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胎藏院へようこそ

我於金胎兩部大法所修持之本尊,大悲胎藏曼荼羅之本尊乃觀音母白處尊亦名白衣觀世音、白衣觀自在、白衣佛母;

梵名為pāṇḍara-vāsinī、pāṇḍarā或是pāṇḍarādevī。
又日本密教真言宗之《覺禪抄》所載之白衣觀音形象,身穿白色輕柔衣、頭髮上覆白帛即是對應之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代表成就菩提之母德,並具有「本覺」的意義。圖像中白衣觀音之髮冠為如意寶珠,即是蓮華摩尼、蓮華妙寶,「蓮華摩尼、蓮華妙寶」(Maṇi-Padmā)也是白衣觀音之別名,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蓮華手院(觀音院)表增益方便,觀音母白衣觀音髮冠之如意寶珠也是開顯觀音院增益之德。

白衣觀音有二梵名,分別是「Pāṇḍaravāsinī」以及「Pāṇḍarā」,梵名Pāṇḍaravāsinī為「身穿白衣的女尊」、「住於最白淨處之女尊」;梵語Pāṇḍarā則開顯她自身就是「最白淨處」,也就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中院八葉蓮華胎藏(子宮),因此善無畏三藏稱她為「最白淨處」(清淨無垢之子宮)並說明「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
在日本密教現圖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之東方佛母院列有『七俱胝佛母』,她是蓮華部的佛母而與白衣觀世音為一如不二之女尊。「七倶胝佛母)」所謂七俱胝(Saptakothī)意譯為七千萬其實是代表無量數,她即是出生無量諸佛菩薩之佛母,七倶胝佛母又名 「准胝觀音佛母」亦名「Cundā」、「Cundrā」、「Caṇḍā」、「Candrā 」、「Cuṇḍrā」以及「Cundavajrī」等梵名,在漢傳經典中將其音譯為「純陀」、「宗達」、「尊那」等等,這些皆源自「女神教」(shaktism)的女神別名,依印度各地語言(方言)之差異而有不同稱呼。

所受持金剛界曼荼羅之本尊乃蓮華部母法波羅蜜(Dhrama-pāramitā)亦名法金剛女(Dhrama-vajrī)。

以日本真言密教所言金胎不二,則觀音母名白衣觀世音與蓮華部母法金剛女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又依金剛頂瑜伽密教之教義,法波羅蜜・法金剛女代表金剛法性、真如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她與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乃一如不二之女尊也。
在顯教則信仰中國佛教之女性尊──觀世音菩薩,俗稱觀音佛祖、觀音娘娘,日本則稱為觀音樣。

中國化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世,即是《香山大悲菩薩傳》的妙善公主傳說,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觀世音菩薩。

蓮華胎藏院的主題為日本密教、神道暨巫女文化,中國道家、觀音暨女神信仰,印度女神教(Shaktism)和中國藏密等等.....

神聖空間

時下流行語 宅男? 宅女?

妙法蓮華經說「三界如火宅」,「無法出離」者皆很宅

所以別再宅了(疑?) 

(唸彼觀音力 自然得解脫>////<)

而日本評論家加藤周一就認為參拜聖地是出於「出離」的願望

德川時代平民男女一時地放棄家業前去伊勢神宮參拜,

其目的就是尋求一時的脫離,伊勢神宮是天照大神的聖地,

並且聖地並非如佛教淨土般處於「現在」=「此處」的外部,而是處於界線的內部,

換言之聖地並非他界,而是可觸及到之處,也充分表示平民脫離窘態的心願

即使最後還是會回到故鄉村落繼續完成中斷之家業。

(又以此發想ACG之聖地巡禮是否存有相似意義呢?

二次元並非他界而存於現世,雖說是一種錯覺卻令人欣然前往。)

對於「聖地」相似的概念則是由神話學大師Joseph Campbell所提之「神聖空間」

神話學大師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教導我們要有自己的神聖空間,

不論時間長短,每天都要在此空間進一步開發自己內在的精神:

他如此說:「凡是遠離日常生活系絡而設的任何空間.都是神聖空間。

在世俗的系絡中,個人關心的全是二元對立的事物:原因與結果,得與失等等。

神聖空間在謀生或贏得聲譽方面是毫無功能的, 實用不是神聖空間的主要特色。

在你神聖空間內的每件事物都與你生活的和諧密切相關。

在你神聖空間內,事物是依據「你的」動能來運作-而不是其他人的動能。

你的神聖空間是一個你能一次又一次 找到自己的地方。」

那麼,對我來說,神聖空間或許是存在超越日常生活的虛擬世界的BLOG吧(笑),

也就是被我命名為「出雲-八重垣」之部落格。

「八重垣」在ホツマツタヱ的詮釋則為隔絕汙穢之牆所設置之空間了。

或可由「八重垣剣(やえがきのつるぎ)」來會意。

當然八重垣也就是櫛田名媛的聖地。