,卽法曼荼羅身,蓮華者,蓮華有六種差別,謂鉢納摩、優鉢羅、泥盧鉢羅、俱勿頭、蘇楗地迦、分荼利迦是也。今謂蓮華者取第六分荼利迦名,卽是三昧耶曼荼羅身;觀世音者,有觀世音、觀自在、光世音等差別,卽是大曼荼羅身;普門者,普者遍滿法界平等利人之義,門者出入無礙自在遊戲之義,自在遊戲卽如來事業威儀,卽是羯磨曼荼羅身,如是四種曼荼羅身。,各各量遍滿虛空法界。常恒無間作大佛事,是名自性四種法身。卽是毘盧遮那佛之異名。因此觀世音與大日如來一如不二[註3]而為『普門尊(Samanta-Mukha-Pradhāna)』[註4],又依善無畏阿闍黎亦於《大日經疏》開釋大悲胎藏即妙法蓮最深密處,是以《大日經》即《妙法蓮華經》的深密。如母親子宮孕育一切生命的大悲胎藏出生宇宙萬有而為宇宙究竟真實本質,她即是實相般若波羅蜜多[註5],也是自然本有六大之本體(本源),所謂六大即『地大(Pathavī-dhātu)』、『水大(āpa-dhātu)』、『火大(teja-dhātu)』、『風大(vāyu-dhātu)』、『空大(ākāsa-dhātu)』以及『識大(Vijñāna-dhātu)』,一切如來與宇宙皆由此六大所構成乃為『法界體性(dharma-dhātu-svabhāva)』,又依新義真言宗開組興教大師覺鑁撰寫《法華經祕釋》以胎金理智二部闡述妙法蓮華即大悲胎藏:「蓮華名胎藏者,此界亦名蓮華界故,復號蓮華部故,亦稱蓮華曼荼羅故,或云蓮華胎藏故,又胎藏中八葉蓮華王專表曼荼羅法體故。又蓮華名理。理卽胎藏故。」所謂「理」即「宇宙的原理、本源」,大悲胎藏出生一切法而為宇宙本源,大悲胎藏即為蓮華胎藏而為一切法母,即蓮華部母「白衣觀世音(Pāṇḍara-vāsinī)」[註6],她出生一切法而名『聖一切法母(Ārya-sarvadharmamātṛkā)』。
(蓮華部母・觀音母・白衣觀世音亦名白衣佛母)
依弘法大師於《法華經祕釋》所開釋:「妙法蓮華廣略本無邊義悉含一字中,今此經則觀自在三摩地,若誦此一字則與誦一部法華功德無異。此經於法是字也,於三摩耶是八葉蓮華也,於人是觀自在菩薩也。此人法蓮俱爲妙法蓮華,亦名諸佛智慧,亦名佛智見。私云,觀自在菩薩往昔成佛。名蘇達磨尾知耶,十號具足,舊譯云正法明。譬如妙法蓮華經,舊本云正法華,親本云妙法蓮華也,其經親本云妙法蓮華也,其經翻云,薩者妙義、正義,達磨者法成義,芬陀利迦者白,蓮花義也,新舊雖異其義是一也,應知正法,明梵號,蘇者正義妙義。達磨者法義,尾知耶, 尾知耶者明義也,則知法華經有正法妙法舊新之號,觀自在亦有正法妙法兩種之名。是故法華經之體卽是觀自在也,所以亦普門品中唯勸觀音名,不顯法華理趣,是指觀音之德是法華之理故也」。觀自在(即觀世音)過去世乃「正法明如來」,「正法明」梵語為『Sad-dharma-Vidyā 』,梵語「Sad-dharma」乃宇宙統一性真理亦是支配事物種種之『法(dharma)』的諸法、或一切法(sarva-dharma)的總稱;換言之,即是意將此等統一於根底的這一『法』。例如,在肉體裡,有色法;在精神裡,有心法;但此等於於其根底裡,卻為不二、一體(色心不二)。然而在此不二,一體之處,有其統一之法,就是「Sad-dharma」。此於西元286年竺法護譯法華經時,將其譯為「正法」;然鳩摩羅什從諸法統一的這一絕對性真理立場,將其改譯成更具深層理趣的「妙法」[註7]。『Vidyā』乃女性名詞而稱「明母」、「智慧母」,在密教女尊代表智慧而稱成為『Vidyā』,如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觀音院之女尊「大吉祥大明觀音(MahāŚrī-mahāvidyā)」,佛母般若波羅蜜多(Prajñāpāramitā)也被稱為大明母(Mahāvidyā)。
又依金剛頂瑜伽十八會初會之《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所開釋的金剛秘密曼荼羅(Vajraguhyamaṇḍala)之三十七尊皆為女性尊乃為一切如來的「心祕密」,表現女性的大愛染慈悲以及母性能夠孕育出生一切金剛特性,三十七尊女尊的金剛秘密曼荼羅也與《大日經》之大悲胎藏生曼荼羅相應,代表『理』即宇宙本體之曼荼羅,『金剛秘密曼荼羅(Vajra-guhya-maṇḍala)』之三十七尊女尊之一的觀世音菩薩,即為「正法明母(Sad-dharma-Vidyā )」。
上圖即雙乳豐滿,紅蓮華色肌膚的觀世音菩薩乃金剛秘密曼荼羅・蓮華部之女尊,她代表「妙法蓮華三摩地之最深密吉祥處」即「大悲胎藏(Mahā-Karuṇā-Garbhakośa)」乃自性清淨法性之「八葉秘密妙法蓮華[註8]」乃「秘密莊嚴心」即一切如來之「心祕密」,為令眾生入此「心祕密」,盡識心之實相,如實之自心,開八葉秘密妙法蓮華得一切如來之知見,也就是《理趣經》所云之「實相般若波羅蜜多」。
《大日經》云「內心妙白蓮,胎藏正均等,藏中造一切,悲生漫茶羅 ,十六央具梨,過此是其量 ,八葉正圓滿,鬚蘂皆嚴好」,若依大日經則大悲胎藏應是白色八葉(即花瓣)蓮華,這是因為大日經系統以白色代表大慈悲,然而金剛頂經則以紅色代表大愛染慈悲亦為蓮華部,日本密教之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中台八葉(即花瓣)蓮華為紅色,這也與金剛頂瑜伽十八會之第六會《理趣經》所云「蓮體本染不為垢所染」相應,東密 《大樂經顯義抄》解釋「妙蓮體本染至不染利群生者,愛金剛位三摩地行也,謂如蓮華本雖汚泥中,而爲濁泥不被染也,愛金剛義亦爾也,是即雖云有染愛義,即成其自性清淨法也,是爲大悲願力所染而自性本淨云也」,東密 《理趣經釋秘要鈔》解釋「本染者蓮華赤色本性赤染也,大悲慾愛亦爾也,以大悲愛染慾之,愛金剛大悲慾也」,此金剛愛亦愛金剛女等同觀音母母白衣觀世音以及蓮華部母法波羅蜜多(法金剛女)而身色為紅蓮華表大愛染慈悲,如此觀音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波羅蜜多不二而為「大悲胎藏」亦即「妙法蓮華」。
(左:愛金剛女;右:蓮華部母法波羅蜜多,亦法金剛女,蓮華部亦法部)
又依 《大日經疏》云「花臺八葉,圓滿均等如正開敷之形,此蓮花臺是實相自然智慧,蓮花葉是大悲方便也,正以此藏,言大悲胎藏漫荼羅之體」八葉蓮華即大悲胎藏代表「實相自然智慧」也就是實相般若波羅蜜多,眾生本有般若波羅蜜多心,八葉(八瓣)蓮華代表「方便善巧波羅蜜多(Upāyakauśalya-Pāramitā)」,觀音母名妙法蓮華,即以普門善巧方便波羅蜜多「攝入一切眾生入大悲蓮華胎藏」而照見諸法實相證「實相般若波羅蜜多」,即求一切智智的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
--------------------------
註解
- 不空所譯《理趣經》云:『時薄伽梵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復說一切法平等觀自在智印出生般若理趣。所謂世間一切欲清淨故,即一切瞋清淨;世間一切垢清淨故,即一切罪清淨;世間一切法清淨故,即一切有情清淨;世間一切智智清淨故,即般若波羅蜜多清淨。金剛手!若有聞此理趣,受持讀誦作意思惟,設住諸欲猶如蓮花,不為客塵諸垢所染,疾證無上正等菩提。時薄伽梵觀自在大菩薩,欲重顯明此義故,熈怡微笑,作開敷蓮花勢,觀欲不染,說一切群生種種色心 (hrīḥ)。』此『 (hrīḥ)』亦即觀照諸法無染一切清淨法門眾色蓮花心明,如《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之偈誦云「譬如妙色蓮,處泥常清淨,貪瞋癡本性,無染亦如是。 所有一切法,應如是觀察,諸法本清淨,當滅諸煩惱。 常在諸三昧,成佛一切智,證如是法已,是名觀自在」。這心真言「 (hrīḥ)」法金剛女的種子乃「一切群生種種色心(色=物質,心=精神)」,由四字所組成:一切法因不可得,「慾」本清淨。一切法離塵,塵者所謂五塵。亦名能取所取二種執著。「垢」本清淨。一切法自在不可得,「法」本清淨。涅槃。由覺悟諸法本不生,「智」本清淨。『 (hrīḥ)』亦是體解世界之本性一切清淨,故以蓮華部可調伏一切煩惱,藉由蓮華妙法統制一切煩惱,吾人生命之根本的煩惱在偉大的宗教生命中昇華。娑婆世界一切有漏法,透過體解世界之本性一切清淨之法金剛女心真言,則成為一切無漏善法,因此蓮華部亦名法部,在此心真言加持下,能除一切災禍疾病,臨終可往生蓮華部母所產出的摩訶安樂蓮華胎藏世界。又日本天台密教僧人所撰《溪嵐拾葉集》闡明「以此自性清淨法性同妙法蓮華而言六大四曼三密皆自性清淨妙法」。
- 大曼荼羅。大者,廣大之義,指形相的總體。三昧耶梵語,意即「本誓」。顯示形相本來的特質。譬如商人手持的算盤,此即表示商人特質的物也。法曼荼羅。所以明法之生起,顯示事的意義,而令人知覺之謂。譬如世間之有教師,此即表示諸法顯揚的意義也。羯磨曼荼羅。羯磨者梵語,意即「作業」,顯示形相的活動。譬如世間之運動家,此即顯示人類活潑的形相。總之凡一物以上,必有「總相」、「特質」、「意義」、「作業」,此乃四曼相大的簡釋也。若就具體的密教行儀上立場而說明之,則有如下述:初、大曼荼羅者,乃指一一佛一一菩薩相好具足之身,繪畫尊像集會之圖而言。亦廣而包括十法界一切有情,切屬此大曼荼羅。次、三昧耶曼荼羅者,一一佛一一菩薩,其手中所持之刀劍、輪寶、及金剛杵、蓮華等,一切器具。乃至其手指所結之印契,廣而包括山川、草木、國土、均屬此三昧耶曼荼羅。復次、法曼荼羅者,一一佛一一菩薩之種子真言,指各尊之種子梵字,在曼荼羅本位上所書寫之圖而言。廣而包括一切經典、文義,乃至十法界一切有情之語言、文字,均屬此法曼荼羅。最後,羯磨曼荼羅者,一一佛一一菩薩垂手舉足,取捨屈伸,所有動作之相狀。不特圖繪為然,即土木金石之類,所造諸尊形像,多驅集會,以顯示立體的活動事業。廣而包括十法界一切有情之行、住、坐、臥、種種威儀,均屬此羯磨曼荼羅。
- 觀世音菩薩不只與大悲胎藏法的大日如來唯一如不二,亦與金剛界的大日如來唯一如不二,如日本天台密教僧人光宗所著《溪嵐拾葉集》即言金剛界三十七尊皆為觀世音菩薩之化身。
- 普門的梵語「Samanta-Mukha」,直譯為「面向周遍」而關照一切眾生,又此與《白騾奧義書》所言:「這位神遍及所有方向,既最先出生,又懷在胎中,即是過去生,又是未來生;站向眾生,面向周遍一切」相應。
- 此即與闡述實相般若波羅多的《理趣經》相應,能證為實相般若波羅多(智),所證為大悲胎藏(理),能所一如理智不二。
- 在此額外補充一下,華人信仰白衣觀音為送子觀音,日本天台密教的圓珍阿闍黎(814年 - 891年)於《入眞言門住如實見講演法華略儀》即說明<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所云:「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即白衣觀世音之示現,並以《大日經疏》解釋白衣觀音乃如來境界所生,她即能生諸佛功德以為莊嚴法身,以此能生福德端正男女而成為向所她祈求的婦女之子。
- 鳩摩羅什基於絕對性真理之理趣於將「Sad-dharma」翻譯為妙法, 因而,從鳩摩羅什門下的道生乃至光宅寺的法雲,皆強調此妙法的絕對性真理。至於天台智顗,卻倡說為「喚妙為絕」,而構築成一有關妙法的絕對理論。又,從此統一性真理,描繪基於此真理的統一性宇宙觀。像著名的一念三千論,即是源於此;然其原型,即是鳩摩羅什所譯的「諸法實相」。
- 印度宗教文化中蓮華也象徵原始胎藏、母親的子宮、她是Yonī(女陰)亦女性陰道的同義詞,女性陰道柔軟,呈粉紅色且有開口。花苞象徵著少女純潔,而盛開的花朵則代表了母體子宮與太陽,大悲胎藏生曼荼羅即源自此。
《Alchi: Treasure of the Himalayas》,Van Ham, Peter, Amy (CON) Likir (CON), the Dalai Lama (FRW),Hirmer Verlag GmbH ISBN:9783777430935 《印度密教》,薛克翹,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ISBN 978-7-5202-0091-2
《印度密教》,薛克翹,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ISBN 978-7-5202-0091-2
《密教の神々 その文化史的考察》,高野山宝善院住職佐藤任,平凡社,978-4582766738
《梵學探幽-印度文化論集》,李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ISBN 978-7-5202-0086-8
《印度諸神的世界-印度教圖像手冊》,施勒伯格著 范晶晶譯. ISBN 978-7-5475-0892-3
《法華思想》,作者:平川彰 譯者:林保堯,佛光文化,ISBN 978-957-543-7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